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網絡反腐這一理論和社會熱點為主題,在分析網絡反腐的內涵和特征的基礎上,認為當前網絡的反腐彌補了傳統反腐途徑的不足,在反腐倡廉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正向價值,同時也通過對網絡反腐熱進行冷思考,總結了當前網絡反腐實踐中遭遇的一些困境。
關鍵詞 網絡反腐 正向價值 負向價值
在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過程中,網絡日漸成為一種新型的反腐利器,網絡反腐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時期的反腐倡廉建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國家反腐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一、網絡反腐的內涵及特征
網絡反腐,即通過網絡技術及所引起的社會輿論效應對行政行為與執政行為的監督和對權力的約束,從而達到有效預防、遏制、懲戒腐敗行為的一種全新方式,是反腐敗事業的新方式。
作為一種新興的輿論監督形式,網絡反腐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呈現出以下特征:(1)現實性與虛擬性的統一。現實中的公民個體運用網絡這一虛擬平臺進行溝通和交流時,賦予網民身份虛擬性,同時網絡反腐案件的處理最終回歸到現實中對貪腐官員的查處和懲戒。(2)平等性與廣泛性的統一。網民的扁平化身份是平等的,且來自于社會的各行各業,具有廣泛代表性,同時網絡反腐客體涉及不同的領域,由不同級別的貪腐官員組成,也具有廣泛性;(3)便捷性與高效性的統一,網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地點的限制進行網絡政治參與活動,可以第一時間足不出戶將所掌握的腐敗案件訴諸網絡,形成“蝴蝶效應”,迅速形成強輿論壓力,迫使政府更加重視和高效地處理腐敗案件。
二、當前我國網絡反腐實踐的正向價值
(一)打通了黨風廉政建設的新通道
網絡反腐打破由傳統大眾傳媒所構建的民意形成機制,實現了人民話語權的回歸,催化了輿論聚合互動。在信息內容方面,許多難以通過傳統媒體發出的聲音、表達的言論、很難進入體制內反腐體系視野的信息被披露;在信息速度方面,打破了僅通過信件舉報、電話舉報或上門檢舉等狹窄的信息渠道傳播,不需要層層上報,傳播周期短,速度快;在信息保真方面,網絡呈現的是包括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現場一手材料,立體直觀、生動形象,容易形成圍觀效應,同時抗干擾性強,能夠避免舉報信息的再選擇和再處理,避免體制內反腐體系中很容易被擺平和處理不透明等不足。
近幾年,在網絡反腐強大威力之下,“天價煙局長”周久耕、“微笑局長”楊達才、“淫亂書記”雷政富、“承諾離婚廳長”單增德、被媒體人網絡實名舉報部級高官劉鐵男等一大批腐敗分子被拉下馬,成為令人唾棄的貪官污吏。網絡反腐以其獨有的特點和優勢,彰顯出了強大的生命力,為反腐倡廉開辟了新通道。
(二)開辟了民間輿論監督的新戰場
網絡反腐是信息網絡技術在反腐輿論監督中的運用,依靠技術的進步與普及,將反腐的部分話語權給予民眾,將權力置于陽光下。對權力運行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關注,必將促進官員謹慎用權,約束言行,以不敢腐敗的高壓態勢減少權力尋租的空間,減少腐敗的發生,通過把滋生腐敗現象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以達到預防之目的。網絡反腐以主體強大、技術先進、成本低廉等優勢,成為行政監督和司法監督的有力補充,也成為體制內反腐機制的一種有益補充,使其成為反腐敗斗爭的一支重要力量,開辟了民間輿論監督的新戰場。“信訪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已成為廣大網民的共識,網民成為黨政部門最大的壓力集團,直接針對黨政官員的監督越來越多地改變著中國的政治生態。
(三)形成了官民共同治腐的新格局
網絡反腐不僅僅是民間的自發行動,而應該是官方與民間力量的良性互動。網絡反腐主要通過網絡舉報和網絡曝光引發輿論和官方的關注,而案件的查處最終還得依靠權威部門的介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絡反腐只是制度反腐的補充,唯有實現官民的良性互動,才能實現網絡反腐與制度反腐的無縫對接。
在近幾年的網絡反腐實踐中,網民已然成為反腐線索的提供者、反腐案件工作的推動者和反腐證據的見證者,而官方則借助這種來自于民間的力量開展反腐工作。如,深圳海事局官員林嘉祥猥褻女童案,是因網民在網上曝光視頻錄像而獲取證據;江西新余人力資源考察團、溫州培訓團變相公款出國旅游嚴重違紀案件,是因網民公布其考察消費票據而引發關注;“太倉卡哥”沈永剛因腐敗問題被查處,是因其醉酒后將手包遺落在出租車上,網民將包內購物卡、洗浴卡、銀行卡等幾十張卡片掛上網……諸如此類的案例還有“表哥”、“房叔”、“報銷局長”、“美容貪官”等等,這些官員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因為“意外事件”暴露出貪污腐敗的事實,可以說每一樁網絡反腐案件的查處都是在官方與民間的合力下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當前我國網絡反腐實踐的負向價值
(一)虛假信息影響網絡反腐客觀性和公正性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信息交流傳播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也同時為滋生網絡謠言創造了條件。一些網民為吸引眼球,增加擊量,動輒用“史上最牛”、“最強爆料”等標題進行宣傳,或隨意在網上發布虛假信息,煽動社會不良情緒,采用污蔑、誹謗等手段,故意敗壞某些官員和政府的形象,以期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去年5月,一則“副區長貪污20億”的網帖稱,上海市某區副區長擁有住房60多套,貪污20多個億,還有十多個情婦,三個月后,上海警方抓獲該帖作者傅學勝,他承認網帖是捏造的,他本來要攻擊的是另一個人,在網上沒有搜到照片才選擇了這個副區長。
網絡扒糞”中的“誤傷事件”提醒我們,網絡造謠、誹謗、詆毀、虛假民意大量存在,真相和謊言的交織,“揭露腐敗的正義者”和“傷及無辜的施虐者”的一步之遙。網絡反腐信息的真實性難以分辨,極大地分散了反腐查處的資源和能量,使大量的腐敗分子和腐敗事件因辦案人員和精力的不夠而逍遙法外,影響了反腐敗的總效率和滿意度。
(二)網絡暴力行為侵犯他人隱私權和名譽權
網絡空間高度自由、互相影響、交織放大,網絡世界信息源頭不可控、傳播速度不可控、內容分散不可控、輿論易放大不可控等特點容易醞釀公共事件。一些在現實中影響不大的事情,到了互聯網上立刻變得群情激奮,一些極端的、不理智的、不符合主流道德標準甚至違法的言論充斥于網上,使簡單問題復雜化、單一問題普遍化、個別問題擴大化,演變為“網絡暴力”,甚至形成“網上群體性事件”。一部分網民在揭露腐敗行為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將腐敗分子的個人信息公之于眾,造成了侵犯公民隱私權的事實,誣告、誹謗、干擾案件偵辦、侵犯他人名譽權等情況也時有發生,限制了網絡反腐作用的有效發揮。
(三)過度獵奇預設網絡反腐隨意性和偶然性
網絡監督的“無處不在”固然能夠讓官員產生恐懼感,但反腐的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舉報者及圍觀者的“興趣”。綜觀網絡舉報的諸多案例,從涉及不雅視頻的重慶北碚區委書記,到涉嫌性侵的黑龍江省人大代表;從被曝向情婦寫“離婚保證書”的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到涉嫌濫用職權包庇兒子的太原市公安局局長,從“微笑表哥”陜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到家有21處房產的廣東省番禺區城管分局政委蔡彬,被查官員大多因艷照、情婦、名表、豪宅等吸引眼球的“花邊新聞”事發,網民對官員生活作風的道德判斷占據了主流,引發娛樂的圍觀心態,而事件背后深層次的經濟、政治的腐敗事實相較之下對大眾的吸引力有限。這種引起輿情圍觀效應所需的“獵奇感”、“娛樂化”,預設了網絡反腐的選擇性局限,問題官員最終能否繩之以法,從網絡舉報到網民圍觀再到媒體傳播及至部門調查,這中間充滿了太多的偶然性因素,這與反腐敗“打老虎”和“打蒼蠅”的全覆蓋、與反腐無特區無例外的原則背道而馳。
網絡反腐整合了網絡、民意、反腐倡廉工作、執政能力等方面要素,有利于黨委政府更更為清晰、理性、全景式地把握民眾心理和社會輿論氛圍。在腐敗從易發多發期向穩定可控期轉變的今天,我們必須主動而不是被動地、科學而不是盲目地適應互聯網發展趨勢,讓反腐倡廉建設成為黨委政府、社會、網民的“共舞”,實現網絡反腐與權力反腐、制度反腐的良性互動,最大限度地壓縮腐敗生存的空間。
參考文獻:
[1]李占樂.我國網絡反腐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理論導刊,2014(4).
[2]高佳.網絡反腐的理性分析[J].理論前沿,2014(6).
(作者單位:中共駐馬店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