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著名作家許地山的女兒許燕吉女士保存有十張八十多年前的明信片,是從她母親周俟松那里承傳而來的。許燕吉女士說:“原先是司曉南一直珍藏著,直到離世。它見證了一對革命青年沒有結果的愛情。”
雁過留影,悲壯與美好,總算是一段往事!
信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從南京江東門的軍人模范監獄寄出的,寄信人是男方,名陳霞林。收信人是女方,叫司曉南。司曉南終身未婚,和我母親周俟松同在解放前的南京兒童福利實驗區工作,解放后,二人合租住房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直至1992年司曉南去世。
司曉南生于1909年2月,江蘇省泗陽縣眾興鎮人,她父親在當地頗有聲望,人稱“司大先生”,是位支持國民革命有進步思想的知識分子,對自己這個幼年失母的獨生女兒更是盡力培養。因此司曉南得以到北京的中國大學就讀。在那里,她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也認識了同是泗陽人的共產黨員陳霞林,建立了戀愛關系。司曉南除了積極地參加共產黨組織的各種活動,還承擔了一些地下黨的工作。她曾在一次學生集會上與反動當局激辯,當眾摔碎講臺上的大花瓶,在進步學生中傳為美談,但也引起了反動當局的注意。不久,陳霞林被捕。 (下轉頁)
(上接頁)司曉南在被捕時翻墻逃跑了,但特務那記重重的耳光打聾了她的左耳。她逃離了北京,輾轉到山東威海女中工作。陳霞林不是秘密逮捕的,他關押在南京軍人模范監獄,這些明信片就是當時所寄。陳霞林在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時被釋,自此不知去向。司曉南則輾轉于抗日大后方,先后在湖南、廣西及重慶當教師謀生??谷諔馉巹倮?,司曉南在南京工作,解放后曾任南京四中校長,后調任籌建南京市民生促進會,又到江蘇省民主促進會任職,是民進中央委員,江蘇省政協常委,最后是江蘇省政協駐會常委,臨去世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舊情難忘的司曉南在與陳霞林失去聯系后,每到一處必登報尋人。退休后又遍訪各老革命根據地,目的在查看烈士名冊,均未得結果。最終還是受她囑托的一位本家,在浩繁的報紙堆中查到福建省的機關報上登載的陳霞林訃告,也是過去許多年的時間了。我母親周俟松認為,司曉南的名字在解放初期就常見于報端,陳霞林若是有心找司曉南肯定能找到,但為什么一直沒有音訊,是已經結婚成家,情斷義絕了,還是有什么難言之隱?這始終是個謎。
司曉南與陳霞林失散后,也曾有人求婚,但都未有所動。最誠心的可算符號先生,他是女作家謝如瑩的第一任丈夫,抗日時期在廣西與司曉南相識,婚姻不成友誼長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司曉南患肝病后,符老不顧八旬高齡,由湖北仙桃專程來南京探望。那時我已由陜西調回南京,符老見到司曉南亦享家庭溫暖,放心而歸。
司曉南晚年一直住在我家,她于1992年去世,享年83歲。我母親于1995年去世后,司曉南的遺物均由我按她的囑咐捐贈完畢,唯有這10張明信片,我想將之交與陳霞林的家人,幾次與福建省委組織部去信聯系,均未得回音,我現已過八旬,只盼它有個妥善收存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