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訂購房子、汽車、家具等一些“大件”時,消費者都會交付一些現金以示誠意,但也經常為此遇到鬧心事:明明已經交了錢,轉眼東西卻被另賣他人還拿不到賠償;有時交了錢后另有打算不想買了,交出去的錢卻只能白白送人……
定金與訂金一字之差,含義卻相差巨大,作為消費者的你能分得清嗎?
特邀專家 羅 敏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
核心提示
訂金與定金 一字之差大不同
定金是一個法律概念,是合同當事人為確保合同的履行而自愿約定的一種擔保形式,具有法律效力。從字面上看,“定”是寶蓋頭,有蓋棺定論的意思。
根據規定,定金必須在合同中約定并實際交付,交付總額不能超過所售商品總貨款的20%,超出部分僅具有預付款的性質。適用“定金罰則”,即一方違約時,雙方有約定的按約定執行。如無約定,商家違約時,定金應雙倍返還;消費者違約時,則無權要求返還定金。
訂金相當于口頭約定,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一般可視為“預付款”,訂金的數額由雙方當事人自由約定,并不具備擔保性質,不適用“定金罰則”。
訂金的效力取決于雙方當事人的約定。如果雙方當事人沒有約定,訂金的性質主要是預付款。商家違約時,應無條件退還訂金;消費者違約時,可以與銷售者協商解決并要求經營者退款。
付“定金”買方反悔——無法退款
李靜在某樓盤售樓處看中了一套房子,當即交了2萬元以表購買意向。然而,李靜在辦理房貸時,卻發現自己不能按照首套房政策來辦理貸款,要付60%首付款。李靜覺得一下子要拿出60%的首付款壓力較大,就來到售樓處要求拿回那2萬元,卻被告知交的是“定金”不能退回。
無奈,李靜找到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消協的工作人員前往協調時發現,李靜當時交了2萬元之后,拿回的條子上寫的就是“定金”。商品房交易中,買家履行合同后,定金應當抵作價款或者收回。商家不履行合同的,應雙倍返還定金,但若是買家不履行合同,根據《擔保法》第六十九條,是無權要求返還定金的。最終,李靜覺得自己如果白白損失了這2萬元很虧,就咬牙交了60%的首付款,買下了這套房。
案外提醒
此案是典型的買方毀約。目前我國民法對大宗消費品的交易行為尚未有反悔權制度的規定,因此如果消費者與經營者簽訂有書面的“定金”合同,消費者在毀約時將承擔“定金罰則”。
因此消費者在購買房子、汽車這類大宗消費品時一定慎重考慮,如果自身存在違約不履行合同的可能性,建議在購買時與商家約定反悔期或者考慮期,并在消費合同中載明:在一個確定的期間內,消費者可以單方面無條件解除消費合同,且不承擔違約責任等任何不利的法律后果,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付“定金”商家違約——雙倍索賠
王凱在某車行看中一輛新車,交了定金5000元,簽了購車合同。合同中約定2014年1月20日交車,并寫明“王凱先行預付購車定金5000元”。1月20日,銷售顧問通知王凱來提車,但王凱發現新車并非合同中簽訂的那款車。于是,王凱拒絕付款并要求退回定金,卻遭到店方拒絕,車商說只能換車,不能退訂,更不能退回定金。
于是,王凱就向消費者協會投訴此事。消費者協會調查了解到,王凱當時交了5000元,店方給他的發票上寫了“定金”二字,商家違約在先,王凱可以向商家要回雙倍的定金即一萬元。
案外提醒
本案中購車合同約定的提車期限已屆滿,車商未按約定提供新車的行為屬于違約行為。王凱實際交付了定金并在合同中約定了“定金條款”,因此,王凱可適用“定金罰則”,要求車商雙倍返還定金。車商只換不退的行為不合法。
假設王凱交付了定金,但合同中未約定“定金條款”,那么該筆“定金”僅是預付款的性質,不適用“定金罰則”。即使車商違約,亦只需返還全額,消費者不能要求雙倍返還。因此消費者繳交“定金”時,要注意在合同中約定“定金條款”,這樣才能在遭遇車商違約時求助“定金罰則”。相比“訂金”而言,“定金”對消費者和商家都具有更大的約束力。
付“訂金”不論誰反悔——原數退還
王力在一家家具公司訂做了一套組合家具,談好總價為16000元,半個月后交貨,王力當場支付訂金5000元。誰知在交貨的前一天,家具公司給王力打來電話,告訴他上次談的那個價錢做不了那套家具,如果確實想要的話,必須再加錢。
王力很生氣,因為自家原有的一套舊家具已經處理掉,就等著用新家具了。在多次協商未果的情況下,他將此事投訴到消協,要求家具公司賠償損失。消協調查后認為,此事屬于家具公司違約,根據國家相應的法律法規應當按照雙倍定金支付給消費者。
可當王力拿出收據一看,收據上寫得清清楚楚,是“訂金5000元”,陳某最終只拿回了最初交給家具公司的5000元錢。
案外提醒
由于商家違約,消費者本可以獲得雙倍賠償,但因為收據上寫的是“訂金”而不是“定金”,結果只能討回5000元本金,可謂是一字值千金。
一般情況下,訂金視作預付款,如收受訂金一方違約須退還所收款項,而無須雙倍退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在簽訂其它預訂合同時,除了應注意區分“訂金”和“定金”之外,還應注意合同中的附加條款,不要因為交的是“訂金”就放松警惕。
不論定金還是訂金 合同面前都失靈
李楠在某車行看中一款新車,雙方約定一個月內交車。李楠交了訂金5000元,車行開出一張收款收據,李楠見收據上寫著“收到訂金5000元”,心想若反悔還能拿回訂金。半個月后,因家人反對,李楠告訴車行不能買車,要求退訂并退回訂金。
然而,車行不允許,理由是李楠交的是“定金”,無權要求返還。李楠這才發現與車行簽訂的購車合同上明確寫著“收到買方購車定金5000元,若買方取消交易,該款項不予退還”。
案外提醒
合同是訂約雙方的意思表示,法律效力高于收據。因此,合同中明確約定為“定金”,那應以合同為主。此外,《擔保法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交付留置金、擔保金、保證金、訂約金、押金或定金等,但沒有約定定金性質的,當事人主張定金權利的,法院不予支持?!?/p>
換句話說,本案中雖然收據上寫著“訂金”,但合同中約定:“若買方取消交易,該款項不予退還”,那么“該款項”實際上已具有定金性質。因此,李楠單方違約,適用“定金罰則”,不能要求車商返還定金。
(文中當事人均為化名)
專家提示
“定”還是“訂” 消費者要分清
因“定金”“訂金”而產生的糾紛在消費市場中非常普遍,經常有消費者在“定金”和“訂金”上吃虧。商家開具收據時一般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也不向消費者講明其中的義務和權利,很多時候消費者就在這里中了招兒。
因此,作為消費者,在訂購大宗商品時,一定要多留心眼。例如,很多銷售顧問會與消費者進行口頭補充約定,那么消費者應留下相應的證據或在合同中進行補充,避免自己在遭受侵權時陷入舉證難、維權難的境地。
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定金”與“訂金”的交付問題,這就需要知道并留意與商家簽訂協議時用詞到底是“定”還是“訂”,免得想退費時卻輸在“定”字上。一旦發生此類糾紛,消費者應在法律規定、雙方合意的范圍內與商家及時、有效地溝通。如果不能達到雙方都滿意的結果,當事人可要求消費者協會、工商部門等相關主管組織和部門介入,最后再考慮提起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