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了“哈里發帝國”的“伊斯蘭國”武裝在伊拉克戰場上繼續攻城略地,接連得手:7月10日巴格達以北安巴爾一戰,全副美式裝備的伊拉克政府軍第9裝甲師被包了餃子,損失了一批M1A1坦克、M113裝甲車及其他車輛裝備……看到這支隊伍的推進,令人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其財源何來?
“伊斯蘭國”前身“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S)武裝是靠沙特等海灣富裕石油輸出國明里暗里資助起家的,但隨著地盤越打越大,這筆資助顯然越來越不夠。但戰利品也是一個重要財源:攻占摩蘇爾后接管當地銀行一次獲得的財富最初說法是4億多美元,現在報道出來的新數字是15億美元。此外,在安巴爾之戰前,哈里發帝國繳獲的武器裝備價值已逾10億美元;經過安巴爾之戰,相信這個數字還會顯著增長。盡管如此,炫目的戰利品并不能當作經常性的收入源泉。在這個區域內,只有油氣生產及其出口才是最穩固、最龐大的財源。正是在這一點上,“伊斯蘭國”暨哈里發帝國的領導層表現出了冷酷的精明。當初他們占領敘利亞主要石油產地代爾祖爾省之后,就大力生產石油,然后在黑市拋售,獲取了巨額利潤。
不止哈里發帝國如此,在“哈里發沖擊”的政治混亂中,伊拉克油田資源已經成為各派武裝草頭王們競相爭奪的目標。離事實獨立只差一步的庫爾德自治政權6月就拿下了伊拉克北部最大城市基爾庫克市,7月11日進一步拿下基爾庫克、巴伊哈桑兩大油田生產設施,其中前者為伊拉克北部最大、全國第二大油田,探明儲量24.4億噸,并用庫爾德人替換了油田的阿拉伯工人。
對于哈里發帝國、庫爾德自治政權和未來控制油田的其他武裝而言,對外銷售運輸石油可能被視為遏制他們的切入點,但我們不能低估他們在這方面的條件與能力。庫爾德人控制的基爾庫克、巴伊哈桑油田自不待言,有現成的基爾庫克-杰伊漢管道可供其出口原油,而且掌握著杰伊漢港口的土耳其對庫爾德自治政權政策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官方公開聲明愿意接受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政權獨立,在各國中對庫爾德建國態度最為積極,這個區域關鍵國家不會阻礙庫爾德人控制的油田取道土耳其領土出口原油。
即使是哈里發帝國和其他武裝控制下的油田暫時無法利用管道,他們走私出口石油產品的能力也不可低估。回顧第一次海灣戰爭后遭受制裁期間,聯合國監督下的伊拉克官方石油凈出口量平均為200萬桶/日,但通過卡車、小油輪等工具走私出口的原油和其他石油產品就高達20萬~30萬桶/日,土耳其、約旦、伊朗、敘利亞都成為薩達姆政權的石油走私出口通道。
今天,當地四分五裂的戰亂局面給走私者創造的漏洞比當年聯合國監督下的制裁體系多得多,我們沒有理由認定哈里發帝國和其他武裝屆時沒有能力把石油走私出口推向新高。事實上,有關哈里發帝國控制區的報道已經顯示,自從“伊斯蘭國”武裝占領敘利亞和伊拉克北部石油產區之后,該區域私營煉油廠、原油和成品油走私生意都頗為興隆。其對國際油價的沖擊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