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不僅是一種改革思路,更是改革藝術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八個月后,國資委7月15日宣布首批央企“四項改革”試點名單。這是改革思路落地的關鍵一步,標志著國資國企改革進入頂層設計與試點同步推進的階段。試點的意義在于摸著石頭過河,以局部帶動全局,帶動更多國有企業主動改革,以利于為國資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提供實踐依據。在外界期待頂層設計的同時,也期待有關企業能夠扎實做好相關試點工作,為國資國企改革探索出一條新路。
去年以來,不少中央文件都提到了“頂層設計”。很多學者與官員在闡述各自所關注領域的問題時,也開始用“頂層設計”來概括與表述。在全國“兩會”上,這一概念頗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重視,一時炒得很熱。 一時,人們過于強調“頂層設計”,以至出現“頂層設計依賴癥”,似乎把“摸著石頭過河”忘記了。
“頂層設計”本是系統工程領域的用語。這一概念進入中央文件中,表達出中央對于未來改革的態度。顧名思義,未來改革需要從高端出思路,需要全面而系統,需要整體推進而非零敲碎打。換句話說,中國改革需要從“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過渡到“頂層設計”階段。
回看中國改革的短暫歷史,小平同志的“摸著石頭過河”論,作為一種漸進式的改革模式,在推動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中,為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增強了綜合國力。這種改革模式遵循由易入難的原則,也避免了社會的震蕩,歷史性的價值毋庸置疑。
中國過往30余年的成功經驗說明,不繼續深入改革,就難以擁有更燦爛的未來。改革之路走到今天愈加險峻與陡峭。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改革事業不斷進入縱深階段,改革攻堅的難度在不斷提升,改革越發需要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所謂攻堅便是一個須“啃硬骨頭”的階段,包括政府職能的轉變、社會體制的改革、經濟體制的深化及國資國企改革等,都到了一個關鍵時期。過去的漸進式、局部性的改革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階段中的改革要求。可以說,“頂層設計”理念進入世人之眼,正是基于這樣的大背景。
在這個時候,談論“頂層設計”,必須對其內涵有更準確的認識與把握。改革“頂層設計”,核心要義就在于,要從頂層俯瞰全局,高屋建瓴,在形成改革共識的基礎上,形成一攬子的改革方案。這樣的方案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前瞻性及戰略性。沒有戰略性的布局,也就無“設計”可言。也正因為未來改革的關聯性和配套性日益增強,中央層面的統籌規劃亟須加強。
無疑,中國改革事業的“頂層設計”,不是易事。這既因為改革的目標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也因為改革不只是紙上談兵,需要慮及可行性、可操作性,更因為深入的改革常常涉及重大利益調整,牽一發而動全身。也就是說,比之“設計”改革,執行改革更難。中國改革需要從“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過渡到“頂層設計”階段。而“頂層設計”同樣離不開“摸著石頭過河”階段 。
“頂層設計”來自實踐。這一實踐既可以是下層的實踐,也可以是頂層自身的實踐。就國資改革而言,企業的、地方的實踐和首創決不能忽略。改革通常是一個上下互動、互為補充的過程。西方新公共管理改革中的很多創舉來自地方,比如無縫隙的政府管理是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實踐。中國的情況也差不多。比如最終引發全國農村改革的是來自小崗村的實踐。實際上,國企改革首批試點企業中國節能、新興際華、中國建材、國藥集團已經在相關方面有了一定的改革實踐,中國建材2007年來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已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從一定意義上有了“小崗村”的意義。當然,這次搞試點不是搞“盆景”,也不是搞政策“洼地”,而是要試出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較為成熟的試點必然對頂層設計的出臺起到助推作用。因此,“頂層設計”必須注意借助來自企業的、地方的經驗和做法。事實上,有時候的“頂層設計”就是將企業的、地方的創舉進行總結和凝煉,形成一種全局性的做法或規范。
應當承認,“摸著石頭過河,是富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方法。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規律,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摸著石頭過河作為一種漸進方法,在我們的改革設計中受到了最大的青睞。我們采用的初始路徑是漸進路徑。初始路徑選擇的重要性,在于它會形成路徑依賴。沿著既定的路徑,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由于漸進的改革和創新在增進獲利的同時帶來了社會的穩定,這種對漸進改革的路徑依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改革發展穩定的統一。在未來的“頂層設計”中,我們或許在某些方面可能還要摸著石頭過河。以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為例,究竟學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還是“匯金公司模式”上,意見相持不下。通過試點,就可以探索一條適合國情和國有經濟特點的新路。
這次試點,本身也是一場“頂層設計”。在國資委的規劃中,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董事會制度、混合所有制、紀檢工作四項試點同步鋪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屬于體制改革,混合所有制屬于所有制改革,董事會屬于企業主體的制度改革,紀檢工作屬于保障改革,四位一體,是個系統工程。有人對紀檢工作向央企派駐紀檢組試點,認為不應該成為國資改革的一部分。理由是在央企派駐紀檢組,仍然是傳統黨管企業思路,這與建立現代公司治理理念不符,更容易導致以黨的標準來干預企業運營問題,從而降低企業運行效率。其實,黨不來管企業的腐敗問題誰來管?改革就是要發揮黨的核心領導作用。這關系到企業改革成敗的保障問題。保障問題是改革的一大板塊,是題中應有之義。四項試點是體制、所有制、企業主體和保障的四大板塊改革。其權威性、代表性、關聯性,我們應當深解其意。
確實,“頂層設計”有利于擺脫改革的漸進路徑依賴。漸進路徑的優點在于,由于沒有政策上、做法上大起大落的變化,可以保持穩定。但是,改革本身就是一種打破穩定的舉動。因此,改革的“頂層設計”在改革路徑的選擇上,需要選擇漸進路徑,但有時也需要選擇突破的路徑,克服“頂層設計依賴癥”,試點便是在選擇突破的路徑。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摸著石頭過河和加強頂層設計是辯證統一的,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要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前提下進行,加強頂層設計要在推進局部的階段性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來謀劃。”舍此,改革就很難向前推進。
一手抓《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總體方案》,一手抓國資試點,就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結合。這是一種改革思路,也是改革藝術。國資委已召開14次關于全面深化改革會議,除研究審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總體方案》《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在內的12項改革方案、若干工作細則和意見建議外,也抓改革試點。隨著國資試點的展開,整體方案的出臺將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