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孫茂芳,男,1942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原副政委,一等功臣,現(xiàn)離休,人稱“京城的活雷鋒”。他四十年如一日,學雷鋒,做好事,像兒子對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照顧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難的老人,向他們傾注了濃濃的親情與孝心。他用自己的行動印證了一位退休軍人的情懷與操守,詮釋了一名共產(chǎn)黨員的精神世界。2011年獲得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2013年9月26日被評為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助人為樂模范。2014年3月2日被中央文明委評為“當代雷鋒”。
人物故事
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襖”
孫茂芳先后資助了14名孤寡老人、殘疾人和32名特困學生,資助的金額累計達4萬多元。他精心照顧5位老人10余年,為她們送了終。其中90歲的王炎大娘是受他照料時間最長的一位,前后共17年。王大娘十分感激孫茂芳,臨終前立下遺囑,要把祖?zhèn)鞯囊蛔暮显?0間住房贈送給孫茂芳,被他堅決謝絕。孫茂芳說:“我是共產(chǎn)黨員,做點好事哪能圖回報呢!幫助別人獲得幸福,一個幸福可以變成兩個;為別人分擔痛苦,一個痛苦至多只剩下一半。”
1970年開始,40余年來,贍養(yǎng)、照顧了18位孤殘老人,為其中8位老人養(yǎng)老送終,累計照顧年數(shù)為115年,服務時間最長為17年。
做殘疾人的“小拐杖”
咚、咚、咚,北京弓匠胡同盲人丁翠萍家響起了敲門聲。“水電費還沒湊齊,再等兩天吧。”屋里傳出一位婦女的聲音。“我是給您發(fā)工資的!”孫茂芳走進屋來:“我是解放軍,叫孫茂芳。以后,我發(fā)了工資,先給您發(fā)100元。”這間僅有六七平方米的小屋又黑又悶,坐在床上的丁翠萍半信半疑:“你是解放軍,讓我摸摸你的紅五星。”孫茂芳坐到床邊。丁翠萍伸出手:帽徽是圓的,上面突凸出紅五星。這一情景發(fā)生在1997年春天,40歲的丁翠萍因病雙目失明,丈夫也下了崗,家庭陷入了困境,連兒子的學費也交不齊。孫茂芳了解到這一情況后,主動扶貧幫困找上門。從此,丁家的小屋,出現(xiàn)了歡笑聲,雙目失明的丁翠萍心中亮起了一盞明燈。
50多年來,孫茂芳先后與11位殘疾人結(jié)為兄妹關(guān)系,還建立“學雷鋒扶貧幫困連帶網(wǎng)”,重點幫助特困戶和殘疾人。
做有困難人的“小油燈”
2001年6月,孫茂芳認識了在總醫(yī)院住院、生命垂危的13歲女孩衛(wèi)麗娜。衛(wèi)麗娜患糖尿病,家庭困難,為了治病家里把能賣的東西全賣了,陪床的父親晚上在水泥地上打地鋪過夜。孫茂芳看了十分心疼,當即拿出300元錢為孩子買藥,并從家里煮了雞蛋送到病房,還為孩子的父親安排住處。這位老農(nóng)民拉著孫茂芳的手,淚水直往下流。幾天后,孫茂芳在中國政法大學作報告時,提起衛(wèi)福安女兒的情況。在座師生當即募捐6000多元錢送到了醫(yī)院。在孫茂芳和學校師生的幫助下,女孩康復出院。
從1997年開始,孫茂芳帶領(lǐng)全家建立了“一帶二家庭助困基金”,每月全家拿出300元,資助殘疾人和特困學生,女兒不僅上交了第一個月工資,以后還每月交100元。現(xiàn)在,孫茂芳和老伴都退休了,家庭收入明顯減少,但助困基金仍然延續(xù)著。近年來,他們一家拿出的助困金和參加社會捐獻的現(xiàn)金達5萬多元。
做雷鋒精神的“小廣播”
“打氣,打氣,義務打氣!”在東城區(qū)史家七條小學,每周一到周五,都會有幾名“孫茂芳志愿服務隊”的小隊員在胡同口,喊著孫茂芳設(shè)計的吆喝,為路過的騎車人義務打氣。史家七條小學輔導員王曄說,這個義務打氣隊成立至今已經(jīng)21年,孫茂芳一直在關(guān)注著。
據(jù)統(tǒng)計,退休10余年來,孫茂芳累計行程80余萬公里,作報告1200多場,聽眾達50多萬人。孫茂芳隨身總是揣著一摞名片,走哪兒發(fā)哪兒。名片上除了個人照片還有電話、網(wǎng)址、郵箱、微博……“雷鋒精神為什么不能做廣告?” 他說:“我一個人學雷鋒,僅能發(fā)揮一滴水效能,動員全社會學雷鋒就能發(fā)揮百川歸海的作用,使社會風氣根本好轉(zhuǎn)。”
做青少年成長的“小雨滴”
家住門頭溝的女生冀瑩,16歲父親去世,母親下崗,生活十分困難,她考上北京106中學,每天5點起床步行兩個小時走到市內(nèi)上學。當孫茂芳得知冀瑩的困境后,與冀瑩談心,勸她要堅強,窮不丟人,每月為她出資一二百元,讓她住校。冀瑩很爭氣,被評為市優(yōu)秀團員,以優(yōu)異成績高中畢業(yè),學校保送她上名牌大學,她立志去當兵,在部隊三年,立功、入黨、當班長,把一半津貼費寄給孫茂芳去捐助困難兒童。退伍后,冀瑩給還經(jīng)常打回電話,每月要拿出一部分錢捐助困難兒童上學。
為了在中小學生中做好宣傳,他擔任了80多所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組織了“小課堂”,利用雙休日為孩子們講思想品德課,為孩子們講學雷鋒做好事的故事,教育孩子們“立德、立志做好人”。
解讀:
“一顆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盛筵”,而孫茂芳,學雷鋒行善不倦,一堅持就是51年。在其人生坐標軸上,他以善心為圓點,畫出一個個“文明圓圈”:他自稱愿做“空巢老人的\"小棉襖\"、殘疾人的\"小拐杖\"、困難者的\"小油燈\"、雷鋒精神的\"小廣播\"”,而現(xiàn)實中,他也身體力行,釋放出可貴的道德熱量。
孫茂芳將“高調(diào)行善”視作“給雷鋒精神做廣告”,意在擴散愛心能量。以個體的自覺,充當著公眾“見賢思齊”的道義索引,這勢必有助于社會的道德升溫。實質(zhì)上,公民社會,也確需個體對道德位階的向上追求。尤其是在道德“焦渴”的語境中,我們更應做“善的踐行者”,起而行之,勝于消極感慨。
鏈接——
孫茂芳獲當代雷鋒稱號
在“第十一屆中國公民道德論壇”上,素有“京城活雷鋒”美譽的孫茂芳老人,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手中接過中央文明委“當代雷鋒”光榮證書,成為繼郭明義、莊仕華之后全國第三位獲此殊榮的道德楷模,也是北京市獲得該榮譽的第一人。
中央文明委表彰決定指出,孫茂芳老人幾十年如一日,不為名不圖利,始終堅守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追求,永葆為民愛民的高尚情懷,學雷鋒做好事,助人為樂,敬老愛老,無微不至地照顧孤殘老人,滿腔熱忱地幫助貧困家庭,組織發(fā)起愛心公益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雷鋒精神,實踐了雷鋒精神,傳播了雷鋒精神,贏得社會廣泛贊譽,被人們親切地稱為“京城活雷鋒”。
決定號召全國廣大干部群眾,以孫茂芳同志為榜樣,踴躍參與學雷鋒志愿活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為全面深化改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強大正能量。
“今天是我人生七十年來最光榮、最激動的一天!”手捧大紅證書的孫茂芳老人說,所有榮譽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幫助。我要把“當代雷鋒”作為繼續(xù)前進的動力,在今后弘揚雷鋒精神的征程中前進前進再前進,爭取做一名有影響的“當代活雷鋒”。
對于新時代的雷鋒精神,孫茂芳的理解就是愛黨、愛祖國、愛人民。他說,雷鋒精神就是要堅定信仰一輩子,服務奉獻一輩子,艱苦奮斗一輩子。
江蘇科技信息·科技創(chuàng)業(yè)版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