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自媒體時代下,微博、微信、手機平臺等將媒體從官方角色發展到了普通民眾,導致輿論監督的非理性因素尤為突出,影響司法權威和社會和諧穩定。司法公信的重塑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集合國家、法院和社會全部力量不斷夯實“信”的基礎、展示“運”的過程、提升“服”的效果。
關鍵詞 自媒體 司法公信 透明度
過去司法公開面對的輿論壓力主要來自媒體,而新媒體時代的輿論不再依賴傳統媒體為其信息源,過去“媒體引導輿論”,現在“輿論引導媒體”,新媒體時代下的社會力量更為激烈地沖擊著司法公開現有的邊界。
一、事與愿違:司法信任危機
當前我國“部分群眾對司法的不信任感正在逐漸泛化成普遍的社會心理”。
(一)司法宣傳“悖論”
1、量的絕對增加和質的相對質疑:如某中級法院自2009年不斷加大司法宣傳力度,發稿量從2009年的400篇一躍到2011年度的1620篇,增長率為319%,再到2012年度的2070份的宣傳量,然而產生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法院主動司法宣傳量的絕對增加下,廣大人民群眾意見的代表者卻并不因法院官方宣傳的增加而提高對法院工作的認可度,并且還有降低的危險,數據顯示2012年度法院工作報告反對率19.1%,2013年度反對率上升為24.6%。
2、產品自我評價和用戶體驗的背道而馳:司法公信的最核心的評價主體應該是司法制度的“用戶”,即當事人及其律師。上訴率逐年攀升說明用戶對案件質量的滿意度的下降,如數據顯示,2008年為10.45%,并以148%的爆炸方式增長到2009年的25.95%,上訴率的減益現象是不容忽視的。
(二)媒體審判“怪圈”
媒體審判“怪圈”指當媒體以新聞自由或者輿論監督者的身份積極地介入某一案件中,媒體審判好像成了一塊被有心人士可信手拈來的擋箭牌,或者由于當權者出于對新聞媒體的畏懼與仇視而把正當的輿論監督與媒體審判劃上等號。輿論監督與媒體審判具有本質的區別,輿論監督不可能具有審判的功能,把輿論監督稱作媒體審判或新聞審判,不利于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的和諧統一。
二、揭開怪誕現象背后的神秘面紗
(一)司法透明度不夠的信任“裂痕”
從法院自身角度而言,司法公信力式微是因為司法透明度不夠,導致民眾對司法信任出現巨大了裂痕。因為司法透明度不夠,公眾紛紛瞪大雙眼想要窺探存在司法過程深處的秘密,一旦挖掘到某些爆炸性或不公正的信息點,輿論往往表現出非理性思維,才會導致輿論審判怪圈。實踐中的司法公開沒有實現常態化、有序化,司法公開價值異化,流于形式,這些都是司法不透明的表現。
(二)被操控的非理性民意“綁架”司法
在大多數案件中,法官需要面對的民意只限于案件的當事人、參與人以及所牽涉到的利害關系人等“小范圍”民意。然而,法院的判決很難同時讓相互沖突的雙方都很滿意,小范圍的民意有可能引起社會公眾、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而成為“大范圍”民意。非理性輿論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反倒給司法機關施加了超負荷壓力,嚴重干擾了司法機關公正審理的進程。
(三)行政權力裹脅司法的“惡性”循環
從體制角度而言,司法公信力式微是審判權不能獨立于政府權力以及司法腐敗的現實,導致人們必然訴諸輿論監督,尤其是弱勢群體特別需要獲取輿論的支持其實現某種程度的力量均衡,以圖伸冤。當法院的前后的處理意見不統一時,公眾意見和媒體評論達到群情沸騰程度時,此時法院背后力量將介入,形成“媒體影響領導,領導影響法院”的常見的公眾意見發揮作用的模式,具體路徑為“通過媒體刺激公眾→通過公眾影響政府→通過政府左右司法→通過司法改變裁判”。
三、理性回歸:從“信”到“服”的距離
法官是司法產品的生產者,從“信”到“服”的距離需要司法者去運送。
(一)夯實“信”的基礎
從應然角度上講,盧梭的《社會契約論》認為人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是為了更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天賦權利”,單從契約的角度來說,公眾對于司法的“信”好像是與生俱來的,是司法的應有之義。然而從實然角度上看,我國司法權從源頭上就未能完全脫胎于行政權的干預,公檢法“一家親”的負面印象已入腦入心。“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首先,司法機關和政府必須以身作則,嚴于律己:司法機關必須依法辦案,甚至有時候可以利用輿論為盾牌排除行政機關的不當干擾。其次,通過法治教育樹立起民眾對法律的信仰,將法律內化成為普通民眾的精神品質。
(二)展示“運”的過程
新媒體時代下,司法機關將向社會大眾展示司法產品的生產過程。一是建立透明法院,完善公民自由旁聽制。二是建立裁判文書上網統一大平臺。建立全國統一裁判文書上網平臺還具有“外溢”效用,在一定范圍內杜絕同案不同判、裁判不一的司法“惡”現象。三是尊重新聞傳播規律,主動引導網絡輿論。應建立法院官方解答平臺,將正面和負面信息同時向社會傳播,減少信息傳遞的誤差。
(三)提升“服”的效果
一是完善人民陪審制,廣泛吸納民意。吸納社會群眾參與司法,讓陪審員成為司法與民意溝通的紐帶,幫助法官認定事實、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通過他們對司法判決結果進行解釋,減少輿論對法院判決的誤解。二是勇于直面錯誤,加速糾正錯誤。正所謂流水不腐,只有案件得到公正審理,冤假錯案得到糾正,公眾才能從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三是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待媒體就是要主動向媒體伸出“橄欖枝”,去除常懷的戒備之心和“防火防盜防記者”的錯誤工作理念。善用媒體,尤其是發揮好主流政法媒體的“喉舌”功能,就是要充分利用主流媒體的公信力支撐社會發展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鄧子慶.6億網名首先是6億公民[N].法制日報,2013年5月15日第7版.
[2]數據來源于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與各大新聞媒體和網友的在線交流內容,載http://www.court.gov.cn,于2014年6月10日訪問.
(作者單位: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