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婚姻法司法解釋第五條》規定:“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收益,除孳息和自然增值外,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該規定將投資收益和主動增值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將自然增值認定為個人財產,這甚為合理。但是,對于孳息的歸屬卻不加區分的認定為個人財產,這對于為孳息的產生作出貢獻的一方,甚為不公。因而,關于孳息的歸屬,值得進一步商榷。
關鍵詞 孳息 夫妻個人財產 夫妻協力
一、孳息的含義及歸屬
孳息一詞源于羅馬法,是與原物相對應而存在的。原物是指作為本體而依其自然屬性或法律規定可產生新物的物;孳息則是從原物本體中產生的物。
孳息有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之分。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然屬性而獲得的收益,包括樹上采摘下的果實、動物產出的幼崽及其它依通常用法所得的出產物。與天然孳息相對的是法定孳息,根據羅馬法,法定孳息系指原物被他人使用時,根據法律關系或者法律規定而產生的孳息,是使用人給付的代價,如房屋的租金和借款的利息。
關于孳息的歸屬,我國《物權法》第116條規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二、《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5條所引發的問題
1、該條導致立法沖突
《司法解釋三》第5條將孳息和自然增值規定為個人財產,而我國《婚姻法》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通過生產經營所得的收益,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睂嵺`中,生產經營所得的收益與孳息是存在混同的。例如,夫妻共同經營一方婚前的養殖農場所產出的幼崽,這些動物幼崽既屬于個人財產婚后孳息,也屬于利用個人財產所進行生產經營所得的收益,因此,依據《司法解釋三》第五條,這些收益就屬于個人財產;而若依據《婚姻法》第17條,則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這就造成了法律之間的沖突。
2、該條有違夫妻共有財產的法理基礎,易導致不公。
通說認為,夫妻共有財產的法理基礎是“夫妻協力”,①即一方獲得財產的行為,與另一方的協力不可分。此規則貫穿婚姻法立法精神的始終。因此,如果將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得孳息歸于個人所有,將有違反“夫妻協力”原則之嫌,更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穩定。
3、該條對孳息不予區分,籠統的將其和自然增增值一并歸為個人財產,有違法律之嚴謹性與合理性。
孳息即原物所生之物,而自然增值則指財產所有人擁有的財產因所有人以外的因素而導致價值增長,財產所有人在此過程中并未起到任何積極推動作用,是原本價值的自然延伸。因此,孳息與增值的區別在于是否與原物相分離,與是否付出勞動并無關系。并且不管是天然孳息還是法定孳息,其取得皆含有夫妻一方或雙方的勞力,因而將孳息排除在夫妻共同財產之外,缺乏邏輯性和合理性,不具有說服力。
三、孳息歸屬之國內學說
(一)關于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得孳息之歸屬,學界有很多觀點,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共同財產說。該學說主張: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得的孳息應為夫妻共同所有。理由在于這是婚后財產共同制的要求。有學者指出:“一方享有另一方個人財產在婚后產生的孳息或者增值,是基于雙方締結婚姻關系后形成的特定身份關系,正是這種身份關系使夫妻共同財產不同于一般共同財產?!雹?/p>
2、個人財產說。該學說主張該孳息應歸于個人。
3、部分共同部分個人說。該說主張要對孳息地歸屬區別對待,但根據具體的劃分標準又形成不同觀點。其一,根據孳息的性質加以區分。主張“除與證券有關的法定孳息屬于夫妻個人財產外,其余的歸屬于共同財產。③”其二、以家庭需要為標準。確實必須用于家庭生活需要的利息收入以及其他為家庭生活所必需的婚前個人財產的孳息,應歸屬于共同所有;對那些并非必需用于維持家庭生活必需的婚前個人財產的孳息,應歸屬于個人財產。因為,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以利息維持生活的現象,為公平起見,應將利息作為夫妻共同財產。④其三、以有無貢獻作為標準。學者主張,婚前個人財產在婚后所得孳息,是經過夫妻共同管理、經營的,歸為共同財產,否則為個人財產。⑤
(二)評析
1、個人財產說的觀點太過于片面。將孳息全歸于個人所有,完全忽視另一方為孳息的取得所付出的勞力,這違反了公平原則,并且也不利于婚姻家庭關系的維系。
2、部分共有部分個人所有這種觀點也有其局限性。第一種觀點主張以孳息的性質加以區分,該學者以婚前持有的有價證券不需要婚后的投入為由而將其歸為個人財產。夫妻一方婚前持有的存款婚后所得的利息也無需后續的投入。但銀行存款不屬于有價證券。根據該觀點,銀行存款的利息應當屬于夫妻共同所有,而債券利息則屬于夫妻一方所有。這兩種利息都無需后續的投入,但卻區別對待,實為不當。第二種觀點,以是否為家庭基本需要為標準具有明顯的缺陷。因為針對不同的家庭在不同的時期對不同的人而言,其家庭基本需要也各不相同。這就造成了司法認定上的困難。第三種觀點以勞動貢獻作為劃分標準。該觀點目前備受推崇。貢獻說是指在認定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的歸屬時,要將夫妻一方為該孳息的取得所付出的時間、智力、勞動、金錢作為重要因素進行考量。如果該孳息的取得與另一方支付的時間、智力、金錢密不可分,則應認定為共同財產。⑥
對于該種學說,筆者持否定的態度。理由如下:(1)“貢獻說”不但有違夫妻共有的法理基礎,而且其適用將導致資本優于勞力得到保護的不公平待遇。按照貢獻說這一觀點,夫妻一方對孳息的產生必須有實際的行動,如生產經營活動;言語上、精神上的支持鼓勵是構不成法律上的貢獻的。這顯然不同于“夫妻協力”原則,夫妻協力并不要求直接參與生產經營活動,即使只是一方參與了生產,也被認為與對方的協力不可分。(2)實踐中“貢獻的程度”無法認定。貢獻說要求貢獻必須達到一定的程度即對孳息的取得密不可分。但是,貢獻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因此,對“貢獻程度”的認定就成為一大難題。如果規定的過高,則會使大部分配偶的的行為因構不成法律上的貢獻而得不到孳息的共有,這會嚴重打擊他們勞動的積極性,不利于婚姻家庭的穩定;如果規定的過低,則形同虛設,也不利于個人財產的保護。
四、筆者的觀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5條將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歸為個人所有的規定是不合理的。當今,認可“夫妻協力”重視婚姻共同體的維系已經成為當今夫妻財產立法的趨勢。例如,我國香港地區在一個終審裁判中就確立了離婚財產的“公平分配”規則。由此可見,在婚姻家庭共同體的維護與個人權利保護之間,越來越多的國家側重于保護前者。因此,筆者認為,確立夫妻個人財產婚后孳息的歸屬應以維系婚姻共同體為前提,同時兼顧個人權利的保護。依據這一理念,我們應將夫妻一方個人財產婚后所生的孳息歸為夫妻共同所有。
注釋:
許莉.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的歸屬[J].法學,2010(12).
劉萍.我國現行夫妻財產制的認識及施行中的難點探討[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241.
陳葦.婚姻家庭繼承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98.
楊立新.親屬法專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8.
楊遂全.現行婚姻法的不足與民法典立法對策[J].法學研究,2003.
邱曉虎,李硯.論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的歸屬[J].2011.
參考文獻:
[1]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41.
[2]裴樺.論夫妻一方婚前財產于婚后所得利益的歸屬[J].當代法學,2008,5.
[3]許莉.我國鼓起財產制立法若干問題探究[J].法學論壇,2010.
[4]許莉.夫妻個人財產婚后所生孳息之歸屬[J].法學,2010.
[5]王澤鑒.民法概要[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