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江蘇常熟白茆的紅豆莊是當地一個著名的文化地標,莊因樹而名,樹因人而顯。在明末清初變易之際,從車馬絡繹的繁華喧囂到人跡罕至的蒼涼荒蕪,紅豆樹見證了莊園的興廢。白茆紅豆莊的歷史記載散見于明、清修纂的邑志中,其中以清乾隆年間顧鎮編纂,周昂修訂、補正的《支溪小志》五卷記載為最詳,亦最權威。顧鎮(1700—1771)為紅豆莊創始人顧氏十六世孫,編纂時所依據《顧氏宗譜》應該是較為可靠的文獻。修訂者周昂(1732—1801)為支塘蔡涇人,是顧鎮的姨孫和學生,其所居距紅豆莊不遠。在詩歌、史學、戲曲創作與評論、音韻學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著述豐富。但筆者查閱現存碑刻和館藏史料發現記述中有許多錯誤,通過本文對莊園的歷史進行梳理,還原其真實面貌。
莊園歷史
白茆紅豆莊初創始于元代顧細二,并在其后延續了十世。顧氏為三國東吳丞相顧雍的后裔,江東望族,其中一支定居在常熟,后來在浙江做官,遂遷居浙江。宋哲宗時其后裔名顧遷,從浙江嵊州(時稱剡邑)遷到浙江上虞的西華里,成為該地顧氏始祖,到顧細二時已歷經八代。顧細二與趙孟頫是少年好友,入元后,趙孟頫舉薦顧細二授海漕萬戶,顧細二不愿仕元,至大年間,從浙江移居祖籍地常熟,開始選擇在離白茆塢丘山不遠的蓮涇也稱蓮溪,后來再遷到“可漁可樵可息游,可稼可穡可耕讀”的支塘補溪也稱古湫浜旁,筑草堂隱居而終。顧氏從此在常熟扎下根來,繁衍生息。西華里顧氏就分成二支,顧細二的這支稱為“吳北支”?,F保存于常熟碑刻博物館內的鐫刻于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的《行樂歌碑》見證了顧氏遷虞創業的歷史(圖1)。
顧細二娶本鄉人姚氏為妻,生有一子顧文聰,字壽之,與父親一起隱居補溪,不求聞達。顧文聰之子顧仲銘,一作仲名,字行實。顧仲銘之子顧汝,字思賢,號耕漁。明朝政權建立之初,對江南豪門士族實行嚴厲打擊,把許多家族遷徙到邊少地區屯墾戍邊。顧氏家族也未能幸免,《支溪小志》稱:洪武中,顧仲銘被人誣告陷害被處遠戍,顧汝一人代父遠戍,后死于戍所。
據邱方《顧母葛孺人壙志》記載:顧汝妻子葛妙清,卒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六十六。顧汝先于妻子去世,宣德二年(1427)夫妻合葬在一起。生有二男一女,長子顧本,早卒;次子顧立。
顧立(1399—1454),字成夫,號進修,晚號松庵。為人孝友,崇禮尚義,好吟詠,立祠堂,修宗譜,在地方擔任稅長。古湫浜比較狹小,難以拓展,顧立又回到蓮涇。在他的經營下,莊園的發展進入了一個高潮,其地已是小橋流水,曲折幽勝,有園林之致,并種植大量芙蓉。《支溪小志》稱:“繞池植芙蓉數百,翠葉紅葩,掩映水陸”,《重修常昭合志》:“周遭里許,繞堤植芙蓉數百本”,故稱芙蓉莊。這樣描述很容易造成生長在水中的錯覺,實際上種植的是木本的芙蓉。顧立精于農事、水利,經常為縣令建議獻策,宣德五年(1430),經縣令舉薦給巡撫江南的工部右侍郎周忱。正統元年(1436),委派為南京工部負責赴山東挑選木材的差使。事竣后,擔任浙江烏程縣主簿,興利革弊,有德政。后又升為云和縣令,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的擁戴。景泰五年(1454),原擬提拔任處州郡守,顧立在北京等候任命時因病遽逝。
顧立以前是四世單傳,顧立生有九子四女,妻子何素貞死于正統七年(1442),年四十六歲,為顧立生了七子三女,和朱孺人生二子:顧鎬、顧銳。他們大都因為在某些方面做出了貢獻被地方依例授予七品散官也稱義官的榮譽。顧立的事跡詳見談懋撰《明故云和令松庵顧公行狀》、陳頎《明故浙江云和縣知縣顧公壙銘》和季箎《顧成夫配何孺人墓志銘》、丁奉《明故顧母朱孺人墓志銘》(圖2)。
顧鎬(1442—1507),字宗周,號休庵,晚號學休。早年和母親一起生活,長大后刻意貨殖,力田服賈,因輸粟援邊,授承事郎。顧鎬后被人誣陷下獄,事白獲釋,逍遙林下。顧鎬生有洪、濡、沐、湘四子及二女,其中顧洪和顧濡為郎氏所生,顧沐為周氏所生,顧湘為錢氏所生。顧鎬的事跡見邑人李杰撰墓志銘、王留撰郎氏墓志銘。
顧湘(1482—1539),字惟沅,號東江,諸生。博覽群書,篤志好學。年長后,移居鳳凰涇北。在弘治年間,從福建帶回在江南十分罕見的荔枝樹植于莊上,竟然結出果實,屬于“異征”,驚動吳中。吳門著名畫家沈周、文徴明聞訊后特地派了仆人到白茆折了幾枝荔枝進行驗看后,兩人分別寫下《白茆顧氏種荔核成樹有感》(圖3)和《新荔篇》,對荔枝生江南既感到驚奇,又對能夠不用廢時廢力品嘗到新鮮的嶺南佳果充滿了期待。文徴明為此繪有一幅絹本《閩荔吳栽圖卷》傳世。此事發生在弘治十五年(1502)。
記錄顧湘事跡的文獻有邑人陳察撰墓志銘和周滌撰其夫人郁氏壙志銘。
顧立之后,顧氏家族人丁興旺,在縣城內、支塘鎮都有住宅,并逐步以補溪為中心向四周擴散,莊園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一個較大的群落,阡陌相連、炊煙相望、雞犬相聞、聲息相通連綿幾十里。
顧氏家族第一個考中舉人的是顧釴之孫,顧濙之子顧楩。而此時同輩中的顧玉柱尚未出生,到顧玉柱中進士則是在四十年后。
顧湘有玉柱、玉樓、玉樹三子。長子顧玉柱(1505—1569),字邦石,號一江。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是明代顧氏家族中唯一考中進士和擔任官職最高的人。先后擔任南京工部主事、刑部郎中、大名府知府、山東按察司副使等職務。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之變”,顧玉柱因得罪權臣嚴嵩,致仕歸里。嘉靖三十年(1551),倭寇侵常熟,顧玉柱積極帶頭捐金輸銀,筑城護民,出謀策劃,與縣令王鈇一起組織百姓在城墻上殊死抵抗。
顧玉柱居住在鳳凰涇,因兩岸種植桃花,又稱桃花岸。在明代姚宗儀纂《常熟氏族志》中這支顧氏也稱鳳凰涇顧氏。志稱顧玉柱有別墅在虹塘涇,后來還建有牌樓,故又稱牌樓頭,支塘鎮至今仍保留著這個地名。別墅有“可繼堂”,又名“松庵”;還有“海云樓”,一名“松風樓”。
顧玉柱時,家族子孫已多達三百多人。顧玉柱有三子二女,長子恩光,為其弟玉樹之子。次子耿光(1547—1603),字介明,號曲江。早年篤信道教,穿道服,執羽扇,掛藥囊,辟谷修道。喜歡周游四方,曾泛舟遠航,足跡遍布名川大山。三子臺光,娶趙用賢妹為妻,長期體弱多病,足不出戶。顧玉柱第二個女兒嫁給了錢世揚即錢謙益父親。
顧玉樓,字邦宇,號二江,庠生。顧玉樹,字邦榮,號三江,太學生。顧玉樹生三子:舜光,字汝孝,號雨濂;恩光,字汝承;禹光,字汝功,別號少江,又更號養虛,曾進京捐貲任太醫院吏目,但不久即棄官回家。
《支溪小志·人物志》稱顧玉柱是顧銳之孫,顧湘之子。
顧玉柱去世后,顧家根據田地肥瘠和住宅的好壞搭配析產分為三份,由兄弟三人平分,顧耿光抓閹得到的是顧氏牌樓頭的住宅和羅村(也稱羅磨村)低洼貧瘠的下下田。此時里中有人乘顧玉柱去世之際爭奪顧氏家產,與顧家打了幾場訴訟官司,“遭群小剝啄,內外傾?!?,顧家割田讓廬家產“大挫”。顧耿光住豪宅,經濟不堪重負,他指著住宅感慨萬分:作為一介布衣,居住官府中,而鄉下田產量極低,產出不夠繳賦納稅,我應該憑自己能力改變這種狀況。顧耿光變賣牌樓頭住宅,到羅村開始了他開墾之路。他招收了十幾名農民工,免費供應吃住,并在莊上開渠筑圩,因地制宜,堤上大量種植榆、柳以抵御水患。在高處筑堂構樓、修廟建閣。萬歷二十一年(1593)孟冬,前中后各三楹的行宮、會館、佛閣落成,顧耿光撰《補溪顧氏重修家廟記》并刻碑立石。他在宅前屋后遍種芙蓉,又辟池種荷花數十畝,并從南海移植紅豆樹兩棵,種植在南樓佛閣旁。紅豆樹是熱帶植物,在江南生長較緩慢,且不易成活,從當時“大可合抱”的描述來看,樹在白茆生根時,已有相當的樹齡。經過辛勤努力,貧瘠的土地變成豐產良田,莊園“圃中蒔珍果修篁、名花佳草,叢猗璀錯”?!盎òl則幡纚繽紛,而鄉者菰蘆之區,人且指為平泉輞川矣”。人稱該地為芙蓉莊。因為莊上有紅豆樹和梧桐,故又稱碧梧紅豆莊。好友龔立本稱:“裔孫散處其間,園林相望,吾友耿光所居,宛在中央?!?/p>
顧耿光經營芙蓉莊的時間在隆慶到萬歷中期的二十多年間。顧耿光為芙蓉莊向紅豆莊轉變之關鍵性人物,生平事跡在錢世揚所撰《處士顧介明行狀》最為詳細(圖4)。
顧耿光生有一子顧夏時,字行之,錢謙益有《顧行之七十壽敘》,稱其年長一歲,由此可知顧夏時生于萬歷九年(1581)。
鄭光祖《一斑錄》等文獻中均稱白茆紅豆樹來自南海,顧鎮在《支溪小志》和他的詩歌作品中有稱海南或閩中。南海和海南皆是泛指閩粵地區。顧德基嗣子顧茂位說樹移自湖北樊城。還有出自云南之說。
移栽紅豆樹的年代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在嘉靖年間,有嘉靖初、嘉靖中之說,其中以嘉靖二十三年(1544)這一說法為多,且被大部分文章所引用。但此時距顧耿光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一日(1547年1月2日)出生尚有二年。事實上紅豆樹栽于佛閣建成即萬歷二十一年之后,應該是在萬歷二十二年左右。
經過不斷的分灶,顧氏家族幾代人開第辟圃、筑室建園,逐漸散居常熟各地。如顧玉柱之弟玉樓和繼子禹光在虞山腳下營造鄭莊,一時名流咸集。但玉樓去世后,夫人郁氏把家產幾乎全部給了女婿,僅給禹光幾間破房和幾分薄田。親朋好友為禹光抱不平,禹光聲稱:“丈夫兩手能作黃金,何憂貧乎?”于是“晝耕暮織,辛苦萬方”,“回廓曲房環植奇葩,幽艷之色相錯于簾櫳之外”,最終也建成了自己的莊園。而禹光之子時雍“每懷故居,郁郁不自得”,對上代析產一直耿耿于懷。禹光不愿意整天聽兒子嘮叨,晚年把房子和莊園讓給兒子,一個人在父母墓旁筑室居住到壽終。
莊園變故
種下紅豆樹后不久,顧耿光即辭世,顧氏后人沒能守住家產,芙蓉莊易手他姓。人們一般認為錢謙益是顧玉柱的外孫,由他繼承莊園,事實上卻是被朱瑋買下,時間大約在萬歷四十六年之后。從《顧行之七十壽敘》中“兄雖居身隱約,挫先人之產,而獨立行意,不汨沒于流俗”這段文字來看,芙蓉莊經顧夏時之手轉讓的。
這一支朱氏在元末時從福建建陽遷居到常熟,遷虞始祖是宋代理學家朱熹的第八世孫朱銳。朱氏家族與顧氏也有相似的經歷,在洪武年間大部分家族成員遠戍寧夏,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江南。留在常熟的朱氏家族在明初人才輩出,涌現出了朱祺、朱佐、朱侃、朱蒙等一批畫家。其中朱佐,明宣宗時,被薦入宮中,成為宮廷畫家,與謝廷循、鐘欽禮、倪端、石銳、李在和戴文進等著名畫家共事。常熟朱氏后裔主要活動于邑中古里、淼泉、白茆、支塘、董浜、珍門一帶。
朱士達(1562—1619),字道卿,號熙庵。少應童子試不售,后捐銀吏部謁選得浙江都司都事。朱士達辦事非常干練,后來為浙江巡撫邑人徐栻留在杭州府,深得器重,后乞歸里。徐氏創立董浜新市,敗落后,被朱士達全部買下,給朱氏子孫居住,可見朱氏家族有相當經濟實力。朱士達在邑志中有傳。朱士達生四子,長子朱琛,字緝熙,喜歡讀書,不事生產,終身貧寒,仍讀書不輟。次子朱景邑,字方仲,父親析產時,他搬到董浜新市居住,子孫世居董浜。三子朱瑋(1598—1668),字鳴之。朱瑋非常精明能干,十六歲時父親就叫他掌管家事。萬歷四十六年(1618)朱士達去世前,把九歲的弟弟朱璠和家產托付給他,叫他好好撫養和管理。朱瑋為了不辱使命,延聘名師教育朱璠,并買下了芙蓉莊,重新整修一番。到朱璠成婚時,朱瑋把芙蓉莊和家產給了朱璠,讓他獨立生活。朱璠,字魯生,妻子陶氏,有一次丟失一副釵環,懷疑是婢女偷的,就打罵婢女,婢女不堪忍受,投河自盡,在當地引起極大民憤。一件普通的家庭小糾紛,由于朱璠夫婦處置不當,最終釀成群體突發事件,偷窺朱氏家財已久的常熟當地紳士乘機派家丁冒充婢女的家屬,蜂擁而至趕到芙蓉莊把朱璠關在一間房間,威逼他立下字據把家產分給紳士。錢謙益得到這一訊息較晚,等他趕去時,土地已經基本分光,所剩無多,只得到了一塊優、學號田。錢謙益感到仍不滿足,干脆把朱璠一家趕出芙蓉莊,把莊占為己有。傾家蕩產的朱璠夫婦只能在祖墳邊上的祠堂內棲居安身,后來經過幾年的辛勤勞動才贖回了一點靠近住宅的土地,這一支朱姓也就稱為墳堂朱氏。
以上事實見朱克循《朱氏先世事實錄》之《別傳》、《熙庵公事實》、《鳴之公事實》中,莊園在朱氏手中約有十多年的時間(圖5)。
錢謙益得到芙蓉莊,可能有幫顧氏家族奪回家產的成分,但既不是繼承他外公的遺產,也不是出資購買,而是趁火打劫巧取豪奪,除了在朱氏家族的文獻中有記載,外不見于其他的文獻記其事。
近代邑人徐兆瑋斷此事發生時間在崇禎十一年(1638)錢謙益出獄之后。其理由是,張漢儒等人羅列錢謙益、瞿式耜五十六條罪狀中沒有奪人莊園的內容。
其時,顧氏家族“補溪非復當時景,潦倒諸孫愧阿翁”,已無昔日之輝煌。顧玉柱側室陳氏,即錢謙益親之外祖母,顧玉柱死后依附女兒和錢家一起生活,直到去世。
紅豆莊入錢謙益手中時,已水干荷枯,“竊紅落紫無一朵”。此時,錢謙益方經歷牢獄之災后,營建拂水山莊,造我聞室、絳云樓,迎娶柳如是,在蘇州拙政園構曲房,已無能力再對紅豆莊進行擴建改造,只能在原有基礎上修舊利廢,其中,胎仙閣也就是原有之南樓。莊園一時文人、名流云集,熱鬧非凡。
結語
從補溪草堂到芙蓉莊再到紅豆莊,顧氏家族給莊園增姿,錢、柳為莊園添彩。莊園最貼切的名稱應該是紅豆村莊。“紅豆山莊”之名確實誤導了不少人,極易與虞山腳下的拂水山莊混為一談,以致石韞玉、馮桂芬編纂《蘇州府志》時仍不免以謬傳謬。幾百年來,紅豆莊周圍地形地貌改變很大。顧氏家族中有不少人長于造園,精通堪輿和陰陽五行之學。挖土壘墩、疊石堆山,為經營園林常用手法,一方面為莊園增添人造景觀,另一方面也是從風水的角度來考慮。造園常用借景,稍許隆起地面的土丘也可作山看,“吾今筑居補溪曲,面水臨山清可掬?!边@山可遠指虞山,中指塢丘山,近指補溪旁的土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