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常熟堪稱書畫之鄉,元代起畫風即盛,以畫立業、以畫得名者不乏其人。降至明清,以王石谷為首的虞山畫派,以儒家美學為旨趣,以摹古為基礎,繼承后融會貫通前人筆墨樣式,舉重若輕,變輕自如。在虞山畫派發展、傳承的前后近三百年間,虞山派畫家們的筆墨技巧和表現手法,無不滲透出江南文人特有的靈秀之氣,蘊含了濃厚的文化氣息。王氏后裔作為虞山畫派的核心成員,克承家學,先后涌現出十幾位畫家,雖無石谷名聲顯赫,卻也能秉承書香門第傳統,反映出王氏一門的整體風貌。
王石谷生有二子,名有譽、有章。有章是次子,畫名疇,字壽田,號留耕,一名鴻藻,別字三壺散人,擅畫,得家傳秘訣,工山水,專師趙大年一派,可惜其無畫作傳世。后有孫男五人,孫男中較有名望的是王復祥,現南京博物館藏有其作品《夏日山居圖》,惜早逝。
《夏日山居圖》,紙本,設色,縱152、橫63厘米(圖1)。此畫遠山雄峻而端莊;中部山巒樹木成林,煙云繚繞,山谷之中隱約可見一小村落;近景山水環繞,岸石堆壘,樹種多樣,巨石后閃現有一處水榭,用筆繁而不亂,在稠密中仍透出靈動的氣韻,頗有其祖秀潤、古樸的繪畫風格。觀者似乎能感受到夏日午后透過密林吹來的陣陣清爽之風。此《夏日山居圖》顯然是一幅較為成熟的摹古風格作品,雖無多少驚人之筆,但結構繁復充盈,畫筆工整嚴謹,反映出了作者秉承虞山派風格的整體面貌。
石谷曾孫輩中,共有孫男八人,其中最有名望的當屬二癡王玖。王玖(1745—1798),字次峰,號二癡,又號逸泉主人、海隅山樵,為清代四小王之一,晚年移家吳門今江蘇蘇州,畫室名曰“逸泉山房”。《虞山畫志》亦記載,稱其“能詩,工山水,兼宗南北,樹木崛強,山石奇古,脫盡恒蹊,一變家學,饒有別趨。胸有丘壑,千幅千樣,非為千幅一樣之亦稱能畫也”。
清朝蔣寶齡、蔣茝生編著的《墨林今話》一書中也對其為人與活動有較詳的記錄,稱其“贅居郡城,山水遠承家學,意氣傲岸,自負為畫世家……入都聲稱藉甚,王公大人爭欲藉畫為二癡進身階,二癡爽然不屑也……往來多文士,尤喜與方外交……”可見其身為石谷后人,王玖本人在當時吳地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
清代書家梁同書在其《頻羅庵書畫跋》中記:“今年夏有客攜耕煙老人《千巖競秀圖》長卷,求售者索價極高值,予又囊空不能得,逾時詢之,已歸老人之重孫玖,號二癡,其時予尤未識二癡也,后于虞山沈宗婁(拭)庶子所見二癡作山水幅,秀潤蒼厚,綽有門風……”梁同書對其畫作的評語雖只寥寥數筆,倒也是中肯、點睛。王玖作為“四小王”之一,其傳世作品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的《仿元人山水冊》、乾隆四十九年(1784)作《紅樹秋山圖》扇頁、乾隆四十二年(1777)作《紉香環翠圖》卷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蒼石蒲草圖》軸現藏沈陽故宮博物院。新世紀以來,各大拍賣會上偶能見到王玖的作品,價格均不低。其仿古立軸《松鶴幽居圖》,2005年中貿圣佳秋拍以71.5萬元的價格成交(圖2)。
《松鶴幽居圖》,水墨紙本,縱202、橫95厘米,題文:“松是秦官鶴是仙,松齡鶴紀兩綿綿。松稍鶴舞千尋雪,鶴澗松翻萬頃煙。靜夜松濤驚鶴夢,深秋鶴唳響松巔。今朝試寫松和鶴,愿祝松年與鶴年。仿董北苑筆意于漂香書屋。常熟二癡 王玖”,下鈐白文印“海虞王玖”、朱文印“二癡居士”;右上方鈐紅文篆書印“二癡”。
從款識中可知,此畫是摹仿董源筆意,許多山水名家,如黃子久、倪云林等都師法于他。王玖作為王翚的嫡嗣,秉承家學,所以畫中表現出來的除了得北苑山水的“神氣”而外,更新添了石谷構景的新奇與真實感。
畫的上方,遠山起伏,云霧飄浮,下有溪流縈回,是江南山水的真實景致,平淡天趣,無一奇峭之筆,也是董源最擅長的秋山遠景的顯著特色。畫的中間,被一飛泉下注而匯成的溪水分割,使得下面的近景更加突出:山環水繞、碎石堆集的土坡上,古松蜿蜒盤曲,雙鶴欲舞,一片蔥郁蒼翠的雜樹之中屋舍儼然,當是主人的棲息之所。整個畫面,極具真實感和生活氣息,并且充滿了抒情意味。
據《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介紹:“王翚一派,學者每失之甜,王玖善用枯筆,故無此病。”縱觀此畫,用筆堅實有力,枯而不竭,皴染濕潤細膩,柔而不弱,無后世學石谷者之易患甜俗之病。古人說:“筆之帶渴,而以潤出之,墨之近濕,而以枯化之,就叫有筆有墨。”此時用來評論王玖的畫,是很恰當的。整幅作品筆法嫻熟而不甜膩,氣度縱橫馳騁卻又氣靜神閑,以古法為鑒,以自然為范,不是那些單純臨仿古人作品者可以比擬。
王玖育有二子廷元、州元,有畫名,與王鳴韶、王三錫合稱“后四王”。長子王廷元,字贊明,山水稍變祖法,然亦清雅可觀。惜早卒。次子王州元,字愷如,號鵝池,善畫。《墨林今話》、《墨香居畫識》書中均有記載:“畫承家學,幼棄舉業,專意六法。豪飲好客,家藏明及清王、惲真跡甚伙,薰習既久,出手即異,雖雄渾蒼厚,不逮乃父,而較勝廷元,蓋別有輕靈秀潤之致。”惜兩人傳世作品不多見。
石谷后代克承家學,世代不墜,至清末民初,八世孫王慶芝,其作品亦別有風致。據史料載,王慶芝(1867—1947),字瑞峰,又號睡叟,別署之江循吏。清季秀才,曾官浙江慶元縣知縣。工畫山水及梅花,山水仍宗家法略變,梅花別具風致略收虛谷蒼勁古拙之趣。花卉、人物,似金農、羅聘。能書,楷近翁方綱,篆在楊濠叟、吳讓之間,晚歲猶以畫梅為主。輯有《睡公雜錄》、《來青閣題詠匯編》、《琴廬談薈》等。常熟博物館館藏王慶芝作品甚豐,現遴選兩件共賞。
《墨梅圖》(圖3),紙本,立軸,墨筆淡彩。全幅作品以大筆淡墨畫干,濃墨點苔,枝條疏密有致。花用細線圈成,濃墨點蕊,明晦分明,暗香浮動,韻清神幽。整幅畫面中梅花的枝干似乎是順著畫幅疊在宣紙之上,只有在花朵前后重疊或者翻轉時,看起來才有一定深度。枝干本身以水墨畫成,看似平滑,但被具有浮凸效果的代表青苔或者地衣的濃墨點所打破,花枝繁密,生機勃發,從中體現了某些自然主義的精髓,這恰恰也是虞山畫派取法自然,重視寫生的畫風表現。
瑞峰生于晚清年間,為近代人士,在當時,畫梅邑人之間頗有名聲,故留傳至今的墨梅、各類著色梅畫作頗有一定數量。這件作品尺寸較大,從題款可知作于壬戌年間,時年王慶芝五十有六,此幅墨梅作品可看作其畫梅的代表作。已故常熟籍書畫藝術家李猷曾作《抗戰前常熟書畫家略述》,文中提到王慶芝時說:“常熟畫梅的人不多,第一當推王慶芝。他字瑞峰,為王石谷的后人……瑞峰的梅花,多數著色,寫字學黃山谷,一切都很嚴謹,也可以說‘畫以人重’吧。”
《虹隱廬著書圖卷》為王慶芝所作山水卷軸,紙本設色,縱22.5、橫124.5厘米,署款“虹隱廬著書圖乙丑長夏奉少逵仁兄大人鑒正”(圖4)。從跋文中可知,該畫系為贈送“少逵仁兄”之作。乙丑年應為1925年,王慶芝五十八歲。結合畫作內容,跋文中“少逵”指的是虹隱樓主人徐兆瑋。徐兆瑋(1867—1940),字少逵,號倚虹,又號虹隱,別署劍心。常熟何市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為《重修常昭合志》副總纂。喜好藏書,“虹隱廬”為藏書處,盛時藏書2萬余冊。王慶芝與徐少逵交好,作此畫贈之。
此長卷簡單設色,畫中景致為水邊文人的隱居之處,房舍后置于中景,為樹木竹林所掩,采用傳統“三遠”并用的構圖法,在秉承家法的同時,略受海上畫派影響,布局妥帖,境界較為細碎、平實。縱觀此長卷,作者將從前人借來的風格,熟練地糅合成此幅夏日逸景,筆墨雖規正,但終稍嫌板滯,略顯平淡,就畫論畫,也感覺不出在造型上有實驗性的、大膽搶眼的手法。虞山畫派的全盛期為清乾隆前期,王慶芝作為晚清時人,虞山派全盛而衰時期出現的王氏后裔,在濃郁的古城傳統文化的滋養下,其畫作倒另有一番筆墨情趣。
文脈傳承,綿延不絕。虞山畫派創始人王石谷,不僅對整個清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時至今日仍以其特殊的方式繼續發揮著影響。王氏一門后人,作為虞山畫派的核心成員,師造化,師古人,成就雖無法跟其祖當年如日中天的聲望相比,但我們也應該看到,虞山畫派在清代三百年間聲望不墜,其中王氏后裔克傳家學,專意六法,起到的傳承和推動作用亦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