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我國證據調查收集有當事人收集和人民法院收集兩種方式,而目前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民事訴訟中證據的調查收集,只有概括性的規定,并沒有具體的制度規定,導致現實中當事人收集證據和人民法院調查證據都存在許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完善對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途徑和救濟措施,并且限制法官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和賦予法官釋明權的建議就非常緊迫,這樣就能更好地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護其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正與效率。
關鍵詞 證據調查收集 當事人 調查令 釋明權
一、完善當事人收集證據的途徑
我國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時,應該建立一套實際可行的證據收集制度,完善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手段,使其收集證據的權利由虛變實。因此筆者建議:
1、設立證據開示制度,豐富證據收集的渠道
為了訴訟當事人能及時發現與案件有關的證據和信息,可以仿效美國設立證據開示制度,證據開示“是當事人主動向對方尋找證據和信息的一種權利,即要求對方當事人出示信息的訴訟行為。”所謂證據開示制度,就是訴訟當事人或訴訟外第三人所掌握的與案件有關事實材料,除享有秘密特權保護的以外均應向對方當事人披露,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享有要求對方當事人及訴訟外第三人披露上述事實材料的權利的制度。證據開示有利于當時人及時有效的收集證據,提高訴訟效率。
2、擴充和完善文書提出命令制度
“文書提出義務是文書持有人對國家所盡的公法上的一項義務。”所謂“文書提出命令”,是指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經審查向持有文書的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發出文書提出的命令。對于當事人來說,文書提出命令制度是當事人通過法院向持有文書的對方當事人或第三人收集書證的一種途徑,為當事人更加便利和有效地利用該制度收集書證提供了現實可行性。
3、設立當事人申請調查收集證據命令的程序
現代各國的民事訴訟立法一般都注意從程序上保障當事人的證明權利,保障當事人收集證據和了解對方的證據,并且適時地向對方告知有關證據,以便當事人有充分的準備。當事人申請收集證據命令,是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因客觀原因無法收集自己負舉證責任的證據時,向人民法院申請并獲得批準,由法院簽發給當事人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該證據的法律文書。當事人通過取得調查收集證據的命令,可以得到法院強制力的保障去調查收集證據,使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權利具有強制實施力。
4、擴充和完善收集證據的其他措施。如要求當事人當庭宣誓陳述的私文書和明確規定對錄音帶等證據采用審查書證的方法等。
二、增設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救濟措施
在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權利受侵害后,應該有相應的法律途徑予以救濟,因此筆者建議:
1、案外第三人在收到經當事人申請,法院簽發的具有強制力保障的調查收集證據命令時,仍然拒絕提供相關證據的,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如法院可以依據相關法律強制其交出證據,情節特別嚴重的,可以蔑視法庭的理由處以罰款,讓其承擔取證費用等強制措施。
2、對于申請人的救濟。民事訴訟法已有相關規定:對于當事人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人民法院不予準許的,當事人可以申請復議一次,但只能向同級人民法院提起復議。這種規定在公正度上難以讓人信服,筆者認為應以上一級法院作為復議機關更為合適。
三、限制法官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
1、立法上限制法官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范圍
法官主動收集證據的職權過大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民事證據收集制度的一大缺陷。盡管我國現行立法都旨在對法院依職權收集證據的范圍作出限制,然而法官主動調查收集證據職權過大的現象并未有所好轉。法官在證據收集中應該是協助當事人收集證據,并發揮管理和監督的作用。因此在民事訴訟法進行修改時應當在立法上以列舉的方式明確規定哪些案件屬于涉及公益的案件,并且規定只有這些案件,才允許法院依職權收集證據以及明確規定當事人不能自行收集證據的客觀原因具體有哪些,以限制法官依心證自由的裁量權,縮小法官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
2、建立證據“調查令”制度
證據“調查令”,是指當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在民事訴訟中因客觀原因無法收集自己負舉證責任的證據時,向人民法院申請并獲得批準,由法院簽發給當事人及其委托代理人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該證據的法律文書。法院簽發證據“調查令”必須有當事人的申請,并且有提出申請的正當原因,申請時間是在訴訟過程中,實施途徑是由當事人的委托代理人持證向相關人員進行證據收集。“調查令”制度既解決了當事人收集證據時因客觀原因無法自行收集的問題,也使法院不必親自調查收集證據,避免了法官先入為主而影響程序公正,體現了證據以當事人收集為主、以法院收集為輔的原則,相應地縮小了法官主動調查收集證據的職權,有利于法院發揮管理和監督作用。
四、法官釋明權的具體行使
釋明權,又稱為闡明權,是為救濟當事人而賦予法官的一項權力和義務,是指法院為救濟當事人在舉證和質證過程中存在的訴訟能力上的不足,通過發問、曉諭等方式以澄清或證實當事人所主張的某些事實,以引導和協助當事人對案件的主要事實和證據進行有效的辯論的權利。訴訟過程中在當事人未提出適當、充分的證據證明其主張的事實時,法官應當向當事人闡明此事實并促使其提出必要的證據。但法官這種釋明權的行使,只是提醒當事人收集并提出必要的證據,而不意味著法官必須協助當事人收集證據,更不意味著法官必須依職權代替當事人收集證據,因此,法官釋明權的行使并不會影響到其中立地位和審判的公正。
筆者認為,在當今當事人普遍缺乏訴訟能力的情況下,法官通過行使釋明權讓當事人正確、及時地收集證據,能夠促進司法的公正和提升訴訟的效益。從證據調查收集方面來看,法官主要是在庭前準備階段為庭審收集各種訴訟資料,具體來講法官應闡明的內容主要包括收集的證據是否必要、收集的證據是否有效以及收集的證據是否充分。因此應要求法官主動地行使釋明權,引導雙方當事人積極地舉證,以保護他們的訴訟權利,促進司法公正和提升訴訟效益。
參考文獻:
[1]江偉.證據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江偉.民事訴訟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李浩.論民事證據法的目的[J].法學研究,2004
(作者單位:周口師范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