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留守兒童問題一直倍受社會各界關注,加強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對于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及維護社會和諧發展有重要作用。通過對留守兒童權益保護的現狀進行分析,從心理、教育及法律等各方面加強對留守兒童權益的保護。
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權益保護
長期以來,由于地區之間存在差異,影響了我國農村人地矛盾加劇。導致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而大多數是夫妻雙方一同外出。由于經濟條件不允許,加之將孩子帶在身邊不方便,從而引起了“留守兒童”的相關問題。
一、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留守兒童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者與上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以城市居民為主體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使農村勞動力在流動過程中無法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留守家中是一種既無奈又必然的選擇,由于保護機制缺失,農村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常常得不到有效保障,致使他們在安全、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問題不斷凸顯。對農村留守兒童權利的保護在社會轉型期顯得尤為迫切,特別是其教育權、人身權、受監護權、發展權。
二、留守兒童權益保護現狀
留守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許多的煩惱和問題需要有傾訴的渠道和正確的引導。
1、家庭教育觀念缺失且監護權不力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權目前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有祖父母隔輩教育;一種是單親監護;一種是有其他親人代為監護。
對于隔輩監護,這些監護人本身都是年邁的老人,身體狀況較差,要帶留守兒童的父母履行監護權利實屬不易。同時,由于農村老人大多受教育程度較低,沒有能夠輔助孩子學習和教育的能力,對于許多教育方面的觀念和方法相對滯后,這嚴重影響了孩子身心健康及教育問題,極易導致孩子放任自流問題的出現。
對于單親監護這種方式,通常情況下,夫妻雙方中由男的一方出門打工,女的留守家里,除了要照顧孩子和父母外,還要承擔家里的農活,單親母親承擔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因此,根本無法承擔起孩子的教育和監管問題,這必然使得孩子的權益受到一定損害。
對于其他親人代為監護的情況。迫于生活壓力,有的家庭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家里孩子只能托付給親朋好友代為照顧,由于這部分人群本身都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顧,常常導致留守兒童處于一種真空狀態,這必然會導致這部分孩子在教育上的權益受到損害,有的甚至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走向犯罪道路,對社會照成不利影響。
2、學習教育權利無法保障
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務工,許多適齡兒童基本受教育權利無法得到保障,無法完成正常的學業。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無法形成較好的學習環境,學習主動性和自律性不強,難以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學習態度不端正。二是受到父母外出務工賺錢的觀念影響,許多留守兒童認為讀書沒多大意義,認為即使沒有文化也能賺錢,學習不安心。
3、存在心理問題
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的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他人監護、無人監護,使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得到父母的關愛,家長也不能隨時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變化。這種親情的缺失使孩子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些心理方面的問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使他們不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社會都經常出現一些與其他孩子不一樣的行為,這些行為常常超越道德、法律底限。
三、留守兒童權益法律保障措施
1、健全建立監護人監管制度,確保兒童正當權益受到法律保護
建議相關法律應當盡快確認和規范監護人監督制度。由相關部門對孩子的監護人或者委托監護人行使監督權力,督促其履行對孩子的各項權利。監督人可以由村委會或居委會的成員擔任,督促監護人、受托監護人恰當地履行監護職責。監督人有權利和義務了解、調查監護人、受托監護人對孩子是否依法履行監護職責及有無侵害其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現不履行職責或履行職責中侵害孩子合法權益的,監督人應當采取勸解、制止、教育、報案等措施。
2、建立公平的教育機制
在農村教育過程中出現了城鄉義務教育的不平等,所以應該修改相關法律,調整相關政策。盡快制定留守兒童權益保護的相關條例。與此同時,提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戶籍外的地區入學的機會,給予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充足的教育資源。此外,學校應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和聯系卡制度。學校每學期都要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教育和托管情況以及父母的打工地點和聯系方式等進行全面的了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全面掌握留守兒童在學習和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狀況,及時與學校協商有效的教育方法。
3、從社會、家庭和學校三個方面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積極發揮媒體的宣傳作用,讓社會了解留守兒童的真實情況,加強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重視和關愛;其次,家長應經常和自己的孩子聯系,經常和孩子溝通,促使其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再次,學校要完善相關的教育機制,從教師自身的實際出發,加強對留守兒童心理及生理的正面引導。
四、結論
留守兒童應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關愛,除了制定相關的法律規范保障留守兒童的權益,還應從政府、社會及家庭等多方面加強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及教育等各方面的權益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小俠.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護機制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7):314.
[2]阮積嵩.對農村留守兒童權利保障的法律思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2):112-114.
[3]李蕊,宋楠.農村留守兒童權益保障初探[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9,24(2):71-72.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