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港鄉賢曹其鏞和夫人曹羅碧珍,將珍藏多年的中國古代漆器160件(組),無償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永久收藏。本刊在2013年第2期出版的雜志中曾做過相關報道,本期則從曹氏捐贈的明代漆器著手,以工藝門類區分,予以介紹。
雕漆
雕漆是漆工藝中重要的品種之一,是在木胎或金屬胎上,層層髹漆,達到一定的厚度,始在漆上雕刻花紋圖案。根據漆的顏色不同,分為剔黃、剔紅、剔黑、剔綠、剔彩和剔犀等多種,其中剔紅最為常見,其做法是器物胎骨上髹涂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上百層,之后在漆的厚度上雕刻花紋。剔黑、剔黃、剔綠等技法與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而已。
雕漆的出現較晚,根據文獻記載唐代已經出現,歷經兩宋的發展,至元時雕漆異軍突起,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名家輩出。浙江嘉興是當時雕漆漆器的制作中心,張成、楊茂是元代最為著名的雕漆名匠,其裝飾題材以花卉鳥禽、山水人物為主,作品的共同點是以髹漆肥厚、雕工圓潤、藏鋒清晰著稱,代表了元代雕漆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明代雕漆承繼元代的發展,品種以剔紅、剔彩、剔犀為主,永樂、宣德為代表的明早期雕漆,作品髹漆層次較厚,少則幾十道,多則上百道,雕漆風格繼承了元代張成、楊茂藏鋒清楚、圓潤渾厚的風格,器物可謂不露刀痕,磨工較重,紋飾層次感強,裝飾題材以四季花卉、山水人物和龍鳳紋為主流。明晚期以嘉靖、萬歷時期為代表,雕漆品種以剔紅和剔彩為主,特點是刀工不復藏鋒,打磨少,鋒棱顯露已很明顯,運刀如筆,具有鋒棱之美,錦地細密。雕漆從早期簡練大方、圓潤精致的風格演變為崇尚纖巧華麗、繁縟細膩的新風格。因嘉靖皇帝崇信道教,裝飾題材以追求升仙、長壽為主流,充斥著各種吉祥文字及祥瑞動物、植物、神靈形象等;而萬歷皇帝為祈求吉祥太平、江山穩固的心愿,裝飾題材以雙龍、龍鳳、祥云、海水江崖為主題。
曹氏捐贈的明代剔紅漆器數量較多,從早期到晚期皆有,品種豐富,各類花形盤、盒,文房用品如硯屏,陳設有小幾等共13件,技法以剔紅為主,兼有剔黑、堆紅,風格上有明早期、中期、晚期,且有云雕的作品,漆色或沉穩或妍亮,刀法老練,雕刻精細,或藏鋒不露,或鋒棱顯露,或圓潤精致,或繁縟細膩,如明早期剔紅五子戲彌陀六角幢盒、明嘉靖綠地剔紅云龍紋壽字盤、明中期剔紅松竹梅紋長方盤、明晚期剔紅八仙祝壽圖葵瓣式盒、明晚期朱地剔黑山水人物圖倭角方盤、明早期堆紅人物故事紋長方盒等充分地體現了明代雕漆的不同面貌。
明早期剔紅五子戲彌陀六角幢盒(圖1),邊長6、高14厘米,木胎,三幢,呈六角形,通體髹朱漆,內為黑漆,為清代后髹。蓋面為六子戲彌勒,彌勒佛盤腿坐于蒲團之上,眉開眼笑,身邊圍繞著6個小孩,有的手持如意,有的圍繞著彌勒佛在嬉鬧,形態活潑。蓋面以大片水紋為背景,彌勒座下的蒲團為兩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組成的菱形地紋和多重花瓣形地紋構成。幢盒六面上下邊沿各裝飾有四季折枝花卉,有牡丹、菊花、茶花等,枝葉翻卷自然,層次感強。盒底邊沿為多邊細小蓮瓣紋。明代剔紅幢盒存世不多,尤其是明早期的幢盒,且漆色妍亮,漆層肥厚,邊緣打磨細膩,嫻熟飽滿,是繼承元代嘉興張成、楊茂隱起圓滑的剔紅風貌作品,為明早期剔紅的代表作之一。
明晚期朱地剔黑山水人物圖倭角方盤(圖2),長35、寬35、高4.2厘米,木胎,呈正方形倭角。通體以朱漆刻錦為地,上雕黑色花紋,紅黑映襯,富有活力與朝氣。盤心刻有山水人物樓閣,可能為滕王閣故事圖,遠處湖光山色,中景為亭臺樓閣,近處為人物活動,構圖成熟,儼然若畫。盤邊雕刻有折枝花鳥紋,盤背為折枝花卉紋。朱地剔黑的技法在明中期開始流行,做法是朱漆地刻錦,黑漆面刻花,錦地壓花,紅黑可愛,清代多有仿制。該盤從山石、樓閣、花鳥、人物等雕刻手法上看,應該是明晚期的作品。
明早期堆紅人物故事紋長方盒(圖3),長34.3、寬25.7、高13.6厘米,木胎,長方形,通體髹朱漆,盒蓋面上為山水人物圖,漆層淺薄,尤其以各式底紋為最明顯,天紋、地紋、水紋有類似??碳夹g,人物、山石等處未見明顯的漆層。盒四壁皆雕刻有四季折枝花卉紋,以茶花、石榴花為最多,未見地紋。從整體漆層、雕刻技法等看,所采用的技術是堆紅,而非剔紅。堆紅,據《髹飾錄》“堆紅,一名罩紅,即假雕紅也。灰漆堆起,朱漆罩覆”,即堆紅是用灰漆堆起,在灰漆上雕刻花紋,然后通身上朱漆,將灰漆罩在下面。堆紅是剔紅的仿制品。
剔犀是用兩種或三種色漆,在器物上有規律地逐層(每一色層都由若干道漆漆成,各層厚薄不同)積累,至相當的厚度,用刀剔刻出卷草、回紋、云鉤等不同花紋,在刀口的斷面顯露出不同的色層,北京文物界稱為“云雕”,日本稱為“屈輪”。《髹飾錄》“剔犀”條目“剔犀,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或烏間朱線,或紅間黑帶,或雕黸等復,或三色更疊。其文皆疏刻劍環、絳環、重圈回文、云鉤之類”。“有朱面,有黑面,有透明紫面”,指器物表面的顏色,剔犀通常為黑面、朱面與紫面。烏間朱線是指黑色的漆層厚,紅色的漆層?。患t間黑帶是紅色的漆層厚,黑色的漆層??;雕黸等復是指紅黑二色漆層厚度相等;三色更疊為朱、黃、黑三色重疊。
曹氏捐贈明代剔犀共9件,其中明早期有7件之多,分別是: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菱花式盤、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盤、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梅花式盒、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高足杯、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鑲錫里大碗、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菱形盤、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鑲銀里小杯,以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菱形盤為典型。
明早期剔犀如意云紋菱形盤(圖4),高3.8、口徑33.5、寬28.7厘米,木胎,菱形,黑漆為面,間有四道紅漆,為“烏間朱線”的做法。盤內雕如意云紋,以盤心柿蒂紋為中心,左右對稱分布一組相向的如意云紋,上下為單獨一朵云紋,外圈為十二朵云紋,云紋宛轉流暢。盤邊背上以卷草紋裝飾,整體髹漆肥厚,漆色蘊亮,質地堅實,刀法深峻,研磨圓潤,為不可多得的明早期剔犀作品。
螺鈿漆器
螺鈿漆器是以各種貝殼等經過分層剝離和加工磨制后,依照圖案所需裁切成型,鑲嵌于漆器表面,五彩斑斕、光華可賞。鑲嵌的螺片有厚薄之分,故有“厚螺鈿”與“薄螺鈿”。商周時期,以蚌片和蚌泡在漆器上作裝飾,可謂是螺鈿漆器之端倪。經過唐代的發展,到了南宋時期,厚螺鈿作為裝飾手法,盛行一時。元代薄螺鈿漆器開始嶄露頭角,江西吉安是當時螺鈿漆器的制造中心。明時逐漸成為主流,《髹飾錄》中的“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以精細密致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就是對明代薄螺鈿嵌制水平的最好評價。曹氏捐贈明代螺鈿漆器,共2件,以明代黑漆嵌螺鈿二十四孝圖八角套盒最為精美,也最能體現明代以來薄螺鈿的高超技術水平。
明代黑漆嵌螺鈿二十四孝圖八角套盒(圖5),直徑27.3、高31厘米。盒呈八角形造型,為套盒,上下各為五層,通體以黑漆為地,上施五彩斑斕的薄螺鈿鑲嵌而成的紋飾。蓋面中心幾位年長的官員正緩緩地騎馬而來,前后各有數名仆人,或引路,或挑行李于后,似乎為旅行的場景。蓋上方庭院內,主人家席地而坐,在欣賞歌舞、飲宴,屋內小童正持琴而入,人物臉部、衣服等細節之處,都無不一一表現,可見工藝高超。蓋壁及四層盒壁鑲嵌了二十四孝人物故事圖,與元朝郭居敬所搜選《二十四孝詩選》人物一致,分別是大舜、漢文帝、丁蘭、孟宗、閔損、曾參、王祥、老萊子、姜詩、黃山谷、唐夫人、楊香、董永、黃香、王裒、郭巨、朱壽昌、郯子、蔡順、庾黔婁、吳猛、張孝張禮、田真、陸績,而與晚明流行的二十四孝故事略有不同,晚明二十四孝中沒有張孝張禮、田真,多了周仲由、后漢江革。此盒構圖嚴謹,內容豐富,人物刻畫生動,“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堪為明代薄螺鈿漆器工藝水平的代表作。
填漆戧金漆器
戧金是在朱色或黑色漆地上,用針尖或刀尖鏤刻出纖細的花紋,花紋之內填漆,然后將金箔或銀箔粘貼上去,經過打磨處理,形成金色或銀色的花紋?!恩埏椾洝份d:“物象細鉤之間,一一刷絲為妙?!睉杲鸺挤ㄊ怯蓾h代的“錐畫”發展而來,至元代興盛,明代繼承元代的風格與技法,明早期實物以魯荒王朱檀墓出土的戧金團花云龍漆箱為代表,紅漆為地,戧金花紋,金光燦爛,有濃厚的宮廷氣息。
填漆根據做法,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漆地上用稠漆堆起花紋輪廓,然后在輪廓內填滿漆再磨;另一種是在漆地上鏤刻出低陷的花紋,然后只在鏤刻的花紋中填漆磨平。戧金填漆,亦稱“戧金細鉤填漆”,為明代新創的技法,是在填彩漆的基礎上,以戧金線勾勒物象的輪廓和紋理。嘉靖、萬歷以后此類漆器逐漸增多,至清代興盛。曹氏捐贈的戧金填漆漆器雖數量不多,但有明確為明代嘉靖萬歷時期官作漆器的產品,實屬難得,以明嘉靖填漆戧金云龍紋葵瓣式盒、明萬歷填漆雙龍戲珠長方盒等為代表器物。
明嘉靖填漆戧金云龍紋葵瓣式盒(圖6),直徑30.7、高16.5厘米。通體朱漆為地,以黑、綠、黃等彩色漆填刻花紋,再以戧金勾勒紋飾。蓋面葵瓣形開光,開光正中為一龍騰飛于海水江崖之上,上托一個篆體“壽”字,龍呈上升飛騰之狀,富有張力,動感十足,為嘉靖帝所鐘愛的長生題材。蓋邊、立壁上雕填有彩色折枝花卉紋樣,清新自然。盒底有“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此盒色彩豐富,紋樣華麗,繁而不亂,雕填戧金工藝精湛,當為嘉靖時期填漆戧金的標準器。
明萬歷填漆雙龍戲珠長方盒(圖7),長45、寬28、高26.5厘米。盒,木胎,造型為倭角長方形,以填漆技法裝飾。蓋面朱漆地上以“卍”字紋錦文裝飾,雕填雙龍戲珠紋飾,龍騰飛而起,張牙舞爪狀,須發盡張,氣勢富麗豪放,四周祥云遍布,下為江崖海水。盒壁上下左右皆填飾以黑漆地纏枝蓮花紋,盒上下口沿處則是紅漆地纏枝花卉紋,花紋生動細致。盒內及外底髹黑漆,底部刀刻填金“大明萬歷癸丑年制”楷書款,癸丑,為萬歷四十一年(1613),為萬歷漆器的標準款識風格。該盒與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明萬歷戧金彩漆云龍紋長方盒,在造型、工藝、紋飾、落款等皆非常一致,是一件標準的明萬歷填漆戧金漆器。
曹氏捐贈明代漆器共32件,種類分別有雕漆、螺鈿、填漆戧金、彩繪描金等,以雕漆最多,尤其以元明兩代剔犀漆器為大宗。曹氏捐贈的明代螺鈿漆器,在產地、年代上,還需要與現存國外同時期的漆器進行對比研究,尤其是明代黑漆嵌螺鈿二十四孝圖八角套盒,從其所鑲嵌的二十四孝故事內容看,偏于明早期的可能性較大。曹氏捐贈的剔犀漆器,非常具有研究價值,尤其是存世不多的元明之際的剔犀漆器,將有助于我們理清元明之際的剔犀漆器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