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硯屏究竟誕生于何時,并無準確的記載。宋人趙希鵠的《洞天清祿集》說:“古無硯屏,或銘研,多鐫于研之底與側。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既勒銘于研,又刻于屏,以表而出之。”這段文字告訴我們,古代沒有硯屏,如果在硯上銘刻文字,多鐫刻在硯的底部和側面。北宋大文豪蘇軾曾經贈送好友范祖禹一方“涵星硯”和一件“月石風林硯屏”,同時又贈送范祖禹的叔父范百祿一件“月石硯屏”,為此互相之間還為此留下贈答的詩歌。另外,歐陽修和蘇舜欽、梅堯臣也有品評吟詠硯屏的詩作。從這些詩歌中可以知道他們吟詠的硯臺和硯屏都是紫紅色的端石制成,即是我們現在稱為“宋坑石”,賞玩硯屏在宋代是很流行的文人風尚。
關于宋代硯屏的記載,趙希鵠在《洞天清祿》中說:“屏之式,止須連腔腳高尺一二寸許,闊尺五六寸許,方與葢小研相稱。若高大,非所宜。其腔宜用黑漆并烏木,不宜用鈿花犀牛之類。取名畫極低小者嵌屏腔亦佳但難得耳。古人但多留意作阮面大如小碗者亦宜嵌背。茍非名筆則不可。或用古人墨跡亦妙。”這只是文獻記載,宋代硯屏的具體實物,今人尚未見到過。在明代宮廷畫家謝環的《杏園雅集圖》有硯屏的形象,硯屏前橫臥一方古硯。至清代,硯屏便成為書齋中不可或缺的擺設,并逐漸向藝術品靠攏,屏芯的木框被刪除掉,而直接插入座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凸顯屏芯材質的觀賞性,硯屏的功能性也逐漸模糊,最后轉化成為了一種專門用于陳設的工藝品。
制作硯屏的材料很多,也愈來愈講究,主要有瓷器、玉器、象牙、云母、水晶、琉璃等;在鑲嵌工藝上,還用琺瑯、翡翠、金銀和紅珊瑚等貴重物品。硯屏多為上有文理的各種巧石,如山水、松竹、雪、月等,天然而勝似人工,便成為文房珍物。它與宋人的石癖自然密切相關,而追求繪畫的水墨韻味也是形成這種欣賞趣向的原因之一。
關于硯屏的作用,有很多說法。一說是放在硯臺的前面用于遮擋風吹,防止墨汁干涸;還有一說是古人坐在書桌前讀書寫字,硯臺里的墨汁折射日光或燭光,容易晃眼,所以要用一塊小屏風障蔽,起到保護眼睛的作用;另外,文人的書寫是有一定的私密性,可能也是硯屏最初的作用之一。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各式硯屏,它們是明清時期硯屏藝術的精華,集中反映了我國手工藝制品的高度水平。
清中期白玉壽星松鶴紋硯屏(圖1),直徑8.3、厚0.4厘米。屏圓形,玉質潔白潤澤。正面浮雕壽星老人手捧壽桃,策杖佇立,旁邊青松翠柏,流水潺潺。背面正中一仙鶴,鶴頭似鵝,回首站立于松石旁。周圍山石祥云相伴。
清中期青玉山水人物紋硯屏(圖2),高17.8、寬21.7厘米。正面凸雕“漁樵耕讀”故事題材。背面屏心光素,飾回紋花邊。碧玉仿木形式屏座。古人以玉象征君子之德,故此屏采用青玉之質正與所琢故事之旨相映合。
清乾隆青玉梅蘭詩句硯屏(圖3),高11.9、寬7.6、厚1厘米。青玉質。一面則以工整的館閣字體,題刻一首御制五言詩:“為處沖寒意,眢成照水枝。通前得句后,只合罷言詩。”下鐫刻梅樹,并在老梅枝干上雕出幾朵含苞欲放的梅花。另一面御制詩:“氣味出塵凡,豐姿自高格。把臂君子林,寧當厭生客。”下刻畫一水塘,塘邊石塊中生出幾株蘭花,蘭花搖曳婀娜,豐姿卓絕,布局疏密得當,雕飾流暢,文氣雅致。兩面均陰刻填金。
清晚期象牙浮雕山水人物紋硯屏(圖4),長21、寬10.6厘米。硯屏象牙雕成,屏心正面為浮雕山水人物圖。庭院內,一頭挽高髻的年輕婦人正立于桌后提筆書寫;另一女子雙手攜琴立于桌前;小童則畢恭畢敬地站在桌旁不遠處,身邊放著一個包袱和一把雨傘,二人似乎都在等待著婦人的吩咐。庭院內置有假山、盆景,栽有松、梅。透過圍墻的圓窗隱約可見水波微漾,似于秋冬之交。屏背面陰刻行書“問雁幾回修尺素,見霜先為制衣裳”,“慰懷”款。屏座為硬木座,上嵌象牙柱頭及四個透雕站牙。
清乾隆白玉快雪時晴帖硯屏(圖5),高6.4、寬7、厚0.3厘米。白玉,玉質溫潤。正面陰刻泥金字:“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后有“山陰張侯”和“戊寅冬御臨”款,后刻“席上珍”閑章。背面右上方行楷“生香”二字,下鈐白文方印“古香”。畫面正中淺浮雕梅枝,右方鈐“朗潤”等兩閑章。梅枝及印文均泥金。屏正面雕刻的是東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山陰張侯”原是帖上外封題署。
清乾隆紫檀木嵌玉壽星圖硯屏(圖6),通長21.7、寬12.9厘米。在紫檀木座上鑲嵌橢圓形青白玉硯屏,屏圍繞中軸可轉動。一面浮雕“福祿壽”三星,旁有松樹、山石、蘭草。另一面刻御制福祿壽三星贊。此硯屏玉質溫潤,刻工精細,紫檀座邊也飾夔龍回紋,中間亦飾有蘭花、靈芝、山石,可謂工精質美。
清中期文竹座御筆書畫硯屏(圖7),長18.3、底座寬6.9、高16.2厘米。文竹雕刻硯屏底座,其上嵌裱御筆宣紙書畫屏,一面御筆墨竹圖,末署“山莊御寫”,并“古稀天子”、“貓曰孜孜”、“八徵耄年之寶”等印。另一面為乾隆御筆臨王羲之帖,行筆流暢,頗得王羲之筆意。此硯屏邊框為文竹包鑲而成,并有浮雕螭紋,十分精細。屏芯為御筆書畫,甚為少見,應為御用文房陳設用具。
清乾隆紅木嵌螭紋玉璧硯屏(圖8),通高21.7、通寬17、璧直徑12厘米,紅木為座。正面中間鑲嵌白玉三螭紋璧,璧上高浮雕三條螭龍盤旋嬉戲。木座雕變形夔龍紋,勾金線。內刻乾隆御題文:“和闐之璞,溫潤晶瑩。琢以為辟,肉好是程。三螭蜿蜒,噓如芝英。蒸云致雨,時若應誠。用庇嘉谷,萬寶告成。”后題款“御題”,鈐兩方朱文方印:“幾暇怡情”、“得佳趣”,均為乾隆閑章。
清乾隆白玉燈右觀書硯屏(圖9),硯屏長11.1、寬9.3、厚1.2厘米。青玉。浮雕加深雕技法。一面圖紋,一面刻字。正面飾山間靜屋,環境雅致,一老者坐在燈下觀書,一侍童立于身旁,刻畫出燈下苦讀之情景。背面回紋邊內陰刻隸書:“繼晷焚膏者,觀書勤用功。置檠當在左,據案乃宜中。詎袛周人尚,應專氏功。光來無影亂,照處與神融。千載闕言著,一端足理窮。展編寧藉月,翻帙不生風。順手既稱便,沃心都可通。因思段成式,硯此事堪同。”末署“御制賦得燈右觀書”并“臣曹文埴敬書”及“臣埴”一印。
清乾隆象牙鏤雕群仙祝壽硯屏(圖10),通高13.2、寬10.4厘米。硯屏通體象牙質。屏心雙面鏤雕群仙祝壽圖。圖中仙山層巒疊嶂,海水洶涌,亭臺樓閣高筑,蒼松、翠柏、古桐、垂柳穿插于山巒、建筑間。眾仙人各持壽禮,或三五相聚,或乘槎前來。屏座以4只雙頭同身的獅子為足,牙板雕勾蓮寶相花紋及雙夔拱壽紋,兩側插牌柱雕纏枝萬壽菊,頂端各圓雕1只小獅。此屏集微雕、鏤雕、浮雕、圓雕等多種雕刻技巧于一身,紋飾繁密,刻工精細,為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造辦處牙雕高手所制。
明代龍泉窯梅子青釉硯屏(圖11),高11、足寬13厘米。龍泉窯瓷器是明代瓷器的重要組成部分,特點是風格自由,形式多樣。此硯屏方形,上兩端倭角,下置變形花瓣式座,屏面凸雕牡丹花葉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