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江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也是目前較大規模的縣級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有豐富多樣的瓷器,以景德鎮窯和德化窯瓷器為上品。其中,景德鎮的陶瓷產品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尤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出彩,美譽中外。這里就為讀者介紹幾件景德鎮窯珍品,與陶瓷收藏愛好者共同分享。
1.清同治豆青釉堆花大盆(圖1)
口徑38.5、底徑17.8、高11.8厘米。寬折沿、口微斂。深腹、底微凸、中間微凹。器型碩大。內外均施豆青釉,堆白作百花圖案。折沿一周由梅花瓣、蘭花瓣、菊花瓣及花葉間歇堆砌。腹部以梅、蘭、菊、牡丹及花葉作陪襯,而底部則以盛開的白色大蓮花作為主題。底局部堆花有冰裂紋。足底露瓷胎,胎質細密、堅硬。
該盆器型大方,構思清楚,做工精細,堆花流暢,淡雅美觀。花葉雖繁復,但間歇有序,層次分明,猶如碧水蕩漾,四季皆春,讓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蓮花本是佛教的標志,寓意“凈土”,而用蓮花作主題,則象征吉祥如意。
2.清同治粉彩大盆(圖2)
口徑33.3、底徑17、通高11.6厘米。板沿,斂口,斜弧腹,平底內凹。造型端正大方,胎質堅硬。施白釉,白度較好。盆折沿處布置一周由淺黃、淺藍底色弦紋和五彩花卉組成的主題紋飾。腹部繪有四道粗細不均的五彩花卉和勾蓮紋組成的紋飾帶,中間留白。其上腹由卷草紋及寫意花卉搭配組成的紋飾帶;下腹則以寫意牡丹紋和五色桃紋為主,同時搭配菱形紋及花草紋。各色紋飾圖案都是四面兩兩對稱。腹部與底部的交匯處飾一周圓點紋。底部中心以海水蓮花紋為主題,同時外圍以粉底淺藍卷草紋作陪襯。外壁點綴寫意竹葉。底部未施釉,露胎部位可看到細密的輪弦紋,外壁可觀察到砂眼。
該盆別出心裁,色彩搭配合理,濃淡相宜,紋彩采用勾勒及渲染手法,從盤口沿一直到腹底,圖案環環相扣,寓意層層深入,呈現洋洋喜氣;花卉枝繁葉茂、碩果累累,無不蘊含吉祥富貴的深意。盆外壁無紋飾,僅有寥寥幾筆的赭色竹葉,這樣也顯得大氣、自然。
3.清乾隆景德鎮粉彩盤(圖3)
口徑20、底徑12、高3厘米,撇口,淺腹,矮圈足。盤整體造型勻稱。口沿及圈足底部分別飾一圈金黃色釉,盤內壁釉上彩繪淡藍色料并勾劃團云紋圖案;內壁四個開光,內各飾有兩至三棵赭色翠竹圖案。盤外壁及圈足底均施淡白色釉。外壁腹部飾有三個形狀相同、間隔勻稱的赭色竹葉圖案。足底露胎,底部飾“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胎質較為細膩。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先在高溫燒成的白瓷上勾畫圖案,用玻璃白上底,然后在上面填涂顏料,經低溫燒成的彩繪瓷。粉彩瓷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創制出來一種釉上彩的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燒,后歷朝流行不衰。該盤品相優雅,色調粉潤柔和,淺藍色底襯以團云紋,象征藍天白云;四個開光象征四季皎潔的明月,開光內不同風格的竹葉紋飾,顯得蒼勁挺拔。竹影清風明月,這是何等的精神境界。
4.清豆青青花雙獅戲球瓶(圖4)
口徑9、底徑7、通高22.4厘米。撇口,束頸,圓肩,肩部飾對稱獅頭含環鋪首。上腹微鼓,下腹微收。形態端莊秀美。通體施豆青釉,釉面淡雅柔和,釉色瑩潤明亮。圈足未施釉,顯示有黃色斑痕。壁外青花飾浮雕雙獅戲球紋,并配以如意朵云和火珠紋圖案。青花、豆青分染景物及獅獸,釉彩還原濃淡有致,藍青相映互襯,呈色艷翠。其風格莊重典雅,端莊俊秀;布局疏朗,線條清新明快;主題雙獅踏云戲球圖案,用筆豪放,猶如吞云駕霧,形象生動。獅獸表示勇敢,也表示長壽(“獸”與“壽”諧音);兩只獅子寓意事事如意。
就雙獅本身色彩而言,系采用混水的青料作涂抹,再輔以深色線條當作皮毛,類似明晚期至清順治早期的皮毛畫法。而火珠紋在當時則是一根連貫的螺旋形線條,其后來演變為寫實的一類,到清嘉道年間已達到鼎盛。此瓶所畫火珠紋表現為套色球狀,已顯得更加成熟,應是當時作品。
5.清青花道教人物觚(圖5)
口徑12.2、底徑9.7、通高25.6厘米。撇口,束高頸,腹部微鼓,飾腰帶,假圈足。上部為喇叭口,中間鼓腹,下部鳳尾。造型端莊秀美,頗為大方雅觀。內外施白釉,白中泛藍,釉色瑩潤光亮。頸至底部飾三道淡濃相間的青色重弦紋,三段式勾畫青花圖案。足底露瓷胎,胎質堅硬細膩。
青花主題為陰陽界道教人物,分三個層次進行表現。上層,正面青花書寫“大明萬歷年制”字樣,主題為斷頭缺臉“高仕、孩童、仕女”站立于方形四腿木凳上,女的作揖,男的雙手下垂,孩童手舞足蹈,游戲于低沉烏云之下的荒郊野外;中層錯落有致地擺放定鼎、瓶等博古;下層用折枝花葉妝點,紋飾之間以線紋相隔。
其圖案講究,布局清新合理,三個部分的紋飾風格不同,但色調仍為青花;所用筆鋒,兼人物、宮殿、花草、山水、團云紋于一身,濃淡結合,更顯完美。此觚屬道教類陰間內容,比較罕見,顯得珍貴。為清晚仿明萬歷作品。
6.明青花人物花觚(圖6)
高38.8、口徑14.5、底徑11.3厘米。喇叭狀敞口,長頸,半肩,下腹內收,矮圈足。施乳白釉,圈足露胎。器身紋飾分頸、腹兩部分。頸部以青花描繪牡丹、折枝竹、車前草、梔子花和雙飛燕等景物;腹部主題紋飾以青花描繪文王訪賢人物故事圖,間飾松樹、山石花草、流云日影等景物。口沿下、及頸與肩交接處分別飾一周纏枝菊花暗花紋,底沿也飾一周幾何圖案暗花紋。口稍殘。器物制作規整,穩重大方,青花設色自然淡雅,圖案紋飾層次分明,是民窯上品。
7.民國粉彩花卉觀音瓶(圖7)
口徑13.5、高43、底徑27厘米。撇口,長頸,溜肩,鼓腹。器型秀麗典雅,俊俏挺拔。頸中部凸起一周旋紋,斂腹近底外侈。圈足未施釉。胎質細膩,釉面潔白光潤。底書“洪憲年制”青花楷書四字款。瓶身通體描繪花卉,有牡丹、菊花、秋葵等,色彩艷麗,象征富貴吉祥。繪功細膩流暢,設色淡雅,布局疏朗,極富生氣和感染力。
8.民國五彩大碗(圖8)
口徑26.3厘米,底徑12厘米,高7.5厘米,撇口,斜弧腹,矮圈足。底較平。質地細密堅硬,造型勻稱美觀。內外均施白釉,釉色潔白,溫潤透亮。內從口沿到底部均由五彩纏枝喇叭花卉作陪襯,主題翩翩起舞五彩蝴蝶圖案,五只蝴蝶為工筆勾畫,其線條優美,層次分明,情景生趣盎然,栩栩如生。碗內花卉有凹凸感。圈足底露瓷胎,足底部中央飾有“乾隆年制”銘文。“蝴”與“福”諧音,五只蝴蝶為五福,即為五福臨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蝴蝶因美麗被人們喜愛,傳統文學常把雙飛蝴蝶作為自由戀愛的象征。我們所說的“五福臨門”,五福為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代表五個吉祥的祝福。它表現了人們對至善至美追求的殷殷情感,寄寓人們對幸福美滿人生的切切祈盼。
器做工精,造型美,胎質細,釉色白;畫面布局自然大方,顏色搭配濃淡適中;主題突出,不留太大空間,給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覺。
9.清光緒紅地琺瑯彩開光碗(圖9)
高6.8、口徑15.6厘米。敞口,弧腹,圈足;胎質細膩堅實,釉面瑩潤光潔。內壁飾青花雜寶圖案,底飾團形寶相花,外壁以紅彩飾地,腹部中間為四個圓形對稱開光,內繪有粉彩博古圖案,寓意吉祥,開光之間飾以折枝西蕃蓮相隔。在紅地上用扎道工藝飾以卷草紋樣。底書“大清光緒年制”青花篆書六字款。該器色彩艷麗,富貴華美。
琺瑯彩瓷器是中國彩繪瓷器中最著名的品種。其制作是先燒出瓷坯或白瓷,用琺瑯為彩料繪出圖案后燒成,是將西洋琺瑯彩料移植到瓷胎上的一個創舉。它是一種非常名貴的釉上彩,工序要求嚴格,由于其燒造數量少且僅供皇家秘玩,故顯得異常珍貴。
10.清乾隆粉彩開光碗(圖10)
碗口徑18、底徑7.1、高8.2厘米。撇口,弧腹,矮圈足。造型精巧,端莊秀美。胎質堅硬。內壁施淡白色釉,外壁作醬褐色料并配以隱約可見的金彩描繪卷草紋圖案。外壁腹部四面開光,內飾有牡丹、蓮花、桃花及月季花紋圖案。各色花卉寄寓花開富貴。畫面勾劃簡單,寥寥幾筆,清新純凈,細致美觀。口沿內壁局部泛黃。其結構合理,色調層次分明,匠心獨具。四面開光,給人以光明和希望,讓人豁然開朗,有柳暗花明之視感。
11.清同治粉彩蓮花瓣形碗(圖11)
口徑14、底徑7.8、高6厘米。蓮花瓣形撇口,斜深腹,矮圈足。造型美觀大方。胎質堅硬。內施孔雀藍釉,外壁飾以黃色彩底作襯托。口沿一周飾赭色,口沿下及圈足底部則有三道赭色弦紋相隔。上腹部一周飾有赭色勾蓮紋,而下腹則勾勒淺藍的團云紋作陪襯,同時以粉色蝙蝠、桃花及藍色“卍”字紋作主題。圈足外飾一周青花圓點紋,圈足內飾孔雀藍釉,中央飾有篆書“同治年制”印款。足底露胎未施釉,呈黃色斑痕。
器做工精巧,色澤明亮,粉潤雅致,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圖案紋飾考究,意境深遠,內施孔雀藍釉,讓人清新悅目;而外部為黃色底和團云紋作陪襯,以蝙蝠紋、桃紋及“卍”字紋作主題,寓意富貴吉祥、長壽安康。外部黃色彩底,使器顯得高貴,也別有一番寓意。
12.清同治粉彩人物花口碗(圖12)
碗口徑14、底徑7.8、高6厘米。花瓣形沿,撇口。斜深腹,矮圈足。造型美觀大方,做工精細。內施以孔雀藍釉,釉色光亮瑩潤。口沿一周飾金黃色。外壁施以淡白色釉,繪粉彩人物故事畫,著色以淡藍和粉紅色為主。畫面以小寫群童書生拜師學藝為主題,以山水、樹木、曲欄及猴、鴨等動物為襯托。畫中兩童生手抱拜師禮,正在求師;后一童生懷抱獼猴,還有一只鴨子在地上行走,都是寄語金榜題名,高中金榜,封侯進爵之意。猴是封侯,鴨乃狀元及第之意。畫面清新自然,主題明確,色彩淡雅。所畫6個人物表情自然,衣著、顏色、姿勢各不相同,可謂用筆細致,惟妙惟肖。圈足上部描有兩周粗細不均的赭色弦紋。圈足外飾一周青花圓點紋,內施孔雀藍釉,中央描有“同治年制”印紋款。圈足底露瓷胎。胎質堅硬、細膩。
此碗做工精巧,圖案構思清楚明朗,畫面色彩搭配合理,具有粉質感,人物描繪栩栩如生。立體效果表現力很強,使人有入畫臨境之感。畫面寓意深遠,宣傳讀書做官論,是傳統價值觀取向的一個縮影。
13.清青花團鶴紋繡墩(圖13)
高23.4、面徑19.5、腹圍76.5、底外徑18.3厘米。繡墩,因具有鼓形,其上面覆蓋一方絲繡織物而得名,墩與凳同義,故又稱鼓墩。該繡墩為圓鼓形,墩面平整微凸,圓鼓腹,中空,玉環底,與器內相通。胎色白,質堅致,有厚重感。器內外施白釉,釉色微泛青,釉質勻潤。外底露胎。墩面正中鏤有方孔錢紋,輔以青花席紋、雙弦紋、如意紋為飾。墩面外沿繪青花團鶴紋六組,鶴紋之間夾以云紋、蝙蝠紋。器外壁以雙弦紋將紋飾分成三個區,上下兩區同為青花如意紋勾勒,內飾折枝花卉紋,并附飾突起乳丁一周;中間區域為主題圖案,以青花繪團鶴紋六組,之間輔以青花蝙蝠紋、云紋、鏤孔錢紋等。
器設色淡雅,布局合理,層次分明,造型樸素大方。主體紋飾蝙蝠、團鶴、如意、花卉和錢紋,都是寓意多子多孫、大富大貴、福壽康寧之意。
14.清雍正青花纏枝花繡墩(圖14)
高45.5、面徑與底徑24.5、腹徑35厘米。呈圓鼓形,繡墩頂部中心裝飾有鏤空的錢紋,孔周飾青花纏枝牡丹;腹堆貼兩個對稱獅鋪首耳;底為玉璧形,中空露胎,腹內施白釉。通體繪青花纏枝,上下部飾有凸起的鼓釘2圈,并繪有青花如意云紋,云頭內繪有兩周弦紋。器型碩大,青花呈色鮮麗,紋飾布局繁密,形態穩重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