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教授曾指出:“在國外,中國留學生無論在普通大學還是一流大學,學習成績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國留學生膽子小,老師沒講過的不敢想,老師沒做過的不敢做。”
的確,傳統教學模式所暴露出的弊端已不容忽視,傳統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創新精神,缺乏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習能力差,種種現象表明傳統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21世紀是知識信息的時代,那種一味追求知識的量的增加的教學方法應該讓位于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建立合理知識結構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自身所具有的創造才能,注重學生的每一個個體,尊重個體的創造性。這是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責任。
一、解讀“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指有創見的思維。研究者一般認為創造性是產生獨特、現實、有社會價值產品的多種能力與優良人格特征的整合。就成人來講,只有他的活動對全人類來說是首創的,才稱得上創造。而對兒童來說,只要他的活動對他個人來說是前所未有的,對個體發展有益,就可視為創造。它不同于一般思維的是它能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的成果。它是創造活動的核心成分。具體地說,創造思維具有思維的獨創性、靈活性、敏感性、迸發性。靈感雖是突然出現,但卻是長期緊張思考的結果。它常在緊張之后的悠閑、松馳條件下產生。
此外,研究表明,創造性與學業成績之間也無明顯的相關。大量的日常生活事例也表明,一些成績并不十分優秀的學生,日后卻有較大的發明創造,而學業成績十分突出的學生,在工作中卻無所建樹。所以,我們也不能以學習成績來評判一個學生創造性的高低。
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注重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心理品質
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要求人們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它包括:強烈的好奇心和事業心,個性的獨立,堅定的自信心,具有冒險精神等。因此,教師和父母應注意發現和及時引導學生的好奇心,鼓勵他們積極地去發現去探索;而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也應注意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同時,當學生對老師和父母表現出不順從的時候,不要不加分析地一概斥責為“不聽話”、“不懂事”,而要客觀地加以分析。因為許多富有創造性的人,往往是不受習俗束縛的不順從者。創造的火花就蘊藏在鮮明的個性中。
(二)啟發式教學
從改變舊有的教學思想入手,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改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被動地位,使其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切實采取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其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發生疑問,提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計劃安排與教學單元活動設計要有充分的彈性。要考慮學生有接受消化的可能,又必須有一定的難度,還要讓學生有時間去解決實驗和實際的問題。
(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思維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發現說”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機械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布魯納非常重視人的主動性,他認為,學生和科學家的智力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樣的,無論掌握一個概念還是解決一個問題,發現一個科學理論,都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習興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果,成功掌握知識,還能培養人全面細致的觀摩力、提高敏銳靈活的思考力,還能發展豐富的想象力。學生一旦有了學習的興趣,著繼續深入發展,就會產生迷戀和喜歡,從而克服困難,深入探究。
(四)創設良好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教師自身思維的靈活性和豐富性密切相關。因此,教師自身的思維也應具有創造性,并以創造者的身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創造性的氛圍,為學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創造性的良好情境。比如,對學生的質疑,老師的態度應該是鼓勵引導,通過鼓勵使學生從不敢提問到“敢于”提問,通過引導,使學生逐步做到“善于”提問。要學生“敢問”,關鍵在于教師要愛護扶持他們的熱情,對于學生提的每個問題,要努力做到認真善意地對待,絕不因為學生提出了沒有意義不好回答的問題而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
總之,教育既有培養創造性積極的一面,也可能抑制創造力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關鍵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的創新功能。創新教育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學校所有教學中皆應關注的目標。學生的創新的素質都是在適宜的教育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我們應當充分利用英語教學的課內課外教學資源,對大學生進行適宜的創新教育。
參考文獻: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3,215.
[2]馮建軍.創新教育與課程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00(4):15-17.
[3]肖少北.論人的創造性及其培養[A].江西社會科學,2001:123-126.
[4]陸群,沈雄英.淺談學生的創造性及其培養[A].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9卷第B06期.
(作者單位:云南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