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金融犯罪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課題,作為金融犯罪之一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更是實踐中較為多發的一類犯罪。本文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一些爭議問題進行研究。
關鍵詞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主觀方面 民間借貸
一、主觀方面是否需要特定目的
本罪的主觀方面只能是故意,即明知自己不具有吸收存款的資格或吸收存款的方式、內容不合法,明知行為會發生擾亂金融秩序的結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爭議在于是否應具有將吸收的存款用于信貸的特定目的,有必要說和不必要說之爭。
特定目的必要說從存款的特定含義出發,認為應當區分存款與借款,存款是特定的金融活動,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只有用于發放貸款的資金才能稱之為存款,而借款則不具有這樣的目的。 只有以發放貸款為目的的吸收資金才是侵犯了金融機構特定的活動,才能稱之為擾亂金融秩序,才能被認定為吸收公眾存款。反之,吸收資金用于生產經營、解決企業融資等問題的,不認為是擾亂金融秩序,不應當被認定為吸收公眾存款。
特定目的不必要說認為,刑法對本罪的規定并未強調行為人的犯罪目的,而且從現實層面分析,行為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后,對吸收存款的資金投向并不局限于信貸,也可能用于生產、經營活動,關鍵在于行為人的行為本身違反了金融管理法規,從而對金融秩序造成了實際的侵害或有侵害的危險,吸收存款的用途并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此時也符合本罪的犯罪構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第一,刑法第176條并沒有要求行為人具有將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的公眾存款用于信貸的目的。其二,從本罪侵犯的法益看,即使是用于正常生產經營,也嚴重侵犯了國家金融管理制度和金融秩序。這類行為一般通過提高利率等手段,將大量的社會閑散資金集中到少數單位或者個人手中,造成這部分資金失控,不利于國家集中有限資金進行必要的宏觀調控。行為人隨意提高利率,形成與合法金融機構的不正當競爭,破壞國家統一制定的利率,影響幣值穩定,同樣也是對國家金融秩序的擾亂。更為重要的是,行為人一般不具有合法金融機構強大的經濟實力,沒有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承擔風險的能力極弱,無法從本質上保證貨幣的保值、增值,一旦經營狀況惡化、無法維持儲戶的正常利益,則無疑會帶來嚴重的后果,而這正是金融監管所要避免的情況。第三,司法實踐中一些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者,在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后,并不是將吸收的存款用于信貸,而是用于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如果對這種情況不按本罪處理,顯然也不可能按其他犯罪來處理,那就要導致對犯罪行為的放縱。
所以,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不管是出于將所吸收存款用于信貸的目的,還是出于其他目的,只要行為人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都可構成本罪。
二、“不特定的群體”的界定
認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是否向社會吸收“公眾存款”,其對象是“不特定的群體”。對于何謂“不特定的群體”,有一種觀點認為:公司或企業在資金缺乏、為了擴大經營或生產的情況下,實行內部挖潛,動員內部職工、家屬集資,或存款入股,或采用行政性攤派等方式募集資金等等,不能以本罪追究刑事責任 。
“特定群體”和“不特定群體”,通常情況下兩者的界限較容易區分,有時情況復雜,難以把握。如重慶某公安機關偵辦的一起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被告是重慶某民建會員所辦的民營企業。該公司法人代表季某為解決資金困難,出臺了公司集資辦法。隨后,季某將該辦法拿到重慶市召開的民建區、縣、市工作會上口頭宣傳,在5年的時間里,該公司先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400余萬元,至今仍有200多萬元未追回,受害群眾多達60余人。在查清此案的犯罪事實后,公安機關向檢察院提請逮捕,但檢察機關不予批準。他們認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必須是向不特定群體吸收存款,不符合“不特定群體”的界定。公安機關則認為這些成員不是重慶某公司的職工,不是內部集資,實際上季某面向了社會成員。通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特定群體”與“不特定群體”的界限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民間借貸與本罪的區別
民間借貸,根據交易主體、融資用途與利率水平的不同主要有以下類型:第一,較低利率的互助式借貸。融資主體主要為自然人,融資雙方關系密切,融資規模小且大多不計利息或利息低微的感情融資;第二,較高利率的信用借貸。融資主體主要是個體及民營中小企業,雙方以關系、信譽為基礎,融資利率水平主要依據借款人實力、信用情況商定或隨行就市。這是民間融資的最主要方式;第三,局限于企業內部的集資。現實中表現為許多中小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常以保證金、職工集資、合股經營等形式直接從民間籌集資金。這些雖然也體現為吸收資金,并且也有利益回報,但并不違法,也不需要人民銀行的批準,因為這些借貸行為受到相關法律保護。
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合法的民間借貸行為存在明顯區別。第一,兩者行為目的不同。民間借貸目的是明確的,往往是為了特定目的急需資金,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由于借貸行為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其目的是不確定的,更多的情況下是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第二,兩種行為的對象不同。民間借貸的對象有特定范圍,如親戚朋友、熟人之間發生的借貸行為;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針對不特定公眾進行的借貸行為,對象的不特定性決定了其較大的社會危害性;第三,兩者利率不同。民間借貸一旦發生糾紛,貸款利率在同期銀行利率四倍以內的受到法律保護,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行為一旦認定便不受法律保護。
參考文獻:
[1]周道鸞,張軍.刑法罪名精釋[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228.
[2]楊惠欣.關于查辦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的體會與思考[J].中國刑事警察,2002,(4):14-16.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