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律關系不變之前提下,原告變更訴訟請求,被告以同一理由再次提出管轄權異議,法院應否受理?原告在訴訟過程中變更訴訟請求,但其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并未變更,被告再次提起管轄權異議的,屬于重復提起管轄權異議,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本文以某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管轄權異議案為例對引發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 合同糾紛 管轄權 法院
一、案情簡介
2012年6月25日,被告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四川公司)項目部對外招標某隧道施工工程,原告福建省長鴻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稱福建公司)向被告提交投標文件。2012年8月2日,原告接到被告項目部通知后進場施工。2013年4月16日,被告發函要求原告終止施工,為此雙方發生紛爭。2013年7月5日,原告以與被告之間存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為由訴至工程施工行為所在地的開化縣法院。訴訟請求為:(1)判令被告繼續履行施工合同;(2)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已完工工程款256361元;(3)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停工窩工損失870160元。被告收到訴狀后在答辯期內以招標文件約定了管轄法院為被告所在地法院為由提出管轄權異議的申請。一審法院審查后,認為被告主張不能成立,本案合同履行地在一審法院轄區范圍內,一審法院具有管轄權,遂裁定駁回被告管轄權異議。被告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審查后,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一審訴訟過程中,原、被告就部分爭議事項達成庭外和解協議,但對違約賠償事項未能協商一致。2013年12月17日,原告福建公司向一審法院提交變更訴訟請求申請書,要求:(1)將第一項訴訟請求變更為“依法確認原被告施工合同解除”;(2)將第二項訴訟請求變更為“判令被告向原告賠償停工窩工損失、因解除合同產生的損失,共計5302596.4元。被告四川公司收到變更訴訟請求書后,再次以相同理由提出管轄權異議。
開化縣人民法院審查后認為,雙方未簽訂書面管轄協議,本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履行地在浙江省開化縣,因此該院具有管轄權,被告的管轄異議不能成立,遂裁定:駁回被告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對本案管轄權提出的異議。
一審裁定后,被告上訴。二審衢州中院審查后認為,四川公司事項基于同一法律關系、同一理由提起管轄權異議,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一審法院再次受理并重復裁定不妥,遂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一百七十一條之規定,作出裁定:(1)撤銷開化縣人民法院(2013)衢開民初字第592—2號民事裁定;(2)駁回上訴人四川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上訴。
二、案件評析
本案被告四川公司就涉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曾提起管轄權異議,并被一、二審法院裁定駁回。訴訟過程中,原告福建公司變更了訴訟請求,被告能否再次提起管轄權異議。我們認為,原告所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未變更,其訴訟請求的變更并不影響本案管轄權的判斷標準。被告重復提起管轄權異議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一審法院不應再次受理并重復裁定。
(一)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后,法院是否需要重新指定答辯期和舉證期限
根據法律規定,答辯期是指被告向法院提交書面答辯狀的期限,民事案件的普通程序中被告應當在收到起訴狀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舉證期限是指當事人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的期限,普通程序中的舉證期限可由法院指定或者由當事人協商確定,指定的不少于三十天,協商的不受此限。可見,兩者不僅在時間上存在差異,而且法律后果亦不相同。若被告不提交答辯狀并不影響案件審理,亦無礙被告在庭審中的口頭答辯;而若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供證據,則面臨證據失權的危險。因此,舉證期限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的保障更為重要。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后,法院應否重新指定答辯期,目前并無規定;但對是否重新指定舉證期限,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有關舉證時限規定的通知》規定,法院應當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重新指定舉證期限。筆者認為,法院是否重新指定答辯期和舉證期限,屬于自由裁量范圍之事項,應當根據具體案情及變更內容綜合確定。在審判實踐中,作如下把握:一、征詢當事人意見,引導雙方協商解決,若達成一致且期限合理的,法院予以認可。二、原告減少訴訟請求的,無需重新指定答辯期和舉證期限。訴訟請求的減少,在客觀上減輕了相對方民事責任的承擔及答辯、舉證義務的負擔,故毫無再次指定答辯期和舉證期限的現實意義。三、原告增加或更換訴訟請求,未變更法律關系的,法院不需要重新指定答辯期,但應重新指定舉證期限。原告起訴的事實和理由是其主張法律關系的依據,法律關系不作變更,亦表明起訴的事實和理由沒有發生實質性變化,不重新指定答辯期,并不影響被告答辯權的行使,但為避免被告陷入倉促應對,保障雙方訴訟權利的平等,應給予當事人必要的舉證期限。四、原告增加或更換訴訟請求,且變更法律關系的,法院應重新指定答辯期和舉證期限。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之間的訴辯對抗是圍繞案件的法律關系及對應爭議焦點展開的,當原告變更法律關系,則意味著新的訴辯關系產生,此時,被告的答辯及雙方的舉證、質證成為訴訟繼續的必然程序。本案中,被告四川公司之前已收到起訴狀并通過協商與原告福建公司達成部分和解,其對原告主張的案件事實及變更訴訟請求的原委完全知曉。同時,原告某建筑公司所主張的法律關系仍為建設工程施工合同關系,雙方糾紛的性質未有根本性變化。因此,法院無需給被告重新指定答辯期。但對于原告主張的具體違約損失是否合法有據,法院應重新審查,并通過雙方舉證、質證作出相應認定,對此法院應重新給予雙方指定合理的舉證期限。
(二)在法律關系不變之前提下,原告變更訴訟后,被告能否提起管轄權異議
根據《民訴法》規定,民事案件的地域管轄以被告住所地為原則,以原告住所地為例外,同時結合糾紛性質來確定案件的具體管轄法院。因此,管轄權是法院行使審判權的前提與基礎,而當事人主張的糾紛性質即法律關系性質對管轄法院的確定至關重要,但訴訟請求的變更與管轄權的確定并無必然之聯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法院認定不一致的,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規定,債權人在請求權競合時作出選擇起訴后,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法院應當準許。對方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經審查異議成立的,法院應當駁回起訴。由此可見,當事人在請求權發生競合時或者對法律關系性質、民事行為效力的主張與法院認定相左時,法院應作必要釋明,并鼓勵當事人變更法律關系及對應的訴訟請求。同時,當法律關系的性質改變時,案件管轄權的判斷標準亦會發生相應變更,唯此情形下,法院才能準許當事人提出管轄權異議。具體到本案,雙方雖協商解決了工程價款等部分爭議事項,但就全案糾紛并未徹底化解。原告福建公司從經濟訴訟角度出發,適度調整訴訟請求,更有利于雙方糾紛快速解決,且變更后的請求事項屬于本案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之未決事項,該變更對管轄法院的確定不產生任何影響。因此,被告四川公司針對原告訴訟請求的變更并不能提起管轄權異議。
(三)被告再次提起管轄權異議是否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
一事不再理原則是民訴法基本原則之一,該原則的法律依據是《民訴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五)項規定“對判決、裁定、調解書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案件,當事人又起訴的,告知原告申請再審,但人民法院準許撤訴的裁定除外”。但該法條就何為“一事”及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適用條件未作出明確具體的規定,造成司法實踐認定的混亂。筆者認為,對“一事”的判斷要以新案件與原案件所解決的糾紛或者事項是否具有重合性為主要依據。即從當事人是否同一、法律關系是否同一、主張事實是否同一以及裁判文書的主文是否涉及等方面作綜合考量。若上述要素存在重合,則表明爭議糾紛或者事項已被法院裁判,當事人再向法院提起訴訟或者提出申請,構成對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違反,法院不應再受理。本案被告四川公司曾于起訴狀副本收到后十五日內提出管轄權異議的申請,經一、二審法院審查后被駁回。至此,本案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已經生效裁定確定由一審法院管轄。現被告四川公司基于同一事實、同一理由、同一法律關系重復提起管轄權異議已違反了一事不再理原則。基于原生效裁定的終局性,一審法院不應對被告四川公司的申請再次受理并重復裁判。
管轄權異議是當事人訴訟權利行使的保障,但實踐中當事人濫用管轄異議權利惡意拖延訴訟的情況亦時有發生。從民訴法修訂中刪除了“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再審事由,可見,避免對管轄權異議的過度保護而導致審理案件可能產生的矛盾和浪費司法資源已成為法律之趨勢。浙江省高院出臺的《關于統一管轄異議歸口管理、遏制惡意拖延訴訟的通知》,對于當事人拖延訴訟意圖明顯的管轄異議進行了有效遏制,從操作層面上有效阻止了當事人在行使管轄異議權利中的不誠信行為。
綜上,被告四川公司再次提起管轄權異議不符合法律規定,一審法院不應再受理及重復裁定,二審法院應依法撤銷一審裁定并駁回其上訴。
(作者單位:衢州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