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晚飯時間,本是按常規備下了三菜一湯的原料,肉片花椰菜、涼拌紫甘藍、清炒小白菜、紫菜雞蛋湯。先生突然打來電話,說有個應酬,不回家吃飯了。看了看料理臺上的備料,一時間倒沒有了食欲,轉身把菜品原料都放進了冰箱。忽然想到,不如做一頓不用照顧全家人口味,只是自己喜歡的晚飯吧。少許木耳、黃花用開水發好切碎,一個番茄、一枚雞蛋加上少許肉末。一會兒時間,油鍋熗起蔥香,炒好配料加水熬煮,雞蛋下鍋后少許芡粉收汁,一碗北方打鹵面臊子就完美呈現了。此時,一旁鍋里的水早已沸騰,半碗面不加任何調料,只需加上打鹵臊子,就是一餐美味佳肴,一個人的晚餐倒也變得隨心所欲起來。
有人說,一個人的晚餐是一件凄涼的事。其實對于常處在人情世故之中的現代人來講,偶有孤獨的就餐時間可能是更值得珍惜的。一人食,不用左顧右盼地招呼同桌,也不需要在上菜時呼啦啦地拍照、發微博,只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胃和心即可。所以,偶有孤獨可能是一件身心放松的幸事,讓人覺得彌足珍貴。但可能最大的享受倒不是滿足胃口的需求,更多是喧囂過后一種自我的隨性放松。
是的,我也常常只有在享受孤獨時,才能讓充滿喧囂的內心靜下來,聆聽自己的聲音。每到這種時候,我會轉身去尋找曾經的自己,看看社會的變遷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哪些印記。記得在上世紀70年代,我在農村,那時一人食就是一種生活常態。食料更是簡單,多是就地取材,在收工回家的路上隨意在同村人的自留地里摘些當季的蔬菜一當然這都是得到過允許的。夏季最多的蔬菜就是六棱絲瓜和佛手瓜,我吃了很多,多到返城后,便發誓再也不吃絲瓜和佛手瓜了。
晚上回到矮小的茅草屋后已經累得不想動了,但稍事休息后還得在昏暗的燈光下做飯。一個人的飯菜其實很難做,一口大鐵鍋,又要做飯,又要炒菜。心情不好時就連米連菜一鍋煮上,放點鹽,舀上一勺豆瓣,也就是一頓飯了。心情好時,也會像模像樣地做上一鍋油燜瀝米飯。我會先將米煮到7分熟,再把米瀝干,熱鍋里放少許油,把紅蘿卜或是土豆、紅薯加鹽炒一下,再把7分熟的米飯放進鍋內,加水,小火燜上一會兒,就可以聞到滿屋飄香了。這樣的晚餐,在煤油燈下就著寂寞孤獨加思鄉情一起咽下,當真說不出是什么滋味。
如今30多年過去了,身邊好多朋友的生活都好似已走過繁花似錦,漸漸歸于平靜了。她們多是先生還在忙于事業,很難回家吃飯,孩子也多在外上大學,于是一個人獨處便成了常態。這樣一人食,與其說是吃在百味,倒不如說是獨有寂寞難咽,于是調整心態就變得尤為重要。其實何不自己營造一些一人食的氣氛,就算是討好自己罷了,也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為有趣。也許就是親手給自己做上一頓可口的美味佳肴,也許就是桌上的一個小小的盆栽,一壺溫潤的好茶,或是一杯上好的紅酒,都可以讓生活變得更有味道。關鍵是,不要忘記帶上懂得欣賞的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