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中國畫畫家顧平,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華名篇名著的繪畫創作,力求用當下的筆墨語境再現中國古代先賢先哲的人文哲學思想。他的作品中展示的天地人圓融的精神,正是調劑當下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如何構建和諧關系之妙方。
顧平在水墨畫的精神訴求中,找到了當下社會精神對應的需求關系,就是藉由繼承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品格,又不拘一格。相對于那些古代高士,忙碌的現代人似乎失去了古人的這份山水情懷,而這份情懷恰恰體現著古人的人生天地觀。
當下的我們是否缺落、是否需求?這是顧平在通過繪畫作品深層所要追問的。
顧平的作品超越了時空,其一是對古代文人高士“天人合一”境界的推崇。他認為那是古代人文的精華,因此在他的畫中所描繪的人物,恰恰是經典時代的經典人物,通過這些人物則是更好地看到現代人的精神尷尬。無論是竹林七賢,還是蘭亭修禊、醉翁亭記、八仙圖等,都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各個歷史時期文人精神高遠的一面,而背后追問的是,現在社會精英文化的標桿又在哪里?其二則是如何通過當下的中國畫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讓古人“逍遙游”給出一個通道,使當下的社會生活更富于人文情懷,這也是顧平在中國畫中孜孜不倦追求的意義所在。
天地之間有真氣,顧平倡導“逍遙山水”中國畫追求“天人合一”的超凡境界。他擬建一個指正現代人心靈迷失的三維空間,散情山水,放松精神,人生需要閑雅。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體驗到古代文人于天地山水之間的高格生活。
顧平認為,中國畫強調只有從 “術”到“道”的變化,可能才能更加接地氣,繪畫精神才能被時代所用。“術”講究的是一種技術,“道”是“術”的高級階段,“道”的終點是繪畫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