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文鑫
“長高長壯”是每位媽媽對寶寶的期望。可是,“小不點”的增高問題一直困擾了許多媽媽煩惱。“長高長壯”真的是說來容易做來難嗎?聽聽醫生怎么說。(前言)
Dr Wong 研究室
現代醫學長期臨床研究證明:決定人類身高的因素中,遺傳只占三分之一,而不是主要因素。后天的環境條件(如如營養、睡眠、心情狀態、運動和疾病)占三分之二。(特殊板塊)
“小不點”由六大因素造成
1、內分泌異常:此類疾病主要是內分泌激素分泌異常所致,包括垂體生長激素分泌過少、甲狀腺功能低下、性早熟、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過多等。
2、骨疾病:骨發育不良引起矮小,包括軟骨營養不良癥、骨形成不全等。
3、營養、代謝性障礙:個體患有慢性疾病、營養障礙、尿崩癥、糖尿病等。
4、情緒問題:精神障礙(如抑郁癥等)也可影響身高。
5、染色體異常:伴有染色體異常常可表現為矮小,如先天愚型綜合征、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征等。
6、其他原因矮小:包括家族性矮小、體質性青春期延遲癥等。
Dr Wong 研究室
調查發現,97%的矮小兒童家長認識到了孩子身高偏矮,但只有1.6%的家長意識到可能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家長的認識偏差有:對疾病認識不足,缺乏基本常識如對各年齡段的平均身高、病因不了解;不認為矮小是病,誤認為孩子會晚長,以后會長高的;知道要治療,但藥物費用太高,無法承擔;相信補鈣及增高廣告,給孩子買增高或保健藥物;沒有定期給孩子體檢;大部分家長不知道孩子年齡階段平均身高等。(特殊板塊)
認識誤區:
在一些人的傳統觀念里,以為男孩子可以長到22歲,女孩子可以長到20歲,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兒保專家指出,在排除疾病原因后,孩子還能長多高是由孩子的骨齡決定的。骨齡是通過X光片顯示的骨塊發育情況、骨骺和骨干的愈合程度來判斷的。
事實上,孩子年齡越小,骨骺的軟骨層增生及分化越活躍,生長的潛力及空間越大;體重越輕,用藥的劑量越小,所花藥費也越少;對治療的反應越敏感,生長發育效果就越好。一般來說,女孩骨齡超過15歲,男孩骨齡超過17歲,骨骺大多已閉合,再長高的機會非常小。
Dr Wong 研究室
針對生長激素缺乏引起的矮小癥患兒可采用哺乳動物源性重組人生長激素治療法,即通過注射人工生長激素等方式代替腦垂體分泌,從體外給身高補充營養素。治療初期生長速度比較快,每個月能長1厘米以上,以后慢一些,經過足夠時間的連續治療(一般要5~6年),可以達到正常人的成年終身高。
由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引起的矮小癥患兒需要甲狀腺素終生治療,以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治療開始時間越早越好,如果在出生后1~4個月內便開始治療, 80%以上的患兒智力發育可達到正常水平,只在智力和協調活動方面會有一些輕微異常。(特殊板塊)
“增高”五大法
No 1 吃好 足夠的營養是保證兒童生長發育和健康的先決條件。由于每種食物含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所以每天要攝取均衡的營養,才能滿足身體的需求。平時給孩子多吃高蛋白飲食(如牛奶、雞蛋、豬肝及瘦肉末等),特別注意在飲食中多補充鐵劑、鈣劑和維生素A、C、E和β—胡蘿卜素。矮小兒童可在兒科醫生指導下,本著“缺什么補什么”原則,酌情服用營養保健品。
No 2 睡飽 足夠的睡眠時間也是身體長高的重要措施。一般說來,年幼兒每天睡眠12~14小時;學齡前兒童每天10~12小時。學齡兒童每天9~10小時。家長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以保證睡眠質量。
No 3 多運動 讓孩子從小進行“三浴”鍛煉(即空氣浴、陽光浴和水浴)。每天堅持做體操、跑步、跳繩、玩游戲、溫水浴,戶外活動不少于一小時。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疊被子、掃地、洗碗等。學齡兒童和青少年課余時間應多參加田徑、游泳和各種球類活動。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體育運動會,在競賽中爭奪獎牌。
No 4 開心每一天 這不是開歡笑的話兒。抑郁,悲傷都會抑制生長素的分泌,進一步影響身高。
No 5 少吃鹽 兒童對鈉吸收率比成人高,即使血液中的鈉濃度屬于正常,也會隨著鈉的累積程度不同,對神經系統和腎臟等產生不同影響。同時,鈉的濃度的上升會影響鈣的新陳代謝,使身體發育遲緩,個子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