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項目,是由揚州、寧波、泉州、福州、漳州、廣州、北海、南京等九個城市聯合申遺。在九個城市當中,距離大海最遠的城市是南京。
明代南京四部造船專著
明代南京的造船業及船政管理,是由兵部、工部兩部門統管,兩部都是獨立機構,平時有著橫向的密切聯系。《南船紀》、《龍江船廠志》為工部所作,《船政》、《船政新書》為兵部所作。
沈啟《南船紀》初刻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堪稱明代造船術之典。沈啟在該書前附呈文中提到“本職自捐俸資,鏤成一帙存留本部,用待稽疑”。再刻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八世孫沈守義版,嘉靖本現已失傳,乾隆本也非常罕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僅著錄,國家圖書館、南京圖書館二家有藏。南圖藏本已被列入《第一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備錄》。
沈啟(1491—1568)字子由,號江村,江蘇吳江人,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曾官南京工部營繕司主事、 北京刑部主事、浙江紹興府知府、湖廣按察司副使等職。為人尚仁好義為官清正廉潔。著述頗豐,代表作有《吳江水利考》《南船紀》皆入四庫存目之列。《南船紀》共分四卷,第一卷包括各類船圖,各項構件及船具的尺寸、用料數量等都記載極為詳細,長度單位精確到分,重量單位精確到厘毫。記有預備大黃船、大黃船圖、小黃船匾淺、四百料戰座船、二百料戰船、一百五十料戰船、一百料戰船、快船、一千料海船等20多種船形的用料。第二卷記載各船因革例,主要為各衛設船只和修造規定、歷年裁革和添造情況。第三卷為制典司,記主管官員和各類工匠人員組織及船廠所屬地產等。山陽為今淮安河下造船廠,規模及員工數目在全國三大造船之中排列第二,第一是龍江船廠,第三位是太倉船廠。
《船政》刊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明佚名撰,明嘉靖刻本影印本藏于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從該書案呈得知,兵部于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委羽林左衛指揮張壽松等召商和買木料,羽林右衛指揮高旻等驗勘臨差船只,及行該廠督率委官甲匠人等造修。從造修開工至竣工一應費用工料都作了裁定、核定。依據來自小甲馮聰、王立等拆造樣船六只,撥船廠完極小甲任福等大修樣船七只,王某等中修樣船六只,勒石碑記為嘉靖二十五年正月初六日。在獎勸各官職各禮物銀兩數目中,得知造船廠把總指揮為張壽松,撥船廠把總指揮為高旻。由此可知造船廠由羽林左衛管理,撥船廠由羽林右衛管理。
《龍江船廠志》明南京工部營繕清史司主事李昭祥撰,刊刻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全書共分八卷,有歐陽衢序。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校本,點校者為江蘇省社科院王亮功教授。
李昭祥撰《龍江船廠志》大量引用《南船紀》和《船政》內容,甚至將兩種海船資料一并刪去。其史料價值遠不如《南船紀》。由于《龍江船廠志》在江蘇再版,他的影響遠遠超過《南船紀》。許多研究者無法看到《南船紀》,就沒有可能將兩書加以對照。《龍江船廠志》的價值明確了該廠四周的位置,明確了龍江船廠與寶船廠是兩家船廠,并開創了我國古代記述造船工業專志的先河。
《船政新書》明南京兵部車駕清史主事倪涷撰,馬景隆校,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歷刻本影印本。在卷一題稿部咨中,有議官守、議差使、議支放、議木料、議出則。《明史》“藝文志”收錄。刊刻于明萬歷十六年(1588),該書的特點是在四十二年前編修的《船政》基礎上作了更詳盡補充。尤其采用問答方式,一看就懂,深受文化層次較低的管理者、操作者歡迎,是中國船政最早的百科全書。
明朝南京五處管辦船廠廠址考證
1983年7月,筆者接待出席交通部在九江召開的鄭和下西洋研究會來寧考察專家學者。在考察中保村古代造船遺址,所見水泥制文物保護碑,為1983年2月7日以雨政發字18號文,正式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當時定名為“龍江寶船廠遺址”。1985年紀念鄭和首下西洋580周年時,升格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仍沿用“龍江寶船廠遺址”名稱。隨著研究的深入,南京大學洪長倬教授率先在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學術研討會上提出“龍江船廠不是寶船廠”的觀點。隨后南京市雨花臺區文保部王梅影又發表《龍江船廠的廠區方位及其寶船船塢遺址》一文。《龍江船廠志》點校者王亮功考證廠圖中四望山、馬鞍山位置,可以說確定了龍江船廠南界位置。筆者也曾多次深入該地考察,城墻外的馬鞍山至今還存遺脈,至晏公廟為界。
朱元璋籌建南京河西沿江明代海軍軍事基地。早在宋代南京城西沿江就建有“都船廠”。元《至正金陵新志》中《上元縣圖考》載“盧龍山,馬鞍山,縣西北,二山間(秦鑿為二)有都船場,圣妃廟,至今溝內石骨相連。”考其兩山之間的道路為今古平崗。圣妃廟為南京最早媽祖廟,永樂初年改建吉祥寺,旁駐扎水軍左衛地,今稱水左崗。可以確定都船廠的位置在今定淮門外,包括龍江船廠、寶船廠部分區域,而非整個龍江船廠位置。
朱元璋在城西沿江建立水師基地的念頭,產生于元末,朱元璋在應天建立政權后,引起紅巾軍徐壽輝部主將陳友諒的忌妒。1360年夏,蓄謀已久的陳友諒挾持其主徐壽輝順江東下,攻占太平、采石,于五通廟稱帝,國號漢。其后,陳友諒約定張士誠部從東西兩邊夾擊,想置朱元璋于死地。陳友諒率水陸四十萬人攻打應天,朱元璋在江東橋誘敵深入,設伏兵圍剿,大獲全勝。朱元璋深知要捍衛應天政權必須在新江口建立強大的水軍基地。早在洪武六年就建成周九十六里的京城,外城周一百八十里。建內十三門,外十八門。江東門是外城之一。由于外域城垣規模宏大,時間短促,財力不足,僅建土城頭,或建柵欄門。洪武二十四年(1391)七月,重造江東橋,共九甕。
明初朱元璋為適應大規模興建城墻宮殿,需要大量木材和其他建筑材料。加強京城軍事防衛,動用萬余民工開挖了上新河、中新河、下新河三條水運通道,有效地開發利用了昔日的江灘。三條新河涵蓋秦淮河以西地區。人們將過去的江東稱為河西地區,形成了秦淮河(水西門至漢西門、清涼門、草場門、定淮門的護城河)與長江夾江之間獨立空間。籌建京城水師基地,造船基地時間成熟。《明史志第六十七·兵三》載:“洪武初,于都城南新江口置水兵八千。已,稍置萬二千,造舟四百艘。”明彭澤在《江防六事疏》中說:“言新江口專習水戰。宜將各船官軍編定。不許差使更換。”在《洪武京城圖志》中,上河為上新河,北河為中新河,可見新江口在上新河和中新河出江口之間。兵部建造海船以備倭患。
筆者在《萬歷江浦縣志》中,還發現洪武二十四年遷縣于曠口山之陽(即今珠江鎮),復割江寧縣沙州鄉民二千戶屬崇德鄉,編戶一十八里,后并為四的記載。《清同治上江兩縣志》載:“立江浦縣,析沙州鄉地益之,今按沙州鄉即上新河也,恐所析者只江上州渚爾。”筆者認為朱元璋下令將上新河地區鄉民二千戶遷往江北崇德鄉,目的就是建立和擴大水師基地。軍于江北者十衛,以江淮衛為首。新江口駐衛為濟州衛,實現了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指定的“扼抗南北,鉗制江淮”的目標。
明洪武時期在南京設立造船廠并非為出使西洋,主要是防范倭亂和籌備海防、江防。最先開設造船廠是兵部而非工部,是最早上新河的新江口,而非龍江灣龍江船廠。
1.龍江船廠:在南京五座造船廠中歷史最為清楚。據李昭祥《龍江船廠志》載:“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開廠造船。其地東抵城壕,西抵秦淮街軍民塘地,西北抵儀鳳門第一廂民住房基地,南抵留守右衛軍營基地,北抵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伯張田。”廠區東西長138丈,南北長354丈,占地面積約54萬平方米。龍江提舉司和幫工指揮廳等管理機構設在廠內。可見當年建筑規模宏大。
2.造船廠后稱馬船廠:其依據來自《船政新書》,萬歷十四年(1586)四月經皇帝批準“除黃船廠照舊外,其撥船廠改為快船廠,造船廠改為馬船廠。快船廠于錦衣等四十衛,揀選賢能掌印指揮一員帶管;馬船廠以江濟二衛掌印官帶管。”《船政新書》第四卷載:“今馬船廠為江淮廠,快船廠為濟川船廠。”說明這兩座船廠分由江淮衛和濟川衛所管。根據“洪武二十八年,立衛治于大江兩岸,停泊馬船,安插隨船水手。北曰江淮,南曰濟川,設指揮、千、百戶如制。”《南樞志》這樣一段記載明確造船廠后稱馬船廠后又改稱江淮廠,位于江北。江淮衛駐地在天寧洲,在今儀征附近。《鄭和航海圖》第11頁有載。從馬船沿革來看,由國初專用運貢馬由大江達京師,改為專以運送郊廟香帛,上供品物,軍需器仗進京。造船廠設在南京至揚州之間的江北,更便于通過大運河到達北京。
3.撥船廠又稱快船廠。陳沂《南畿志》載:“黃船廠,寶船廠,撥船廠,并在城西,以充運載。”《明史·蔣琮傳》載:“南京沿江蘆場舊隸三廠。成化初,江浦縣田多沉于江,而瀕江生沙州六,民請耕之,以補沉江田額。洲與蘆場近,又瓦屑壩廢地及石城門外湖地,故不隸三廠。太監黃賜為守備時,受奸民獻,俱指為蘆場。”又印證黃船廠、寶船廠、撥船廠并排在城西江邊。
新江口是濟川衛的駐軍之地,也是明洪武時期建造快船廠最早船廠。在沈啟《南船紀》中有新江撥船廠多處記載,其中一條為“工部條例凡新江口戰船,原額一百七十八,劃船三十七只,三板船三十只,巡船九十只,擺搭浮船五只。正德九年奏添哨船一百只,造完九十七只,除正德十五年行取四十只赴京,現在五十七只,通共三百九十七只,該五季一修,十年一造。”由此可見新江口快船廠的規模。
4.寶船廠,顧名思義鄭和下西洋取寶之船,也是人們最關心的古代造船廠。鄭和下西洋重量級官員洪保墓碑的出土,證實五千料寶船的存在。數十年的寶船大小之爭論劃上句號。可以說以武漢席龍飛教授為代表挺大船派占了上風。寶船廠地處城西中保(寶)大隊,下分上保村、中保村、下保村這三個自然村。老百姓自古最關心的是能吃飽肚子,因為世代相傳,這里曾是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廠,才取名中保村。
南京博物館考古隊于2004年對寶船廠遺址第六個作塘進行考古挖掘,出土舵桿、船板、造船工具等千余件。由于鄭和下西洋文案毀盡,關于寶船廠何年建置,準確位置、工廠的設置等無人知曉。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從散落的古籍中梳理出寶船廠內容,其中有五條最為重要:1、嘉靖《南樞志》卷113《朝貢部》載:“南京城西北有寶船廠焉,創于永樂三年(1405)。”2、李昭祥《龍江船廠志》載:“寶船廠匠二名,洪武、永樂中造船廠入海取寶。該廠有寶庫,故取撥匠丁赴廠看守。今廠庫鞠為茂草,而匠丁之輸錢如故。”3、明萬歷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有“就于下新河三叉口草鞋夾,地形寬闊,蓋造寶船廠一所,工完奏聞。”4、明天啟顧起元《客座贅語》卷一《寶船廠》條:“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5、崇禎茅元儀《武備志》中《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常稱之為《鄭和航海圖》明確標注寶船廠位置。在秦淮河西南岸,與龍江船廠隔河相望。人們普遍將寶船廠范圍確定在7個作塘。其實沿江十多條作塘(船塢)僅僅是造船的總裝之地。還有強大的為之服務的分廠。下新河是穿廠而過的運輸通道。
6、黃船廠:黃船是為皇帝御用船只,根據不同用途制造不同黃船。明朝建都南京建造預備大黃船,大黃船是為方便皇帝在長江等水深河寬的水域巡訪。遷都北京后,這兩種船型只能封存保養在黃船廠,預備皇帝下江南乘用。小黃船和匾淺黃船“利于行之疾也!時鮮之貢,以薦宗廟”。多行駛于南北二京的京杭大運河。正因該船專為皇帝服務,其管理部門由多個部門共管。
黃船廠當時停舶多少只,綜合四部專著記載,洪熙元年(1425),記三十七只。正統十一年(1446),計二十五只。常以十只留京師河下聽用。萬歷十五年,題準小黃船四十六只改入本部調度。據以上黃船數量,可判斷黃船廠面積不大。雖名為船廠,實為黃船停泊之地,才出現“用于遮蓋和停泊黃船”之說。關于黃船廠位置,有學者認為或與“寶船廠遺址”重疊。筆者不贊同此說。黃船廠設置當在洪武時期,而寶船廠是在其后永樂年。只要仔細研究南京河西沿江地貌,就可發現有足夠多的場地建有黃船廠。筆者在中保大隊水利規劃圖中就發現一處叫“龍窩”的船塢,黃船又稱龍船,黃船停泊在龍窩最合適。筆者認為黃船廠位置應在寶船廠六作以南,中新河以北。
綜上所述,明代南京沿江五大官辦船廠的位置,在南京城沿江,由東至西排列順序如下:造船廠(又稱馬船廠)在天寧洲,龍江船廠在城西北龍江灣,現今草場門外至興中門之間。寶船廠、黃船廠、撥船廠(又稱快船),三廠并排三汊河下新河至上新河之間。上新河以南至棉花堤為皇木場。明陳沂《南畿志》卷一記載:“黃船廠,寶船廠,撥船廠,并在城西,以充遠載。”明確說明在明中期三廠還并存與城西。三廠并列集中在一起也便于兵部管理。由此確定南京城西沿江地區是明代最大的海軍基地之一,他們最終的廢棄年代應隨明朝的滅亡而消失。
根據《南船記》、《船政》、《龍江船廠志》、《船政新書》四部專著記載,南京五大官辦船廠,由明初的江海戰船的制造功能,由于永樂朝廷遷都北京,造船要滿足將南方的貢品運往北京,因此轉向“貢舫”建造。其中南京建造的黃船、馬船、快船和淺匾平船發揮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