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京保利和匡時的春拍相繼落槌,2014年春季藝術品拍賣的上半場基本上也就告一段落。從香港和北京的拍賣市場來看,今年春拍的市場主要呈現出精品流拍多、重復上拍多等特點,而其中,重復上拍的原因非常復雜。
在北京保利的拍賣會上,齊白石《花鳥四屏》以5577.5萬元高價成交。此件拍品三年前曾在拍場以9200萬元高價成交。看上去,對于藏家來說,一來一去就損失了數千萬,但據業內人士爆料,這件作品最早是一位天津的買家以200多萬的價格購得,隨后在2011年進行拍賣,以9200萬元成交后買家并沒付款,這導致了藏家在今年再次拿出進行拍賣,而從最終的情況來看,是賺了數千萬。
相比時隔三年再次拿出拍賣,現在一些拍品的市場重復出現的頻率已經頻繁到令人咋舌的程度。像今年春拍出現的一件黃賓虹在1921年創作的《浙東山水》以322萬元成交,而在上一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是在2013年的春拍中,當時的成交價為253萬元。
拍賣之后不付款已經成為了困擾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一大頑疾。特別是一些大型的拍賣行,每次拍賣的成交額都是十分驚人,但在重量級拍品的交割卻是往往非常緩慢,甚至出現拒付的情況,因而在中拍協每年公布的拍賣企業納稅榜單中,像北京誠軒、上海工美等中型拍賣行反而會排在一些大型拍賣行的前面。2014年tefaf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顯示,盡管中國的藝術品拍賣成交總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然而截至2013年6月,中國100萬元以上的拍品結算率僅為4 7%。
過度金融化則成了阻礙市場的一大因素。除了藝術品抵押貸款已在“胎動”外,目前最為常見的模式是利用藝術品信托將手中的藏品來融資。旱在2007年7月,某銀行就發行了一款非凡理財“藝術品投資計劃1號”產品,投資于中國傳統書畫和中國當代書畫作品。2009年7月到期的年化收益率高達12.75%。這也促使了越來越多的機構參與其中,國內的藝術品投資基金也如雨后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然而,“短平快”的運作模式并不適合于藝術品投資,雖然目前像藝術品信托看上去還比較平穩,但有關報道顯示,可能存在延期的情況,主要原因就是手中的藝術品賣不出去,或者賣出去將發生虧損。
當藝術品跟金融“聯姻”時,會采取一定的運作模式:高價拍賣得藝術品——抵押拍品發行信托——以信托資金支付貨款。而融資型藝術品信托的資金流向是可以由投資顧問自主決定的,有的人通過“假拍”或“拍假”把藝術品價格炒高后設法融資,可謂空手套白狼。炒作雙方會事先設定好固定的傭金,不管東西最后拍到多高,傭金只需要給一點就可以了。而拍賣行一般根據成交情況自行報稅,并不會體現某件具體拍品的稅額,因此單憑繳稅情況也無法對是否假拍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