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旌表制度是中國古代規范社會秩序的基本措施之一,而對貞節的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貞節旌表制度萌芽于春秋戰國時期,經過漢唐發展,到宋代更加的系統完善。宋王朝非常重視對節婦烈女的旌表,這種重視程度與當時宋儒對貞節觀的看法密切相關。在宋王朝和宋儒的推動下,在社會上形成了以守節觀念為榮的思潮。宋王朝的貞節旌表制度的發展,強化了貞節觀念,成為宋以后婦女生活的轉折點。
關鍵詞 貞節 旌表 節婦烈女 宋儒
旌表制度,是指由國家制定的一套自上而下的道德表彰制度,其目的在于通過對被旌表者的獎勵和稱頌,以起到敦厚人倫、教化風俗、鞏固社會秩序的作用。而貞節旌表是旌表制度中的重要一部分,是指朝廷公開表揚獎勵守節不再嫁或拒受辱而自殺的婦女(即節婦烈女)。對貞節的旌表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了。在劉向的《列女傳》中就記述了春秋戰國時楚國的兩位守節婦女,受楚王贈封號為“貞姜”、“貞姬”。其后,在秦漢、魏晉及隋唐時期,對貞節的旌表不斷發展,到宋元時期日趨完善。正如有的學者指出,“旌表制度形成于漢朝,完善于隋唐,集大成于兩宋,到明清時期達到頂峰亦隨之走向了僵化?!笨梢娝未撵罕碇贫仁菍h唐以來旌表制度的繼承和發展,貞節旌表亦之。
一、宋王朝對貞節旌表的重視
自宋初以來,貞節旌表便受到國家的重視。在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時,權知相州、右補闕、直史館田錫上疏言:“臣每讀史書,至于文集,或匹婦有貞廉之節,野人有孝行之風,尚旌彼門閭,或賜以粟帛,將以勵澆漓之俗,亦以行風教之規,修身者由此彰名,尚義者因玆立節?!睆倪@段話就可以看出當時官吏已經關注到貞節旌表制度的重要作用。同時宋統治者也常常下詔令,旌表忠義節孝之人。如真宗朝的兩則詔令:
大中祥符二年,丙申,詔旌表門閭人,自今二稅外免其諸親差役。
天禧四年二月,詔諸州旌表門閭戶與免戶下色役,各余合差丁夫科配,即準例施行。
宋英宗也下詔明令訪求守節婦女者,以教化世風:
英宗治平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詔應天下義夫、節婦、孝子、順孫,事狀灼然,為眾所推者,委逐處長吏按驗聞奏,當與旌表門閭。
南宋政府在承襲北宋旌表制度的基礎上,在政策上持續著對旌表制度的重視。高宗即位之初,就明令地方訪求德行顯著之人,常加撫恤。
(高宗建炎三年)十一月三日德音,應天下義夫、節婦、孝子、順孫,委所在長吏常加存恤,事狀顯著者,具名奏聞。
此外,在宋代旌表制度中,遇到朝廷重大慶典或祭祀等活動時,國家也會重申旌表制度的重要性,下詔訪求德行顯著之人,予以旌表,對于前代德行顯著之人的墳墓、祠廟等建筑也會予以封護,周必大曾云:“國家凡肆大眚,必曰:義夫、節婦、孝子、順孫、長吏常切存恤,事狀顯著,具名以聞”。
宋代除了旌表貞節頻繁外,對節婦烈女的旌表數量也遠遠超過前面幾個朝代。在董家遵的《歷代節婦烈女的統計》中就論道:“全上古的節婦總共只有九十二人,而宋代一代卻有一百五十人,假定卻上古為自周秦至五代約有兩千余的歷史。宋代一代只三百余年的時間。以三百年比兩千余年,其節婦人數反將多至一倍,可知宋代貞操觀念突飛猛進的程度了。烈女的人數之演進動向和節婦幾乎一致。”先不論這個統計的數字精確與否,但單從數量差異上就能看出宋代旌表節婦烈女數量之多。
另一方面,從唐宋兩代《列女傳》的對比也可以看出宋代國家對節婦烈女旌表的重視。在《舊唐書·列女傳》中共有三十傳,羅列了三十一位女性的事跡?!缎绿茣ち信畟鳌分?,刪了三位女性,即魏衡妻王氏、宋庭瑜妻魏氏和女道士李玄真,又新增了二十五位。綜合兩唐書的《列女傳》,受到皇帝直接旌表的有二十三位,其中對孝行顯著或對朝廷盡忠的女子旌表的有十九位,而對貞節烈女的旌表只有五位,分別是楊三安妻李氏、竇氏二女、王泛妻裴氏、衡方厚妻程氏等。而《宋史·列女傳》中共有四十一位女性事跡,其中關于貞節烈女事跡記錄的有三十六位。在《宋史·列女傳》中,被旌表的共有十位,而因守節被旌表的就有六位。她們分別是鄂州江夏張氏、吉州吉水人項氏、汝州人王氏二婦、漢州雒縣陳堂前、利州王氏、臨海王貞婦。從因貞節旌表與整個受旌表者的人數百分比就可以看出,宋代旌表節婦數量明顯增多。而宋代對貞節旌表的重視并不是無緣由的,這與當時宋儒貞節觀的變化有很大關系。
二、宋儒對女性貞節觀觀念的變遷及其原因
在北宋前中期,大多宋儒對婦女再嫁是無鄙夷之意的,可以說是極其寬泛的。如范仲淹的母親就曾再嫁,而范仲淹長大后也并不以母親再嫁為恥。在他的義莊田約中,也鼓勵寡婦再嫁,準許給予寡婦再嫁的費用。而宋儒對婦女守節觀念的變化真正凸顯出來的是在二程和朱熹的觀念中。在《程氏遺書》卷二十二,載有程頤與某人的一段對話:“或問:‘孀婦與理,似不可取,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謫枺骸嘶蚓渔棕毟F無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敝祆湓谌瓮部h主簙時,在《申嚴婚禮狀》指出:“唯禮律之文,婚姻為重,所以別男女,經夫婦,正風俗而防禍亂之元也?!痹诮o朋友陳師中的信中勸他不要將其寡居的妹妹再婚:“昔伊川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庇纱丝梢钥闯鏊稳鍖D女貞節觀的變化是漸趨嚴格的。
宋儒對婦女貞節觀的變化不得不說是與當時的特殊環境密切相關。這種思想的變化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正如葛兆光所說的“宋代國家對異族文明及其影響有相當深的警惕,也許,這與宋代始終處于異族的威脅下有關,對于異族文明的抵制最普遍的表現在對固有文化的闡揚和夸張,北宋歷史學上的‘正統論’、儒學中的‘攘夷論’、理學中特別凸顯的‘天理’與‘道統’說,都是在從各種角度凸顯著,或者說是重新建構著漢族中心的文明邊界,拒斥者異族或者說異端文明的入侵和滲透?!睂τ诔珜D女守節的行為,也不無與反對異族文化,重構漢族禮儀文明有關。二、與當時特殊的社會環境有關。在靖康之難時,被金人俘虜至北方的宋廷女性的悲慘遭遇,激起南宋對抗金人的動力,同時,也引起了道學家對貞節觀的關注,進而強調貞節甚于生命。三、與激勵士風有關。王安石即感慨:“俗之壞久矣。自學士大夫多不能終其節,況女子乎?”魏了翁也強調:“饑寒之事小,而失節之事大,此豈婦人之責也,抑為士也之戒。”特別是靖康之難后,社會長期動蕩不安,一些不甘受辱的女子憤然自殺,而宋王朝通過對節婦烈女的旌表來激勵士人忠君。
三、宋儒對貞節觀的關注對貞節旌表的影響
在對國家旌表制度的論述中,宋儒認為旌表制度在敦厚人倫、教化風俗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歐陽修即很重視旌表對于社會風俗的教化作用,詳見:
臣伏見朝廷之議,?;挤浇袷咳嗣澆涣?,民俗禮義不修,所以取士多濫而浮偽難明,愚民無知而冒犯者眾。蓋由設教不篤,而獎善無方也……旌一士之行,勸一鄉之人。
王禹偁也強調旌表制度在地方上的施行,可以起到移風易俗的功效,在《單州成武縣主簙廳記》中謂:“有力田,有孝悌,有義夫,有節婦,在乎助令長申舉之,禮厚之,旌別之,則百里之人,知勸而易其俗矣”。
一方面宋儒對本朝旌表制度從總體上來詳加論述,以強調宋政府的旌表制度對民間上行下效之風的影響。這里面當然也包括貞節旌表。另一方面,有些宋儒在地方為官時,也很重視通過旌表貞節勸諭教化地方風俗,從官場的立場提出旌賞和懲戒的措施。如王安石在地方為官期間,曾親自訪查節婦,“王介甫知鄞縣日,奉行赦書節文,訪義父節婦,得三人?!敝祆湓谥闹萜陂g曾作《勸諭榜》指出:“孝子順孫,義夫節婦事跡顯著,即仰具申,當依條格旌賞?!边@些宋儒既可以和上層人接觸,傳播他們的思想,同時又可以作為地方官,與平民百姓接觸,借以把自己的貞節觀傳到下層社會,可以說宋儒在貞節旌表的推行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
為了擴大貞節旌表的影響,一些宋官員還會作詩文來稱頌守節而獲旌表的女性。如開封民婦朱氏因為夫守節,開封府判官吳充,“作阿朱詩以道其事”。貝州人趙氏,因守節,“尚書屯田員外郎張寅有趙女詩”。劉生妻歐陽氏,因守節,“尚書謝鄂為賦孝賦詩”。這種著賦著詩的方式,可以使更多的人認識到受表彰的節婦烈女,使在社會上形成一種以節婦烈女為榮的思潮。
參考文獻:
[1][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
[3][宋]王禹偁.小畜集[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4][宋]王安石.王文公文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5][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1.
[6][宋]朱熹.朱子全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清]徐松.宋會要輯稿[M].北京:中華書局,1957.
[9]李豐春.中國古代旌表研究[M].云南:云南大學出版社,2011.
[10]鐵愛花.宋代士人階層女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1]董家遵.歷代節婦烈女的統計[M].現代史學,1936,3(1).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