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浴火
吳彥祖是屬于那種看到外表會被迷惑,當欣賞演技時卻又會忘了他渾然天成的俊朗形象,仔細一回味,卻又發現他的酷和帥是有來由的那種男星。從吳彥祖近年的表現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努力以內心戲的光芒掩蓋外表的完美。他說自己很喜歡拍黑暗主題的作品,而在他拍過的電影中,《魔警》是最黑暗的一部。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展映后,他走到臺上一度說不出話來,因為當時拍攝的經歷又再度涌上心頭。
走進人物內心,反映人物的病態心理,是真正令吳彥祖感到壓力山大的挑戰。他用很多方法去改變自己的身體,在視覺上將“心魔”展現出來,讓觀眾一眼就可以看出他的變化。這是一個全新的吳彥祖,和以前作品中的他有很明顯的轉變。劇中阿婆去世一幕,導演要求他自己拿著鏡頭拍攝人物內心的分裂,抖動的鏡頭跟著心臟跳動的節奏讓畫面表現力更強。
火是罪惡,“魔警”的成因是火,在一次次的火的肆虐中越發瘋魔,而他最后在善惡閃念中選擇了善,卻被更大的火所吞噬。到了這里,火又成為救贖的手段,吳彥祖飾演的王偉業救人著火是一個很明顯的隱喻,也就是鳳凰浴火重生。他最終用善念洗刷了身上的魔l生,去魔成人。
罪與罰
影片是導演林超賢首部由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故事核心與其以往的作品保持一致一對人性深處罪惡的反思。導演借王偉業之口講出:“錯了就應該受到懲罰,自己也不例外?!备ㄟ^王偉業用皮帶抽打自己后背的自殘方式來凸顯這一態度。當然,這一觀點帶著濃重主觀意識,十分片面。這不由得讓人想到電影《朗讀者》里演繹的被禁忌的罪責之愛,《贖罪》里愛的猙獰與罪的延續。
對善良的人來說,罪是延續的,它在生命中的糾纏,猶如帶著毒刺的藤蔓,無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來贖取心靈片刻的安寧。正如陀斯托夫斯基《罪與罰》中殺了老板娘的拉斯柯爾尼科夫,那種無法解脫的罪孽感,讓他最終只能妥協于終身的苦難。
影片結尾的大火燒掉了一切罪惡,燦爛地映出人性善良的回歸。希望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