
一夜之間,供應鏈金融遍地開花。電商巨頭、物流公司,大宗商品生產商、交易商紛紛搶灘進入,欲從中分一杯羹。
無論是早期入駐的阿里、京東,抑或新闖入者百度、唯品會等,這些電子商務巨頭對供應鏈金融的布局都顯得野心十足。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京東已向供應商提供融資余額達14億元。而傳統銀行也不甘落后,浦發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近期都先后推出了升級版的供應鏈金融綜合解決方案。
2013年,中國供應鏈金融規模已突破8萬億元,預測今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未來將以每年20%的增速“瘋狂生長”。隨著更多企業的參與,以及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供應鏈金融運營方式正經歷一場深度變革,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火爆
傳統銀行一直以來都是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所謂供應鏈金融服務,即圍繞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為上下游客戶提供貸款、支付結算等綜合金融服務。以中信銀行在汽車行業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為例,其通過與一汽大眾、上海汽車、東風汽車等大型汽車集團下的主要汽車廠商合作,向上游供應商、下游經銷商提供融資。
以汽車上游零部件制造企業為例。在賒銷已成為交易主流方式的情況下,自身規模小、自由資金有限、沒有固定資產的企業,很容易造成資金缺乏,無力接受大訂單。但只要這些供應商與一汽等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便可使用應收賬款到銀行抵押融資。而下游合作穩定的經銷商亦可獲得相應的信用貸款。如今,中信在汽車行業已與65個品牌建立了“總對總”合作關系,合作經銷商達到4915戶,融資余額接近1000億元。
中信銀行、平安銀行在供應鏈金融業務上較為領先,但經營思路各有不同。中信采取“1+N”模式,利用其對公業務優勢,直接切入核心企業,打通其供應鏈上下游,除了汽車行業,中信銀行還在鋼鐵、家電等多個領域積累了多年經驗。平安銀行則是“N+1+N”,以中小企業為敲門磚作為產品先導期,再滲透至核心企業,以核心企業為軸開拓供應鏈金融業務。
通過供應鏈金融服務,既穩定核心客戶,又擴大了客戶群。近年來,銀行界空前重視該業務,在進行經營戰略轉型過程中,已紛紛將供應鏈金融作為轉型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之一,除了股份制銀行,國有大行都已先后加入戰局。
然而,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商業銀行的供應鏈金融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浦發、招商、平安等銀行都已先后推出了在線供應鏈金融綜合解決方案,可謂原有方案的升級版,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供應鏈金融已呈現在線、互聯、迅速、實時交易的新特點。”浦發銀行貿易與現金管理部副總經理楊悅蓉告訴《環球企業家》,通過在線供應鏈金融,能夠實現供應鏈上交易信息的快速傳遞,交易效率的提高。通過收集足夠多的交易數據,進行大數據分析,為那些過去不能獲得融資的企業,提供融資的可能性。
線上
日前,浦發銀行推出“和利貸”產品,針對中國移動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提供金融服務。中移動今年力推4G戰略,預計到年底銷售1億至2億部4G終端手機,并完成50萬個4G基站部署。如此大的戰略擴張依仗于上下供應鏈的齊力配合,由此也帶來了巨大的金融需求。
“和利貸”便是配合該戰略提供的專屬供應鏈金融產品。浦發銀行副行長姜明生表示,浦發為此準備了400億,用以滿足該戰略帶來的融資需要。盤活整個供應鏈條的資金流動,促進中移動網絡(基站)建設和4G手機生產、銷售。
中移動供應鏈條的上游,是眾多大型技術設備供應商。它們采購貨款一次性支付,但中移動的銷售回款卻需要一定周期,由此產生資金缺口,自有資金不足而無法有效擴大采購銷售規模;中移動的下游,聚集了遍布全國的經銷商,若擴大采購規模時沒有足夠的資金周轉,自然對4G戰略的推廣效果產生阻礙。
憑借企業與中移動之間的業務往來記錄和交易數據,浦發銀行便依此提供相應的融資服務。中移動對供應商的賬款支付為上游還款來源;下游則為日常經營收入,包括中移動支付的傭金和相關費用返還。
為此,浦發的供應鏈金融電子平臺與中移動采購結算等ERP系統實現連接。“對接以后,中移動上游供應商的訂單信息、支付信息、應收賬款信息都自動跑到我們系統里,通過大數據分析方式,采用新的信用評估模型,并可實現全流程在線服務。”浦發銀行貿易與現金管理部總經理何衛海告訴《環球企業家》。
無獨有偶,今年中信銀行與海爾集團簽約,將海爾旗下日日順平臺現有的銷售網、物流網、信息網與中信的供應鏈網絡金融業務結合,為日日順平臺上下游中小企業提供便捷融資和支付服務。
原本在供應鏈金融上領先的平安銀行亦不甘示弱。今年7月,平安銀行“橙e網”平臺正式上線運營。平安的玩法意在為中小企業提供一個線上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生意管家”是一大亮點,其“訂單管理”、“倉庫管理”、“運輸管理”、“收付款管理”等服務,類似一個免費的小型ERP系統。
在線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在于,獲得供應鏈上下游足夠多的交易數據。無論是浦發、中信銀行都是通過與核心企業系統對接得以實現,這些核心企業成為眾多金融機構爭奪對象,且要想深度合作、獲得全面的交易數據并不容易。平安銀行此舉意在通過自建平臺,獲得供應鏈上中小企業經營和交易記錄,提供后續供應鏈整合和金融服務,這顯然并非易事。
合作
傳統銀行四處苦求企業交易數據,而各類電商平臺通過多年的積累,對此已了如指掌。掌握交易數據,并擁有閉環體系的B2B或B2C電商平臺,很自然地找到了切入口,開始迅速搶灘供應鏈金融市場。
專注外貿電商B2B業務的上海春宇集團便是典型。過去,春宇平臺上承接了企業對外貿易“找訂單+做訂單”的工作,幫助企業進出口,實行通關、物流等。由于掌握眾多企業真實的交易數據,能夠迅速地了解企業的融資需求,便開始與中信保、銀行合作滿足這些需求,并實時地把控風險。
春宇集團董事長薛光春舉了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家企業通過該平臺出口一批10萬美元的貨物到美國買家,按信用交易慣例,通常30至60天內才能收到付款。但誰都想馬上回收資金,進行下一筆生意。
通過與中信保合作,基于美國完善的征信體系,春宇能很快知道這個美國買家的信用狀況,評估一個信用額度,在這個額度范圍內先給這家中國出口企業付貨款,并收取一定的服務費。如果幾十天之后美國買家不付款,中信保可以承擔買家不付款的責任。
“春宇首先保證這個交易的真實性,中信保是保證買家有支付能力,兩者一結合,我們再和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提供這一筆金融服務給企業,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金融封閉鏈條。”薛光春告訴《環球企業家》,他們通常服務于年銷售額2億至3億元規模的小型企業,銀行直接服務它們的成本很高,并且不容易獲取真實的交易信息,風險難控制。通過這樣的合作,相當于“團購”貸款、再零售給小微外貿企業,各方都發揮了優勢、降低了成本,實現多贏。
近期,春宇集團順勢成立春宇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試圖開展P2P業務。“更準確的說,應該是P2B”,薛光春表示與P2P網站個人對個人貸款的撮合不同,春宇把自己外貿電商B2B平臺上企業的融資需求賣給個人投資者,通過掌握企業真實交易數據,投資者也降低了風險。
與春宇的模式略有不同,京東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主要針對京東自己的上游供應商。“實際上,京東供應鏈金融服務從2012年就開始了。”京東金融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企業家》,當年6月,京東開始和包括中行、工行、建行、北京銀行等多家銀行洽談對接。
2013年1月,京東在上海設立商業保理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并于年底推出具有互聯網特點的供應鏈金融產品“京保貝”,“與過去的方式不同的是,‘京保貝’使用的是京東自己的資金。” 其優勢在于門檻低、效率高,供應商可憑采購、銷售等數據快速獲得融資,3分鐘內即可完成從申請到放款的全過程,并且隨借隨貸,有效提高了企業的資金周轉能力。截止今年二季度,京東已向供應商提供融資余額達14億元,利率約9%。京東預計2014年整個“京保貝”保持月度復合增長率30%至50%。
對于京東金融戰略來說,供應鏈金融是其至關重要的一枚棋子。與春宇集團類似的思路,京東將很快順勢殺入P2P業務,按照其供應鏈金融現有規模測算,若全部切換至P2P平臺,未來成交規模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