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坐臺灣中華航空公司空客330降落在桃園機場的那一刻,我突然想起在《人民日報》上讀過的一段文字:\"兩岸的情義是同文同種同族的相通,也是走過不同來時路的傾聽理解,是隔絕多年后的包容與擔當,是希望你好我也好的了解與信任。\"
對臺灣的最初印象來自年少時學校的地理課本,這是祖國的寶島,有著名的日月潭和阿里山。改革開放后對臺灣有所憧憬,是因為幾首耳熟能詳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外婆的澎湖灣》、《冬季到臺北來看雨》。閑暇時也間或讀過一些臺灣文化名人的作品,余光中的詩歌,白先勇的昆曲論述,龍應臺的散文……
行前,旅行社在\"須知\"中提示,臺灣的酒店與大陸相比硬件設施較陳舊,但軟件服務較好。果然,在七晚八天的行程中,看到的臺灣不具有與時俱進的\"現代\",難怪有些曾\"到此一游\"的朋友認為\"不過爾爾\"。車覽遠眺臺灣都市的建筑景觀,其實不可與深圳甚至重慶相比,就是導游特別推薦的高雄愛河兩岸夜景,說句不太客氣的話,也比我所在的江城要稍遜一籌。徜徉街頭,繁體漢字的店牌撲面而來,極易讓人聯想起影視劇中舊時上海、南京的畫面。
導游小陸是臺灣大陸老兵與當地原住民聯姻的后代,前幾年回過父親的四川老家,和我們攀起了\"老鄉\"。他覺察到我們臉上的表情帶有一絲失望,一再提醒,臺灣除美麗的自然風光外,還含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在現代建設的浪潮之下,至今仍保存有諸多歷史與文化的見證亮點,值得仔細觀賞與品味。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于是刻意關注臺灣的一個個細節。
臺灣環島游,最為深刻的第一印象是滿目蔥綠。即使是公路兩側的近山矮坡,都像從未有人涉足的原始森林。特別惹人注目的是檳榔樹,枝干挺拔向上,前后左右一排緊連一排,如修水俗語所稱\"筷子筒\"一般,樹冠散開扇形樹葉,就像一把把撐開的綠色陽傘,讓我們這些初見者感到十分新奇。
在花蓮太魯閣峽谷口,途經一座大型水泥廠,臨近才看到“亞洲水泥公司”的碩大廠名。同行者有人脫口而出:“這可能是在瑞昌投資亞東水泥的老板吧?”上空卻看不到一絲塵土飛揚,頗為不解。沿途目光搜尋,終于看到一條全封閉的輸送管道蜿蜒山間。于是恍悟,難怪在臺灣跑了幾天都不要擦皮鞋。
無論走到哪里,從未聽過一聲汽車喇叭聲,也不見路口有交警值勤。高速公路暢通無阻,偶過幾處廢棄的收費站,以為全程免費,后問導游才知,過路錢還是要交的,不過是按上路入口次數電子收費,不計較行程的長短。
公共場所看不到有人吸煙。就連酒店客房內也貼有醒目的禁煙標識,提示語為\"XX縣衛生局關心您\"或\"謝謝您\",違者罰款2000至10000新臺幣(約合人民幣450至2250元)。街頭很難找到果殼箱,路面卻看不到任何廢棄物,據說是推行\"垃圾不落地\"管理的成效。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外觀遠不如北京故宮的氣勢恢宏,但入內游覽,卻有一種“在家”的親切感。館藏文物以中國宋、元、明、清的書畫和工藝精品為主,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件件展品均可堪稱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物精華,給人視覺享受\"滿載而歸\"的滿足。看到影壁上有黃庭堅的書法“松風閣”,更是讓我們引以為豪。
臺南的赤嵌樓足以證明臺灣與大陸的歷史緊密相連。赤嵌樓屬當年荷蘭人占領臺灣時所建,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將此作其管理臺灣的行政首府。樓前現有紀念鄭成功接受荷蘭人投降的塑像,還有9塊石龜背負著的石碑,是乾隆皇帝贊許平定民亂的記功碑,碑文上有滿、漢兩種文字對照。清朝官員為振興臺南當地的文化,還在赤嵌樓旁邊先后建立了蓬壺書院和文昌祠。
位于高雄市鼓山區的鄧麗君紀念文物館,是鄧麗君的大哥鄧長安籌資而辦,購買兩座工廠廢棄倉庫稍作維修改建而成,難以想像的“樸素和一般”。但館內藏品豐富,幾乎聚集了鄧麗君生前的所有用物,大到奔馳轎車、居室家具,小到服裝、挎包、化妝品、餐具、茶具。還可觀看一部記錄鄧麗君成長史的專題片。入內參觀不收門票,只是出口處設有出售鄧麗君歌曲專輯、影集、書籍的紀念品專柜,但售價不菲,購者方可請鄧長安先生簽名。不過,如在捐贈箱內投入10元人民幣,也可與鄧先生合影留念。對臺灣人而言,將棄置過時的建筑稍作整修轉作他用,不僅能保存其文化價值,還可迸發出一種新舊結合的創意思維。
在左營蓮池潭游覽龍虎塔,樹陰下休息時遇到一群頭戴彰化市社區長青協會(即老年人協會)太陽帽的游人。得知我們來自大陸,幾位白發老者主動介紹他們的理長(即協會會長),連聲稱贊理長深受大伙好評,已連任多屆。極有人緣的理長看樣子是個\"見人熟\",隨即與我們熱情交談。他來過大陸觀光多次,過段時間又將去珠海旅游。他說:“我們期盼兩岸永遠和平,百姓生活安寧,你們常來臺灣玩玩,我們也常去大陸看看,我們都是中華民族的子孫,血肉相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