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由《藝術財經L'OFFICIEL Art》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藝術與收藏沙龍在北京四季酒店舉行。作為“中國藝術權力榜”特色活動之一,沙龍為觀眾提供一次與獲獎嘉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分享他們各自的創作或收藏心得,同時對該年度的熱點事件、市場動態等話題解讀和探討,多角度呈現“成長”中的中國藝術面貌。沙龍特邀《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舒可文主持,包括藝術家李津、龍美術館館長王薇、收藏家喬志兵、收藏家宗峰、策展人徐鋼、北京畫廊協會會長程昕東、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魔金石空間負責人曲科杰、千高原藝術空間負責人劉杰、《藝術當代》副主編徐可以及藝術家黎薇、策展人崔燦燦等嘉賓均參加了此次沙龍。
上海私人美術館興建熱潮
作為2013年度中國藝術權力榜·年度收藏家的獲得者,喬志兵率先介紹了自己的收藏理念和經歷,尤其是在國外參加知名畫廊展覽、走訪藝術家工作室的情況。更令人關注的是,喬志兵正在上海創建藝術飯店和油罐藝術中心兩個項目:飯店內有十余個包廂,每個包廂都將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對空間進行創作;而油罐藝術中心位于上海西岸,面積達到兩萬平米,其中擁有4個廢棄的油罐,改造之后,喬志兵將邀請藝術家針對其中一個油罐的空間實施藝術項目,其他則作為藝術品展示、展覽以及餐飲配套服務的空間。
油罐藝術中心的創建正好反映了近幾年來上海私人美術館群體的興辦熱潮,而龍美術館無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案例,館長王薇便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據她介紹,龍美術館一城兩館,自創建以來已經投入7億元的資金,每年的虧損超過1,400萬元,但她相信,隨著藝術衍生品的開發、餐飲服務、場地出租等項目的跟進以及加強與設計師品牌的合作,5年之后龍美術館一定能實現盈利上的突破。除此之外,未來的龍美術館也會尋求展覽上的合作,一是引進國外知名藝術家高質量的展覽,二是與國外美術館交流、展出館藏精品,但后者的硬件設施一定要與龍美術館有所匹配。王薇相信,龍美術館的成功建立勢必會對中國的企業家興建私人美術館造成影響和提供借鑒。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校區教授、東亞研究系主任徐鋼則從藏家與美術館關系的角度給出了他對私人美術館的看法。根據他的經驗,美國的私人美術館均會成立董事會,以此來決定館長的選任以及作品的捐贈事宜。以一個11個人的董事會為例,一般包括8個藏家、1個藝術史家、1個律師以及1個教育機構人員。藏家通過出資、促成展覽等方式,真正達到確立話語權的目的。他以洛克菲勒家族和古根海姆家族為例,如果沒有他們的推進,抽象表現主義根本不會成為顯赫的藝術流派。
畫廊主程昕東則表示,借用西方的模式并不適合當下中國的情況,策展人崔燦燦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他認為話語權并非美術館自身所能確立的,還需要一個國家或城市在國際文化、經濟、政治、科技、現代傳播等方面擁有同等的主導作用。《藝術當代》副主編徐可則說,一方面私人美術館的興建對藝術家的創作以及布展團隊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上海私人美術館的發展是在政府的主導下實現的,但現階段完全脫離西方的樣本還很難。來自西安的藏家宗峰一直在猶豫是否興建自己的美術館,他更希望首先創辦一個藝術基金,以此來支持年輕藝術家,對于他所處的環境而言,這可能更為迫切。
火爆的當代水墨
沙龍下半場的主角是本年度中國藝術權力榜的年度藝術家李津。近兩年來,無論是學術還是市場,當代水墨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話題,而在這波熱潮中,李津不僅是其中的代表,也是創作經歷最為特殊的一個。
李津表示,自1980年代當代水墨興起以來,很多藝術家都經歷了30年的摸索,自己只代表了其中一條線索。1985年,李津開始涉足當代水墨的創作,那時他畢業不久去了西藏。最初的創作盡管采用的是“蘇武牧羊”之類的老題材,但李津在造型上已經開始離經叛道,他也自言這些作品當時并不被老師們所接受。但也是這批作品,李津開始在美術界獲得認可。那時期的水墨創作,藝術家都在不斷尋找一種適用于自己的獨特的語言,李津也不例外,他曾受到過畢加索的影響,也曾嘗試畫過抽象,直到第三次去西藏之后才開始嘗試將自己的生活入畫。而回到北京之后,李津也曾畫過一些線描以及紅墻之類跟京城有關系的作品。
從1990年代開始,李津想畫的東西離自己越來越近,色彩也逐漸豐富。李津說,自己正是因為喜歡美食,所以才能避開干擾地進行創作,如果不喜歡,很可能就畫成了行畫。他也畫過純黑白的單純表現植物的水墨作品,直到現在也認為自己的這類作品更為高級,這也構成了他的內心的矛盾,但以后有機會,他還會嘗試這方面的創作。李津認為自己有“很葷的底、很素的面”,或者“很素的底、很葷的面”,但即使表現男女類的作品,也不是為了宣揚色情和脂粉,最重要的是,題材和境界不應該分得那么清楚,而且新水墨作為一種材質,不能因為它是一種傳統技能就阻止了內心的表達。
徐鋼對李津按照作品展示自己創作發展的方式表示了認可,這也是國際上最通行、觀眾最直觀了解藝術家的方式。在他看來,李津作品除了畫面、色彩、構圖的豐盛之外,還存在時間的豐盛。因為藝術擺脫不了手工的時間性,這是李津與每天畫幾十幅作品的傳統書畫家們最大的區別之一。
針對新水墨的定義,夏季風表示自己比較反對實驗水墨或新水墨的概念,因為這樣的稱呼存在一種對應關系,他更愿意將之稱為當代水墨,但也無法完全說服自己。對于這些藝術家,夏季風只是將他們當做當代藝術家來看待,無非使用的媒介不一樣而已。對此,崔燦燦和劉杰也表示了類似的看法,首先他們不愿意將李津的作品定義為某種類型,其次水墨的材質只是媒介,在今天已經不應該構成話題。此外,對于這波當代水墨熱潮,以及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關系,嘉賓們也各抒己見,呈現出不同的解讀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