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綜合國內有關文獻,就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進行了分析和探討,結果證明: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預防心理疾病,增加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 大學生 體育鍛煉 心理健康 關系
一、前言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各種環境中能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大學生屬于文化素質較高的群體,肩負著歷史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他們的心理健康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自己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大學生的社會地位和文化層次決定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會不斷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通過調查發現,目前,大學生心理不健康所引起和產生的問題已危及我國人才素質,引發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我國學校教育改革的焦點問題。本文就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與學生心理健康的內在聯系做進一步的探索,試圖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校進行體育規劃和決策。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前大學生總體心態雖然是健康的,但很多學生心理壓力增大,特別是近年來大學生中途休學、退學等現象在很多學校呈上升趨勢,而一些由心理問題或由心理因素引發的自殺、兇殺等惡性事件、極端行為屢見不鮮。這些現象表明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壓力加大,特別是大學生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理想現實、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反映出來的心理困惑和問題日總人口突出。此外一些高校近幾年來也接連發生大學生跳樓、上吊自殺事件。從這些事實中,不難發現,對處在激勵競爭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多數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大多數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當壓力加大并由此加重其心理負荷時,一些悲劇會不可避免的發生。鑒于此,作為具有重要教育功能的學校,應充分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并要采取切實措施,加大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三、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心理品質是心理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個體的認識、情感、意志、興趣、性格等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心理品質,首先必須堅定在學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我,把握人生。其次,要培養學生熱愛學習,熱愛專業,積極進取,不斷完善的精神,既使遇到困難和挫折,也要有承受能力,以寬廣的胸懷,保持積極向上,豁達大度的情緒。再次,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擴大生活領域和知識領域,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
2、完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自我意識的發展對人的能力、性格、興趣、情感、意志、道德行為等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制約。自我意識同時還受外界因素的作用,這就是大學生更為注重外界因素特別是同伴群體的首肯,注重自我在同伴群體中的地位.同伴群體常會被看作一面鏡子,來反射自己是如何被他人看待的,并且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因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而盡力對自我意識進行完善。因此,如何幫助大學生有效地調節自我意識的健康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體育鍛煉中充分地實現角色,得到他人認同,可使平日有自卑、膽怯、從眾心理的大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體育鍛煉中集體項目所需要的互相配合,協同努力,可幫助有個人主義思想的大學生克服以我為中心的自私心態;體育活動的競技性、群體性還有助于大學生獲得權力感,消除孤獨寂寞,培養對同伴群體的友善心,使集體主義觀點和道德意識得以增強人際關系是在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個體所形成的對其他個體的一種傾向及其相應的行為。人際關系實際上反映著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體育鍛煉有助于發展與他人富有成效的親密關系。一方面,體育活動本身就是人際關系建立和改善的一個基本活動,為人際交往提供許多機會。它可以把兩個或更多個或許是素不相識的大學生吸引到運動場上來一起運動、娛樂,在相互配合中建立起友誼,在相互竟技中得到理解和溝通,因而縮短了日常交往的距離和時間。在體育鍛煉中他們的意志品質會得到很好的鍛煉,心理負荷量也比較高,一些如自卑、害羞等阻礙人際交往的心理因素在體育鍛煉中能夠有效地控制和克服。所以,體育鍛煉特殊性所培養的開朗、勇敢、頑強、團結、互助、寬容、樂于助人等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更有利于促進人們相互理解,增加情感和團結協作。
3、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及意志力
體育常常意味著競爭,意味著達到某一級運動水平或鍛煉標準,而這一過程則要求學生付出努力與汗水。體育活動的激烈與艱辛,使參與者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能磨練人的意志,鍛煉人的毅力。在從事體育鍛煉和進行體育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參與者必定會遇到失敗、困難、挫折、疲勞、受傷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學校體育活動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種不同的考驗,可以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并能有效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韌不拔、果斷勇敢、持之以恒的優良意志品質,以達到挑戰自我、磨練意志的目的。
4、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而消除其心理緊張情緒
眾所周知,現代的青年學生面對緊張的學習和來自多方面的壓力,普遍感到厭倦和壓抑,易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而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學習、生活的緊張情緒。我國著名心理學家已發現的可以降低個體生活中心理壓力的因素中,有兩個因素最為突出:即社會支持和身體鍛煉。而參加體育鍛煉,增加了社會交往,而易于獲得社會支持。因此,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活動,有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緊張。
四、結論
集體的球類運動、慢跑、健美、游泳等鍛煉形式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都有不同程度的調節作用。其中,焦慮、抑郁、神經衰弱、孤獨、怪癖等癥狀的人群比較適合集體的球類運動慢跑、健美等,這些活動要求人們不斷克服各種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對不同的心理癥狀具有明顯改善作用,優柔寡斷癥、缺乏信心以及遇事過分緊張等都可以選擇選擇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拳擊、摩托、跨欄、跳高、跳遠等體育活動。久練能幫助你增強果斷的個性,從而給學習、工作帶來益處。
參考文獻:
[1]劉彥.體育鍛煉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綜述[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
[2]戴祖明.“全民健身計劃”與培養身心健康觀[J].體育與科學,2005,16(6).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倫貝爾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