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綿延5600多公里面積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華電集團的大旗已插遍了天山南北
一脈天山,將新疆劃為南疆和北疆。北疆高山草原眾多,自然風光旖旎;而南疆,重在人文景觀,沙漠戈壁相間,頗有蒼涼之感。
一路南下,綠意漸無,土色加重。初到喀什,時值7月中旬,空氣中到處彌漫著無花果的甜香。
這里重農少工,瓜果菜蔬成了主要的收入來源。人民生活相對貧困,經濟發展明顯滯后。“沒辦法發展工業,底子薄,主要還是靠農業和旅游業。但今年因為暴恐問題,來旅游的人也明顯少得多了。”華電援疆干部、市委副書記彭文江一臉凝重。
喀什的經濟發展問題,一直困擾著彭文江。喀什地區下轄一市十縣,地處偏遠,環境艱苦,基礎設施極為落后。他說:“不到喀什,或許無法想象,這里很多縣前幾年連電都用不上。”
缺電的問題,一直存在。不僅喀什,整個南疆三地州都受困于此。彭文江對《國企》記者分析:其一,整個南疆地區電網結構薄弱,有些偏遠地區電網根本達不到,發電廠發出電來如果不并到電網進行輸送,人們依然用不上電;其二,對于一些貧困縣貧困村,主要是用不起電,一千瓦時電才6毛錢,但當地群眾的確是太困難了。
所以,華電對口支援喀什,解決無電問題幾乎成了第一重大的事情。
真情援疆暖民心
2005年,根據國務院國資委的統一部署,華電接下了援疆重擔,援喀工作正式展開了。
燈泡亮了
為實現國家和自治區提出的“十二五”末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的目標,華電新疆公司承擔了喀什地區一市十縣的無電人口光伏獨立供電項目,總投資3065.4萬元,工期僅三個月。
喀什地區一市十縣,采用戶用式光伏和離網光伏電站,共解決3377無電戶14326人的用電問題,結束了巴楚縣夏馬力林場64年未通電的歷史。喀什地區疏附、英吉沙、莎車、麥蓋提、巴楚、塔縣等縣的貧困戶第一次感受到了電的偉大。
對于電給生活帶來的變化,疏附縣園藝場達吾提·卡德爾一家感觸頗深:“以前我們家用不起電,只能點蠟燭,或者天一黑就睡覺。但是現在好了,華電給我們安裝了發電系統,家里有了電,燈泡亮了,晚上也不再黑乎乎的了,還可以看電視呢。”說著,他將記者拉至屋內,打開電視機,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我們要求不多,現在能看上電視,就十分滿足,非常感謝華電。”86歲高齡的達吾提·卡德爾老人滿是老繭的大手緊緊握著華電工作人員的手。
達吾提·卡德爾家的戶用式光伏發電系統是2013年12月安裝的,截至2014年7月15日,只用了63千瓦時電。這讓在場的華電喀什公司工作人員頗為唏噓。
園藝場的村委書記雅森·卡德爾告訴《國企》記者,整個園藝場有160戶人家,共584人,其中有45戶比較貧困,用不起電。他說:“多虧了華電給安裝光伏發電系統讓村民們用上了電。剛開始,有些村民不會用這些,華電的工作人員給我們耐心講解。出現什么問題,我們打一個電話,他們就過來了,態度非常好。”
流水的援疆干部
經濟發展靠人才。由于嚴重缺乏懂經濟的開放型人才,新疆很多偏遠地區一直處于落后和原始的狀態。在國家的援疆藍圖中,智力援疆成為促進新疆發展的典型方式:派干部過去,以期帶動一地的發展。
2005年起,華電先后選派了六名干部(傅連綿、劉建懷、石建國、畢福榮、彭文江、肖東玉)到喀什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兩人一屆,任期三年。
鐵打的喀什市政府,流水的援疆干部。春去秋來,幾度夢回。
彭文江2011年到喀什工作,今年8月即將期滿。說起援疆,他不無調侃:“我的三年‘有期徒刑’就要到期了!因為喀什地區條件艱苦,來的干部都將我們的任期稱之為‘徒刑’,不過倒也貼切。”言語里有解脫亦有不舍。可能人對于環境的適應和習慣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來得自然。
雖然,三年里妻子兒女都不在自己身邊,但是彭文江坦然一笑:“其實,身邊一眾同事,倒也不覺寂寞。大家并肩戰斗在支援新疆建設的第一線,想想還有些崇高。”不過,到底是想家了。說起女兒,彭文江眼角隱隱有淚光泛動。
“8月到期,上頭會有安排。”離開會如期而至,對于誰將接替自己的工作,彭文江自己也不知情。“華電路揭牌儀式還沒舉行呢,下一任來了,剛好可以中個頭彩。”市委及援疆辦都有些不解,這么好的事情為什么要留給下一任呢?“做人不可太滿,水滿則溢。留給下一任,他們也好開展工作。”彭文江笑得坦然,話里透著智慧。
他所說的華電路,全長3451米,位于喀什市東部新城區,途經華電喀什熱電有限責任公司,道路紅線寬36米,主干道為雙向四車道,工程總投資加拆遷費用約10616萬元。這條路是2011年在喀什市委、市政府的建議下,經與華電集團積極溝通,將華電上屆捐助華電科技基金賬面結余和本輪華電援疆資金整合,投入資金1800萬元建設而成的。工程于2012年啟動拆遷工作,2013年春季破土動工,2013年年底實現主干道全線通車,近期已進入竣工前的收尾工作。華電集團將此路作為華電新一輪對口援助的標志性建筑,命名為“華電路”。截至2014年6月,加上今年已批復的450萬元,華電集團捐助“華電路”建設及配套設施完善款共到位2089.92萬元。
對口扶貧
在新疆,通過扶貧給當地輸血、改變當地貧窮落后的面貌,是華電援疆任務的重要部分。相比于智力援疆的高大上,直接捐贈物資,捐建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來得更加直接。
2008年,華電為喀什市和岳普湖縣貧困家庭捐贈3000臺電視機;為喀什市的貧困家庭捐贈價值55萬元的羊絨衫;援助300萬元用于喀什市172米高的廣播電視塔建設。
2009年,華電向喀什市捐贈300萬元資金,用于喀什市夏馬勒巴格鎮中心衛生院住院部的重建。如今,夏馬勒巴格鎮中心衛生院綠樹環繞,合歡花開得正好,當地的維族人民住上了新病房。
2010年,建立喀什市華電科技發展基金,捐贈400萬元,作為華電喀什市科技發展基金首筆資金;援助價值35萬元的100臺電腦,用于建設夏馬勒巴格鎮中心小學和多來特巴格鄉紅星小學電腦教室各一間。
2011年向喀什市捐贈資金400萬元,繼續作為華電喀什市科技發展基金的資金;捐贈價值47.9萬元的廣播電視設備,用于提高喀什市新建廣播電視臺設備裝備水平。對此,喀什市廣電局局長葉先義至今感激不盡。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華電總計捐助資金3432.9萬元,捐助物資370多萬元,合計3802.9萬多元。資金物資投入涉及貧困家庭生活幫扶、城市鄉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基礎設施等惠及當地百姓生產生活的民心工程。
“對口扶貧不只是喀什地區的一市十縣,還包括克州、阿克蘇地區等。比如阿圖什市、烏恰縣、阿克陶縣。”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政工部主任顧繼紅介紹說。
“2008-2010年,對口扶貧烏什縣,我們共投資152.5萬元,為30戶貧困戶建設抗震安居房,為115戶貧困戶進行庭院經濟改造,為九眼泉社區文化陣地配置電腦、打印機、復印機、掃描儀等辦公器材和室內健身器材等;2011-2013年,阿克陶縣,我們投資127萬元用于皮拉力鄉阿克土村學前‘雙語’幼兒園建設,同時對庫斯拉甫鄉3、4村的300戶特困戶進行了節日慰問;2013年,對口扶貧克州的阿圖什市和烏恰縣,確定扶貧項目三個,包括醫院綜合業務樓建設項目(投資402萬元)和兩所雙語幼兒園建設項目(總投資340萬)。”顧繼紅如數家珍。
產業援疆促發展
僅僅靠捐贈物資和對口扶貧顯然是不夠的。靠輸血或許能維持生命,但是若想健康成長,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變輸血為造血。
2010年3月,中央要求全國19個省市“對口援疆”。隨后,央企作為企業“先行軍”陸續進入新疆,并開展“產業援疆”項目。華電自然不甘落后,開始在產業上謀篇布局。
喀什夜色
絲綢之路,古城喀什。晚上11時,日頭落下去,東湖的霓虹燈漸次亮了起來。現代化的建筑倒映在水面上,顯出一派繁華景象。如果你只看到晚上的喀什,很難想象她的白天會是怎樣一副灰頭土臉。新疆華電喀什發電有限責任公司黨群部政工專責朱麗婷告訴《國企》記者:“我們這里,白天看著像中東,晚上看著像浦東。”
白天像中東,這話說得有些意味。喀什古城區土黃色的基調和建筑風格都極具民族特色,但“7·5”事件后,新疆暴恐問題給這里蒙上了一層陰影。據新疆自治區公安廳統計,僅2012年新疆發生暴恐案件就多達190余起,尤以喀什地區為甚:2013年,巴楚縣“4·23”暴力恐怖犯罪案;8月20日,新疆喀什暴力恐怖團伙案件;11月16日,巴楚縣色力布亞鎮派出所被襲案件;12月25日,新疆疏附縣“12·15”暴恐襲擊案件……
晚上像浦東,則多虧了東湖和那些閃爍的霓虹——喀什的電力供應主要是由華電喀什熱電有限公司(下稱喀什公司)承擔的。
不僅喀什地區,整個南疆三地州,都是嚴重缺電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喀什公司作為南疆三地州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華電集團在南疆的唯一企業,擔負著南疆三地州電力供應的重要責任。
單機5萬千瓦,一、二期總裝機20萬千瓦,占喀克電網總容量的25%。這組數據顯示出喀什公司“一小一大”的特點,雖然在華電集團公司系統內屬最西端、最遙遠的一個小火電廠,但在南疆三地州是最大的火力發電廠,十余年來一直承擔著南疆電網主力電廠的角色。
其中,一期工程兩臺5萬千瓦機組作為民心工程、政治工程列為自治區2001年重點工程之一。2002年,一期工程的年內雙投,改變了南疆三地州用電極其緊張、電力供應限制經濟發展的被動局面。二期工程兩臺5萬千瓦機組相繼于2006年底、2007年初投產發電。一、二期工程的相繼順利實施,改善了南疆三地州徑流式小水電占電源比例過大的局面,有利于提高電源支撐和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將視角上升到整個新疆,華電的成績單更加奪目。華電新疆公司成立十余年來,累計發電1164億千瓦時,累計供熱11650萬吉焦,累計繳納稅金35億元,圓滿完成了十八大、亞歐博覽會等各類重大保電任務,為維護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截至2013年底,華電新疆公司擁有35家發電、供熱、煤炭、電力檢修等控股參股企業,總裝機規模410萬千瓦,資產總額207億元,年發電量196億千瓦時。
華電新疆速度
2010年,在新一輪援疆大幕開啟之時,為緩解喀、克電網用電緊張局面,改善當地電源結構,為喀什大建設、大開發、大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保障,華電集團公司立項在喀什投資建設三期2×35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
消息一出,迅即成為喀什當地關注的焦點。華電集團公司和新疆公司對三期工程建設格外重視。2010年6月25日,時任華電集團公司黨組書記、副總經理李慶奎,時任黨組成員、副總經理程念高親臨喀什出席工程簽約儀式。
喀什地處偏遠,自然環境艱苦、設備運距長、材料成本高、施工難度大,加之外部環境不穩定導致人員緊缺,人員流動大的問題給工程建設帶來重重壓力。在壓力和責任面前,喀什公司沒有降低標準、放松要求,咬定目標不放松,知難而不畏難,負重拼搏、承壓奮進、排難而上。
從2012年4月15日開工建設,到2014年1月23日投產發電,華電人不僅實現了鍋爐水壓試驗、汽輪機扣缸、倒送廠用電、鍋爐點火、汽輪機沖轉、發電機并網、“168試運”七個一次成功,而且創造了35萬千瓦機組投產指標最優。
說起5號機組投產指標的先進性,總經理、黨委副書記楊其恒有自己的理解:“所有困難說一千道一萬,最終還得靠自己解決。這完全是大家拼干勁、拼意志拼出來的。”
“自1月23日正式投產發電到今天(7月15日),5號機組已經安全運行近6個月。”喀什公司副總經理丁志波欣喜地說。
在這6個月里,工程師們的日子并不好過。雖然,相比一、二期的5萬機組,三期的35萬超臨界機組的自動化水平已經大大提升,但是,新機組投入運行,總是會伴隨著跳機的風險、運行不穩定、人員不熟悉以及設備磨合等問題。丁志波對《國企》記者說:“一旦出問題,半個喀什就要停電。”責任重大,不得不小心為上。他接著說:“我們正常下班時間是下午7點,但是,我們的工程師經常要加班到12點,甚至夜里1、2點,以確保新機組安全運行。”
工程師們對于加班也習以為常。“我們早就習慣了!”一群工程師笑著說。
而習慣性的加班,在建設喀什、和田燃機應急電站時表現得更為明顯。
彼時,全體施工人員不畏艱難,克服人員緊張、應急工程時間緊、涉及單位廣、協調任務重、自然條件差等困難,本著“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精神,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采取靈活多變、因地制宜的建設方式,多頭并進,形成前方施工后方設計、前方安裝后方拆遷、前方跟進后方協調等高效運作工作模式,克服一切不利因素加班加點、爭分奪秒搶工期。
喀什燃機電站從2010年9月25日第一罐混凝土澆筑到11月28日召開機組啟動委員會,具備發電條件,僅用64天;和田燃機電站從2010年10月12日第一罐混凝土澆筑到11月26日召開機組啟動委員會,具備發電條件,僅用45天。華電人創造了“華電新疆速度”,創造了我國電力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布局新能源
熱電聯產、燃機電站只是華電產業援疆的一部分。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號召,華電的光伏、風電、水電項目發展也開始風生水起。
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新疆哈密地區十三間房風電場,由華電新疆發電有限公司投資6.3億元建成,總裝機容量99MW。
十三間房風電場位于新疆著名的百里風區——十三間房風區。這里的年平均風速達9.3m/s,是全國著名的風區之一。“由于風太大,變電站的圍欄被吹壞過好多次,所以我們現在用鐵棒加固,以免再次被風掀翻。”十三間房風電場場長王玉明介紹說。
風區,總是處于茫茫戈壁,鮮少綠色,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王玉明說:“我們喝的水都是從30公里外運過來的,蔬菜糧食是從200公里外運過來的。”
該項目是華電新疆公司加快電網電源結構優化、調整發展規劃思路成功實施的第一個風力發電投產項目工程,獲得了“中國電力優質工程獎”。
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12月,新疆公司已建成投產的新能源項目有哈密淖毛湖一期和二期風電,哈密三塘湖一期和三期風電,哈密石城子一、二、三期光伏發電(含220kV匯集站及送出線路),阿瓦提一期和二期光伏,和田策勒一期和二期光伏,庫西一期和二期光伏,焉耆一期光伏,東方民生石城子一期和二期光伏,沙爾布拉克水電項目,力諾石城子光伏,哈密苦水風電等項目,累計投產裝機72MW。
目前,華電在疆已運行各類電源總裝機容量達500萬千瓦,已投產煤炭產能60萬噸。根據集團公司發展戰略,華電在疆定下了未來幾年的發展目標:到2015年,華電在疆裝機容量超過800萬千瓦以上;煤炭產能超過10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達到70億元以上;到2020年,公司裝機總容量達到1600萬千瓦以上,其中清潔能源超過600萬千瓦,占比接近40%;形成40萬噸合成油,45萬噸液化天然氣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達到200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