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越高層次的城市,其核心競爭力中必有生態環境要素。城市的發展,不再以資源、生態換經濟發展,而是走生態城市的發展道路。本文就中西方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研究狀態作了一個概括的梳理,尋求更多的城市生態發展的方式與路徑。
關鍵詞 城市€E煬赫τ肷肪硛E熳凼
自20 世紀中葉以來,全球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破壞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和全球性的反思。擁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們開始從各個層面探索緩解和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路徑。人們逐漸認識到,改變人類經濟發展的方式,提高城市競爭力,實行新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唯一途徑,而這場變革的主要載體便是“城市”。因此,如何在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同時進行生態環境保護,最終實現城市競爭力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學者們關注的核心問題。
一、國外研究現狀
從研究城市競爭力的地域分布來看,全球城市競爭力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大地區:北美、歐洲以及亞太地區,以前兩者尤為突出。在北美,美國城市競爭力及其相關研究比較深入。巴克內爾大學的彼得教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對城市競爭力作了開拓性探索;在歐洲,伴隨著歐盟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城市競爭力的研究成為關注的焦點。而亞太地區由于全球化過程等相對不如北美和歐洲地區,城市競爭力研究范圍往往局限于城市競爭力評價,對其競爭機制等方面的探討不夠深入。
最早把自然環境引入城市競爭力的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Douglas Webster(1990),他將決定城市競爭力的要素劃分為四個方面:經濟結構、區域性稟賦、人力資源和制度環境。在他的研究中,首次提出自然環境對城市競爭力有一定的影響,把自然環境納入城市競爭力的研究框架,從自然環境對不可轉移特性的區域稟賦的影響進而推及到城市競爭力的過程進行描述。在方法論上,以美國學者Park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充分利用生態學和社會學的原理將城市化外部生態問題的研究轉向城市內部社會空間結構和土地利用方面,從此城市化及其生態環境問題的生態學研究方法成為主流;Berry應用生態因子分析法提取了城市化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的主要因子,開創了生態因子研究法的先河;Fitter和Jovet在實踐中分別從生態規劃的角度研究了倫敦和巴黎等城市的過度城市化與城市生態環境演替關系問題;I-Kharabsheh、Deosthal等利用先進的GIS與RS、數值模擬等方法對城市發展引致的水資源問題,如水污染、地下水開采過度、水資源絕對與相對缺乏等進行大量的長期定位研究。進行大尺度數據處理,在時空維度進行過程模擬和空間分異;日本學者中野尊正等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系統闡述了城市化對城市自然環境的影響以及城市綠化、城市環境污染及防治等問題。環境經濟研究中貢獻較大的成果是著名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設,Grossman和Krueger用計量經濟學方法,以42個發達國家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揭示出隨著城市經濟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呈現倒U型的演變規律。根據對不同國家或地區橫截面數據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空氣和水污染在人均收入達到5000美元-8000美元之前以增速遞增,超過此水平后污染水平開始回落,環境質量逐步好轉。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的城市競爭力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南開大學經濟學院,近年來,上海社會科學院、東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等學校及相關科研院所也開始了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同時,部分地方政府也開始了有針對性的實證研究(倪鵬飛,2001)。我國學者倪鵬飛對城市競爭力中的環境力做了相對較系統的分析,明確界定了城市環境是城市內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的結合。他設定的環境力包括城市環境質量、環境舒適度、自然環境優美、人工環境優美,從環境力對城市競爭力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兩方面闡述了城市環境的動力機制。直接影響是其對城市企業生產要素資源、企業生產成本、企業的存續等方面的影響直接改變城市價值體,間接影響則是通過環境力對勞動力、資本力、科技力、聚集力、開放力、制度力、文化力、聚集力的影響間接改變城市價值體。城市環境質量對城市產業價值體系產生的是直接影響,環境質量差、嚴重污染對城市企業生產要素資源造成侵損和破壞,導致企業直接的價值損失,影響企業價值創造活動和產品的質量,從而削弱城市產品的競爭力。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IUD)以國際競爭力理論為基礎,把生態環境列位于對城市競爭力有重要影響的九大主要方面之一,就其對城市所具備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所做出的貢獻分別從動力、能力、活力、潛力、魅力和積聚力、擴張力、增長力、控制力的形成過程進行描述。趙細康博士以邏輯推論認為環境保護的影響視具體情況有三種可能:消極影響、中性影響和積極影響。積極影響是長遠的效應,其邏輯前提是環境保護的實施必須觸發生產的高效率,使污染排放和生產成本均得以降低。
基于以上實證和理論研究,目前對環境保護與城市競爭力有三種基本認識:(1)波特假說(Porter,1991;Porter和Van der linde,1995)。波特從企業、產業競爭力的環境保護效應來說明環境保護的作用,他支持有效的環境政策長期意義上能刺激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2)“環境競次理論”。提出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是Bhagwati和 Hudec(1996)、Anderson和Black-burst(1992)、Revsz(1992)。“環境競次理論”基于“囚徒困境”的邏輯,推理出不同國家或地區會類似于以“公地悲劇”來看待環境保護強度和實施環境標準,即每個國家都會采取非合作博弈避免遭受競爭損害,競相采取次優的環境政策,最后的結果就是所有地區為保持本地優勢都采取更低的環境標準使得全球環境更加惡化。(3)污染避難所假說。該假說假定在實行不同環境保護強度或環境標準的地區間貿易自由,低標準的地區必然承受低的環境成本,因此這些地區對于投資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由于成本差異而形成的價格優勢和豐厚利潤將吸引環境敏感型企業轉移到這些地區,這些地區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對環境控制敏感的污染密集企業的“避難所”。(Ulph,1999;Markusen,1999;Cropper和Oates,1992)
三、小結
從國內外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研究內容來看,主要是圍繞新背景下城市競爭體制、城市競爭力影響因素以及城市競爭力評價、城市競爭力提升戰略等四個方面展開的,雖在一些方面達到共識,但是以下幾個方面仍需深化研究:①城市競爭力影響因素的組合以及城市競爭優勢的驅動階段;②城市生態環境影響城市競爭力的機理;③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競爭力存在怎樣的數量關系。其中生態環境作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其研究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仍未形成為大家所公認的理論體系。更多的學者是就環境、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城市化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探討環境問題,就生態環境、生態環境保護探討城市競爭力作用的學術成果相對較少,研究深度仍有待提高。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基地項目《基于回歸分析的城市競爭力與城市生態環境實證研究》(JD2013124部分研究內容。
(黃璐璐單位: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占本厚單位:貴州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貴州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現代化發展研究中心 資源與環境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