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考古發掘中出土最早的銅鏡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齊家文化遺存。直到商周時期,我國出土的銅鏡數量都不多,鑄造也很簡單。但到了戰國時期,銅鏡不僅數量眾多,種類復雜,而且鑄造極其精美。它從內容到形式奠定了中國銅鏡輝煌發展的基礎,在我國銅鏡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安徽博物院藏戰國銅鏡數量不是很多,大多不是考古發掘品,按銅鏡背面紋飾不同,可分為五個類型。
四葉紋鏡
羽狀地紋四葉紋鏡,圓形,三弦鈕,方鈕座,座外有凹面方形帶。羽狀地紋,由方形帶的四邊中間向外伸出團扇形四葉,葉內有葉脈紋。素卷緣。直徑8.2厘米,重85克(圖1)。羽狀地紋四葉紋鏡比較多見,相似的銅鏡見于1954年長沙月亮山M18出土的四葉紋鏡。
綯索狀地紋四葉紋鏡,圓形,三弦鈕,方鈕座,座外有凹面方形帶,綯索狀地紋,由方形帶的四邊中間向外伸出桃形四葉。素卷緣。直徑7.4厘米,重40克(圖2)。桃形四葉紋鏡也比較多見,多為羽狀地紋,鈕座有圓有方,直徑一般在10—12厘米,如湖北鄂城出土的四葉紋鏡。此鏡比一般的四葉紋鏡小而輕薄,且所飾地紋也較特殊,為排列整齊的綯索狀紋飾,不見于其他地區。
四葉紋鏡出現的時代較早,在戰國早期就已出現,戰國中期繼續流行,以后逐漸衰落。圖1的銅鏡為典型羽狀地紋四葉紋鏡,其時代應為戰國中期,而圖2的銅鏡雖地紋有所不同,但其花葉及紋飾布局也與羽狀地紋四葉紋鏡相同,因此年代也應在戰國中期左右。
山字紋鏡
山字紋鏡是戰國時期最流行的銅鏡之一。
八瓣山字紋鏡,圓形,三弦紋鈕,外圍凹面帶方格。紋飾由地紋與主紋組合而成。地紋為羽狀紋。凹面方格的四角向外伸出連貫式的四組花瓣,每組二瓣,將鏡背分為四區,每組一個傾斜的山字。素卷邊。根據山字形狀可分為兩種:一種為山字右旋,每組兩花瓣間由繩紋連接。直徑10.8厘米,重95克(圖3)。相似的見于戰國晚期湖南九尾沖M5出土的銅鏡。另一種為山字左旋,每組兩花瓣間有弦紋連接。直徑11.7厘米,重130克(圖4)。與1954年長沙仰天湖墓M25出土的羽狀地四山鏡相似。
四花八瓣四山鏡,圓形,三弦紋鈕,外圍凹面帶方格。紋飾由地紋與主紋組合而成。地紋為羽狀紋。凹面方格的四角向外伸出一片花瓣,其頂端連接一四瓣的花朵,花的中心為凹面同心圓,象征花蕊。將鏡背分為四區,每區置一山字紋。在各山字右脅還有一片花瓣。全鏡八花瓣四花之間連以綯紋。直徑13.8厘米,重170克(圖5)。與1955年長沙燕山嶺M17出土的銅鏡相似。
山字鏡是戰國時期最為流行的鏡類,根據山字數量不同可分為三山、四山、五山、六山鏡,以四山鏡最常見。圖3、圖4的八瓣山字紋鏡較簡單,時代相對較早,應在戰國中期到晚期,而圖5的四花八瓣四山紋鏡時代稍晚,應在戰國晚期。
蟠螭紋鏡
蟠螭菱紋鏡,圓形,三弦紋鈕,圓鈕座,座外有凹面形環帶。地紋為圓渦紋,主紋為三組蟠螭紋,其尾部各連接一個菱形紋。素寬卷緣。直徑7.8厘米,重30克(圖6)。
蟠螭葉紋鏡,圓形,三弦紋鈕,圓鈕座,座外有凹面環形帶。地紋為極為簡單的云雷紋。鈕座外圈伸出三葉將鏡背分為三區,每區一個已經變形極簡的蟠螭紋。素卷緣。直徑9厘米,重45克(圖7)。
蟠螭紋鏡,圓形,三弦鈕,圓鈕座,座外有凹面環形帶。地紋為云紋,較清晰。由環形帶外圈向外伸出三葉將鏡背分為三區。每區飾變形蟠螭紋及菱形紋。素卷緣。直徑9厘米,重50克(圖8)。
蟠螭紋鏡主要流行于戰國晚期,蟠螭菱紋鏡與蟠螭葉紋鏡亦為較常見鏡類。圖8的銅鏡紋飾比較特別,可以看作是蟠螭葉紋鏡和蟠螭菱紋鏡的結合。此鏡與圖7有相通之處,都作三區配置,葉紋占據主要位置,蟠螭紋已經圖案化,但是又在空的地方加入菱形裝飾。此鏡的年代應該與蟠螭菱紋鏡、蟠螭葉紋鏡相同,可以定在戰國晚期。
變形獸紋鏡
圓形,三弦紋鈕,圓鈕座,座外有凹面形環帶。地紋為不整齊的斜線紋,主紋為三組圖案化的獸紋分離配列。素卷緣。直徑7.8厘米,重30克。
變形獸紋鏡見于《中國銅鏡圖典》,多為羽狀地紋。此銅鏡紋飾較為特別,地紋清晰,為不整齊的斜線紋,主紋為變形獸紋。從其整齊較寬的三弦鈕,寬素窄高緣看,時代也應該在戰國晚期。
龍鳳紋鏡
圓形,三弦鈕,圓鈕座,座外一周綯紋,外有凹面形環帶。地紋為云雷紋,主紋分為四組,每組為一龍一鳳相互交纏組成。高卷緣。直徑21.9厘米,重950克。
龍鳳紋鏡并不多見,此種構圖方式與戰國晚期蟠螭紋鏡相同,不同的是每組紋飾一龍一鳳極為清晰,龍紋張口瞪眼,毛發飄揚,身體卷曲,極為有力;鳳紋尖啄圓眼,羽冠優美,回首低頭,極為傳神,與楚國漆木器上的龍鳳紋極為相似。銅鏡紋飾線條流暢,有的地方也已經出現了雙勾線條,時代可能晚至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期。
上文提到的幾種類型銅鏡,包括四葉紋鏡、山字紋鏡、蟠螭紋鏡等都屬于楚式鏡范疇。所謂楚式鏡,是對于春秋戰國時代流行于楚國銅鏡的統稱,也包括楚國之外以及楚滅亡之后仍在流行的、具有楚鏡風格的銅鏡。楚式鏡分布范圍廣,數量眾多,制作精巧。
安徽博物院所藏的楚式鏡,基本都是楚式鏡中常見的種類,無論是形制、紋飾都大體與楚文化中心區域出土的銅鏡基本相同,但是也顯示出極為濃厚的地方特色,比如上文提到的四葉紋鏡中排列整齊的綯索狀地紋,變形獸紋鏡中清晰的斜線紋地紋,都不見于其他地區,鑄造精美龍鳳紋鏡也極為罕見。
這幾面銅鏡的時代集中在戰國中期以后,多為戰國晚期產品。從文獻記載看,楚國從春秋中期以后就開始將勢力擴張到江淮地區,戰國以后江淮地區全部納入楚國勢力范圍。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公元前278—前241年,遷都于陳,公元前241年遷都于壽春,皖西一帶成為楚人最后的政治中心。安徽博物院所藏戰國中晚期楚式鏡大多制作精良,紋飾優美,流傳千年,見證著楚國最后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