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白石是國際公認的藝術大師,就連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畢加索也對其贊譽有加,稱“我不敢來中國,因為中國有個齊白石,我愿意以我的一張畫換其一張畫。”他的畫作已超億元。17年前,齊白石繪畫的一只蒼蠅(蒼蠅如實物般大小,作品整體尺幅如撲克牌般大小,9.7×7厘米,圖1)在北京以19.8萬元成交,當時引起全場嘩然,堪稱為“震撼價”。齊白石這幅《蒼蠅》,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齊白石唯一一幅蒼蠅題材的作品,也是最小的一幅畫。眾所周知,蒼蠅作為害蟲人人痛恨,但齊白石把蒼蠅畫得人見人愛,特別是畫上齊白石的題跋妙趣橫生,他說“庚申冬十月正思還家時也,四出都門道經保定客室有此蠅,三日不去,將欲此矣。老萍不能無情,為存其真……此蠅比蒼蠅少大,善偷食,人至輒飛去,余好殺蒼蠅,而不害此蠅,感其不猶人也。”此幅作品經過激烈競爭,最后以19.8萬元成交,有人說,這是世界上最昂貴的一只蒼蠅了。
齊白石的《蒼蠅》實際上是他對小生靈的熱情在畫中得到完美詮釋。他筆下的蝦、蟹、魚、蛙無人不知,知了、蜻蜒、蜜蜂、螳螂、蟈蟈、瓢蟲、蝗蟲也讓人無法忘懷,還有不少生活中不算常見或不好叫出名字的小東西也都為他收羅入畫,引人遐思。這幀小品真是“小品”,只有巴掌大的紙片上,齊白石把一只小蒼蠅“搬”了上去,大小一如實物,而且刻畫得一絲不茍,似乎隨時都有飛走的可能,可謂“覺來落筆不經意,神妙獨到秋毫顛”。畫中李苦禪的題跋尤其耐人尋味,“此幀為白石恩師所畫,栩栩如生,神采盎然,藏之已卅年。今劫后能見之,觀物有所遇,感而題記之”,三十年風雨晦明,人事代謝而片紙幸存,亦藝林一段佳話。這幀小品托于另紙,李苦禪以方正拙樸的隸書題“敝帚珍之”四字,后面有一段章草長跋:“效安弟與我習書畫,樸實、厚道、勤奮,業已猛進,來視吾,以此相贈之。一雖片紙只蠅,畢竟業師手筆,且有一二十年光陰在焉,故所謂‘敝帚’,實以應俗世之目,而‘珍之’正見無限珍愛之情。”李苦禪以此贈與弟子,其間深情厚誼,非今日之“平方尺”所能衡之(圖2)。其他小昆蟲如蜻蜓(圖3)、蜘蛛(圖4)等,皆可用畫作中天下無雙來形容。
我們也收藏了這一類畫卷,如圖5,它雖然沒有齊白石畫作的神態,但是卻和現實中的昆蟲如出一轍。它實際上是大自然的遺墨。這些蒼蠅、蜻蜓、蜘蛛栩栩如生,再現了一億多年前這些小生靈的完美形態。其實,這是大自然的瑰寶——化石,它們都是遼西出土的珍稀古生物化石。
遼西是享譽世界的中生代珍惜古生物化石富集地區,是世界自然遺產最珍貴的一部分,目前發現的化石種類有鳥類、魚類、爬行類、兩棲類、哺乳類、鱷類、翼龍類、雙殼類、昆蟲類和植物類,共包括11門、36綱、65目、171科、343屬、628種,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中生代“生物群”,創下了時代最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層位最多、科研價值最高的五個世界之最,被譽為“世界古生物化石寶庫”。遠在一億五千萬年至一億兩千萬年前,中生代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時期的遼西,到處山清水秀,湖流遍地,草木蔥蘢,萬物繁盛。但由于一次次的火山噴發導致大量生物集群消亡,并且很多落入水中迅速被火山灰掩埋沉積,形成化石。地層中廣泛分布的古生物化石是最精美、最生動的語言。而大多昆蟲如蒼蠅、蜻蜓、蜘蛛的大小和現在的差不多,形象更是栩栩如生。遼西古生物化石記錄在晚侏羅紀——早白堊紀時期的演變和突變的各種地址事件,為我們今天科學研究提供了珍貴物證。由化石寫成的這部巨著,為我們很好地敘述了地質時期各種古代生物起源、發展、滅亡和相互交替的事實真相。古生物化石除了其科學研究價值以外,在收藏者們看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觀賞性。這一蒼蠅化石,身軀完整,翅膀上的紋理清楚分明,歷經1億多年之久依然能感受到薄如蟬翼般的質感。
收集化石是一個富有趣味性的愛好,它不僅能令人不自禁感嘆大自然的神奇,驚奇于生命自身具有的原始、天然的美感,讓我們感受到“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智無聲”的人生境界,更能對豐富我們的地理、歷史知識作出重要貢獻,而這一點是任何別的藏品都無法與之匹敵的。化石過去在國內只考慮它的藝術價值,而國外對它的科研、藝術等價值都給了非常高的評價,在國內價格低廉的化石標本在國外都給出了天價。因此也造成了一些走私集團將化石大量外流。因而,我們強烈呼吁,化石也是收藏界中一個重要的門類,當然我們不但應該從藝術價值來宣傳,同時要從它的科學價值進行宣傳,從而達到保護這一種珍稀藏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