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自漢唐以來開始向境外出口瓷器,明清尤盛。從明萬歷到清初,外銷瓷多以青花碗碟為主,其中尤以克拉克瓷最具特色。
筆者試對克拉克瓷特征作如下勾勒:
1、器型:除部分瓶罐碗之類外,多為扁平型的盤碟;薄胎;透明薄釉;內底微凹,圈足微向內斜,足上多粘有砂粒;略帶菱口;體量偏大者常見(圖1、2、3)。
2、從裝飾手法上看,在器物內壁通常開有三到十個含菱形或扇形窗口,俗稱“開光”, 窗口內飾有對稱圖案,如向日葵、雜寶、暗八仙、扇子、花鳥、人物等;外壁也可能設四至八個窗口,其間往往嵌入簡單的圓圈紋或花卉紋。在窗口的間隙和主題圖畫以外常用萬字紋、織錦紋、魚鱗紋填充;器物中心主題紋飾有人物故事、山水風景、走獸翎毛或某些象征性符號,也有應西洋貴族要求專門定制的家徽紋飾等等。中外專家幾乎一致公認,克拉克瓷最大特征是窗口型開光紋飾(圖4、5、6)。
3、從其審美趣味的追求上可以看出,克拉克瓷在保留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基礎上,有效吸納了各地區民族風情,把東西方文化融會貫通,以前所未有的獨特風貌贏得世界追崇。有專家指出,克拉克瓷的開光模式極具伊斯蘭風情,是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相互交融的具體表現(圖7)。
4、繪畫技法基本源于中國畫的寫實、寫意、白描、沒骨等傳統技法,除部分工筆人物勾勒精致設色嚴謹外,寫意紋飾大多不求形似,不重細節,手隨心至,自由揮灑(圖8)。
5、構圖格局多為密不通風的“繁密型”,也有疏能跑馬的“疏朗型”;邊飾圖案強調對稱。
6、常用色彩有翠藍、灰藍、淡藍幾種,往往渲染成三四個色階。以白地藍彩為主,兼有藍地白彩、素三彩、五彩或描金,也有少量金屬鑲嵌(圖9)。
第三個值得推敲的是,既然克拉克瓷原產中國,那么究竟是何時何地從如此廣袤的華夏大地脫穎而出的呢?不妨先梳理一下近期相關考古發掘實例再作“猜想”。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江西城南縣周家塅明崇禎元年(1628)墓出土一件開光青花盤,菱口、折沿、淺腹、平底、矮圈足,飾荷池水禽,外壁八開光蝴蝶圖案,內壁蓮瓣形開光飾四吉祥花卉和向日葵,并間以錦紋和纓絡狀的八立柱。
1979年江西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巷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益宣王朱翊鈏墓出土一件開光青花盤,菱口、拱壁、平底、矮圈足,花卉翎毛紋,外壁八開光向日葵圖案,內壁八開光內飾菊花、芭蕉、浮萍和牡丹的四吉祥花卉。
1982年發掘江西廣昌縣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墓以及會昌縣明墓,各出土一件四吉祥向日葵博古牡丹紋開光青花盤,二者紋飾相似,外壁八開光飛蟲圖案,內壁八開光,內飾博古圖或四吉祥、向日葵。
1983年江西廣昌縣金鐘崗明萬歷三十六年墓出土六開光雙鹿紋盤一件;廣昌縣李仔坑明萬歷三十六年墓出土雙行龍雙鹿紋盤一件。
1986年江西廣昌縣南明弘光元年(1644)墓出土四吉祥向日葵花鳥紋盤三件。
1988年江西廣昌縣大際村明天啟元年(1621)布政使夫婦墓出土八開光盤二件;江西廣昌縣盱江鎮北門椒坑明萬歷元年(1573)墓出土雙鹿紋盤一件。
1990年江西廣昌縣甘竹洙溪明崇禎四年(1631)墓出土八開光盤二件,菱花口,外壁八開光,內壁外區繪向日葵、蕉葉和雜寶,夾繪立柱,內區繪池塘蘆雁,間飾花卉,胎細器薄,釉汁晶瑩,圈足粘砂。另一件形制、紋樣、風格與前述大致相同。
縱觀這個階段江西紀年墓出土的明代萬歷青花瓷盤,可上溯萬歷元年(1573),下至南明弘光元年,即清順治元年(1644)。雖多在廣昌,但其造型、釉料及裝飾上,卻與景德鎮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因此,大多學者認為,這批既有東方民族風格,又充滿濃郁異國情調的青花瓷盤與明代外銷瓷特征相符,不僅可以認定為克拉克瓷,而且也只有景德鎮才能有此高水平制作。克拉克瓷應該屬于景德鎮。景德鎮陶瓷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曹建文教授在2002年景德鎮老城區北端的四圖里發現一處高檔克拉克瓷窯址,出土包括窯具、制瓷工具、遺存、克拉克瓷殘片在內的實物,證明學界在理論上的眾多推測并非空穴來風。正如陶瓷鑒定專家馮先銘(1921—1993)先生所說:“從傳世器物特點看,景德鎮燒造克拉克瓷是沒有疑問的。”
明隆慶(1567—1572)至崇禎(1628—1644)時期,由于急需巨額兵餉,朝廷開放海外貿易,景德鎮瓷器自然成為國家換取白銀的重要貨物,因而促進了景德鎮外銷瓷的開發和生產,克拉克瓷就此應運而生,成為日本、荷蘭、西亞、甚至中美洲等地競相爭購的奇珍異寶。據國外有關檔案統計,從萬歷三十二年(1604)到順治十三年(1656),僅銷往荷蘭的中國瓷器就達300萬件,而景德鎮出口歐美等地的瓷器每年平均不下100萬件。若以每件獲利1兩白銀計,僅此一項朝廷每年可獲利100萬兩白銀。
崇禎十五年(1642)以后,由于國內戰禍連年,社會動蕩不安,景德鎮瓷業日趨凋零,包括外銷瓷在內的克拉克瓷生產隨之萎縮。專為經銷中國瓷器而設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因此斷了貨源,無奈只得另謀出路。此時的日本,已經掌握了青花瓷制作技藝,作為日本青花瓷發源地的佐賀縣有田窯抓住這一契機,竭盡全力仿造以青花開光盤為主的“染付芙蓉手”,即“芙蓉樣式的青花瓷”,非常形象地把開光窗口的樣子比擬成盛開的芙蓉花瓣。與此同時,更以萬歷彩瓷為藍本,推出了絢麗多姿以酒井田柿右衛門為代表的五彩瓷,一時間“倭瓷”取代了“唐瓷”,迅速占領了歐洲市場。雖然順治(1644—1661)晚期曾力圖恢復外銷瓷生產,但克拉克瓷并未因此而再現昔日輝煌。
除了江西,福建也有相關的考古發現。20世紀90年代在對福建平和縣南勝、五寨明清古窯址的調查與發掘過程中,出土青花開光雉雞牡丹紋盤殘片、青花開光立鳳紋盤殘片以及不同紋飾的青花碗,經專家鑒定,它們也是明末從中國銷往歐洲等地的克拉克瓷。
2007年,有廣東漁民在汕頭南澳島東南三點金海域島嶼和半潮礁之間進行海底作業時,無意發現一艘載滿瓷器的古沉船。這就是后來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南澳Ⅰ號”的水下考古項目。經專家鑒定,船內主要為明代瓷器,且大都是克拉克瓷,可能產自福建漳州平和一帶。
早在明萬歷年間,平和南勝、五寨等地的民窯就作為景德鎮的“替身”,彼落此起地生產外銷瓷。據文獻載,僅天啟元年至崇禎四年(1621—1631)年間,荷蘭東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購瓷器,數量動輒上萬。與此同時,日本商人也趕赴漳州搜羅瓷器,其中不乏數目可觀的南勝、五寨窯產品。延至清初,因政府實行海禁,福建正常的海上貿易受阻,昔日“朝夕皆海供,酬酢皆夷產”的福建四大通商口岸月港,陡然間門庭冷落車馬稀,平和縣的制瓷業因此瀕臨破產,“克拉克瓷”亦隨之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留下一段依稀美好的記憶(圖10)。
關于克拉克燒造年代,至此似乎也理出一些眉目,即約始于明萬歷元年(1573),終于清順康兩朝交替之際,也就是1661年前后,其中以萬歷時期生產量最大。產地除景德鎮外,江西廣昌,南方漳州平和南勝、五寨,泉州德化月記窯、永興窯、元興窯等間或也有生產。其中做工精細者首推景德鎮諸窯,銷量最大者則是漳州、德化產品。
鑒于歐洲人對中國瓷器的狂熱追求以及因販運克拉克瓷帶來的巨大利潤,葡萄牙、荷蘭、德、英、波斯等國相繼投入力量對以青花瓷為主流的中國瓷器進行仿制,促進了歐洲陶瓷產業發展,在中國二元瓷土配方催化下最終完成從陶到瓷的進化歷程,并誕生許多后來享譽世界的著名品牌,如德國邁森陶瓷工坊和荷蘭皇家代爾夫特陶瓷等。
目前克拉克瓷器在歐美、日本和東南亞各國博物館或私人手中都有不同程度收藏。而國內在這方面還較欠缺。
真正引起國內收藏界對克拉克瓷普遍關注的,也許要歸結到中國嘉德于2005年舉行的一場克拉克海撈瓷專場拍賣會。拍品來自馬來西亞南海海洋考古公司與馬來西亞國家博物館在南中國海合作打撈出水的一艘滿載萬歷瓷器、后經考證實為明天啟年間產品的所謂“萬歷號”沉船,從而引起藏家極大興趣,掀起一股以克拉克瓷為代表的外銷瓷研究和收藏熱潮。
千百年來,隨著陸海貿易交往日益頻繁,中國瓷器深入世界各地。對國內來說,西方對克拉克瓷的需求不僅刺激中國出口貿易發展,也推動了中西文化交流,促進世界陶瓷藝術和陶瓷技術的進步。克拉克瓷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價值,同時在學術研究方面也是一項令無數學者傾畢生之力求證求解的美麗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