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版畫,又稱瓷畫,是在平板素瓷上使用特殊的化工顏料進行手工繪畫、上釉,然后再經高溫燒制而成的一種平面陶瓷藝術品。瓷版畫可裝裱,也可嵌入屏風中,作觀賞用。其品種多樣,有青花、青花釉里紅、五彩、素三彩、斗彩、粉彩、墨彩、淺絳彩等;圖案內容涉及面廣,包括人物、山水、花卉、蟲鳥、魚藻及吉祥圖案等;形制則有長方、圓形、橢圓、多方、多角、扇面等。瓷版畫既具有平整而光潔的瓷版形狀,又具有繪畫的藝術形式。歷代傳世的名家瓷版畫都是藏友追捧的熱點。
青州市博物館收藏有一組民國瓷版畫,共十件,其中有“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的作品兩件,被稱為“珠山小八友”之一的石宇初作品四件,汪大滄的作品一件,孫壽灝的作品一件,余見田的作品一件,余見的作品一件。下面作一簡單介紹:
王大凡粉彩人物故事瓷版畫屏風
王大凡的兩件瓷版畫屏風為三扇屏,外帶黃色木質邊框,縱34.7、橫40厘米。兩件規格相同,畫風一致,畫題有別。
第一件畫題為“秉燭千秋”(圖1)。中間瓷版為主畫面,上繪關羽深夜伏案秉燭讀書的情景。關羽赭面長髯,臥蠶眉下雙目凝神沉思,一身浩然正氣刻畫塑造得淋漓盡致,頗具“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的豪士風度。畫面左上方有三行題記:“時在壬申之秋黟山王大凡寫于珠山”,下鈐朱文印“堃”。
左側瓷版繪武將關平身佩寶劍,雙手捧紅布包裹的大印。關平(約178—220),東漢末年武將,為名將關羽的長子,在關羽失陷荊州時和關羽一同被斬。關平的形象在后世由于民間對關羽的崇拜而漸漸豐滿起來,很多地方的關帝廟在供奉關羽的同時也供奉關平、周倉兩員大將。《三國演義》中則說關平是關羽收養的義子。
右側瓷版繪武將周倉,身穿盔甲,肩佩青龍偃月刀。周倉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其形象為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關西大漢,本是黃巾軍出身,關羽千里尋兄之時請求跟隨,自此對關羽忠心不二。當他聽說關羽兵敗被殺后,也自刎而死。在《三國演義》及此后的各種民間傳說中,周倉均以關羽護衛的形象出現。在中國傳統對關羽的民間宗教信仰里,周倉名叫“周大將軍”,是關圣帝君的貼身侍衛。
第二件畫題為“精忠報國”(圖2)。中間瓷版為主畫面,上繪岳飛跪在地上,上衣脫至肘部,袒胸露背,雙手扶膝,岳母站在岳飛身后,右手拿一枚銀針,左手拉住寬大的衣袖,作要往下刺字的姿勢。
畫面左上方有五行題記:“壬申之秋黟山大凡王堃寫于珠山”,下鈐朱文印“堃”。左右瓷版分別繪兩員虎將,英姿勃勃,氣宇軒昂。
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岳母刺字的故事也家喻戶曉。岳飛后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岳飛的母親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她作為母教典范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清末民初,在景德鎮涌現出了一批繪瓷名家,“珠山八友”就是其中之一。“珠山八友”是御窯廠停燒以后部分流落到民間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包括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鄧碧珊、畢伯濤、何許人、程意亭、劉雨岑。“珠山八友”也可以是指一個畫家群體,在繪畫上他們追求清代中期“揚州八怪”的風骨,主張把文人畫藝術運用到陶瓷上來,戮力把詩、書、畫、印與制瓷工藝完美地融為一體。王大凡就是“珠山八友”中的一位杰出代表。王大凡(1888—1961),名堃,號希平居士,又號黟山樵子,齋名希平草廬,被譽為“中國陶瓷美術大師”。上述兩件瓷版畫屏風從題款來看,是王大凡1932年秋創作的,屬于他的晚年作品。畫面設色淡雅,刻畫細膩,線條流暢,氣勢灑脫,人物形神兼備,應是王大凡的力作之一。行書題記俊逸秀美,平淡見精妙,精審且遒麗。
石宇初粉彩花鳥瓷版畫
這四件瓷版畫均為兩扇屏,外帶紅色木質邊框,縱25.7、橫37.4厘米。四件規格相同,畫風一致,畫題有別。
第一件左側瓷版畫題為“蓮乃花中君子”(圖3)。畫面繪綠葉映紅蓮,紅蓮兩朵,一朵菡萏,一朵盛開,蓮葉飽滿豐盈,葉柄上落一只翠鳥昂首作觀望狀。畫面右上方有三行題記:“壬申年秋月芝陽石氏宇初寫于昌江旅次。”宋代周敦頤說蓮花是“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品格高潔。此圖花、葉、鳥各具姿態,生機盎然,諧和成趣。
右側瓷版上繪柳樹桃花。桃花、垂柳各一枝從畫面左上方伸出,高低交叉相錯,各有風格。桃花嬌艷,柳樹柔媚。桃枝上站立一只鳥雀低首俯視,雀羽為黑色,與花葉的淺淡色形成鮮明對比。春風吹紅了桃花,吹綠了柳樹。畫面右方有兩行題記:“民國二十一年秋月芝陽石氏宇初畫于珠山旅次”,鈐“石印”。畫面構圖嚴謹,畫風工整細致,初春的風貌被刻畫得淋漓盡致。
第二件左側瓷版畫題為“天機活潑”(圖4)。畫面上方一條黑魚在水中自由地游著,下方兩只大蝦從碧綠豐茂的水藻中跳出來。畫面上方有四行題記:“壬申之秋芝陽石氏宇初寫于珠山旅次”,下鈐“印”。魚者,余也;蝦者,遐也。魚蝦寓意有余有遐,是傳統繪事中典型的祝福之法。畫面活潑清新,構圖疏朗,設色淡雅,所繪魚、蝦和水藻,工細、逼真、生動、自然、和諧。
右側瓷版畫題為“飏風愁結網,點水著清標”。畫面右下方繪一叢綠葉紅花,地上一片綠草茵茵,一只蜻蜓落在一根長長的草葉上。畫面上方有三行題記:“壬申之秋芝陽石宇初氏寫于珠山”,下鈐“初”印。畫面充滿田園野趣,畫風細膩、栩栩如生,讓人富有回歸大自然的感覺。
第三件左側瓷版畫題為“江南春色”(圖5)。畫面上繪一枝桃花和一叢綠葉紅果,一只鳥雀落于桃花枝頭。畫面左上方有三行題記:“壬申年芝陽石氏宇初作于珠山”,下鈐“石”印。畫面色彩妍麗,畫筆精美,描繪江南春景,春回大地,鳥語花香,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右側瓷版畫題為“黃花陣陣香”。畫面上繪黃菊傲霜,鳥鳴枝頭戀黃花,紅葉點染其上。畫面左上方有三行題記:“壬申秋芝陽石氏宇初寫于珠山”。畫面所繪花鳥自然、形象、生動,構圖嚴謹,色彩和諧。畫面中秋天的景象意境美妙,黃菊盛開,襯以拒霜紅花,顯得特別艷麗,真可謂“雨染霜凋秋色艷,黃花紅葉勝春芳。”
第四件左側瓷版畫題為“洞庭風細(圖6)”。畫面繪青綠山水,遠處群山環繞,煙云飄繞,山中有綠樹、茅屋、小橋、涼亭。近處流水潺潺,岸邊有一漁翁在垂釣,遠望江上還有帆船兩艘。畫面右上方有三行題記:“壬申秋芝陽石宇初氏畫于珠山旅次”。此圖峰巒之雄壯,樹木之蒼郁,江河之遼闊,亭臺之隱現,遠山之有無,云煙之迷蒙,帆船之遠行,表現得淋漓盡致。構圖簡練,筆墨清勁,意境悠遠,令人心曠神怡。
右側瓷版畫面和第三件左側瓷版畫面相同,畫題和題記不同。此畫題為“疏影橫梢”。畫面左上方有兩行題記:“壬申秋芝陽石氏宇初寫”。
汪大滄粉彩山水瓷板畫屏風
這件瓷版畫為三扇屏(圖7)。外帶黃色木質邊框,縱34.7、橫40厘米。中間瓷版為主畫面,畫題為“鐘聲到客船之句”。此句出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畫面遠處山峰突兀,近處山上綠樹蔥郁,屋舍涼亭隱現。江水碧波蕩漾,江上有一葉扁舟,一人正在奮力搖櫓。畫面上方有四行題記:“黟山人大滄于一粟室寫”,鈐“汪印”印。整幅畫面江水空闊,山巒蒼秀,景物錯落有致,境界縹緲。面臨此畫,宛如置身于江南山水之間。兩側瓷版分別寫有詩句“石徑入丹壑”和“飛泉掛碧峰”。左側瓷版有一行題記:“黟山汪大滄寫于一粟室”,鈐“汪印”印。這兩句詩分別出自唐代李白詩《尋山僧不遇作》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汪大滄年少時跟隨畢伯濤習詩詞,故書法造詣較深,此款書法俊逸沉著,豐潤靈活。觀此作品,唐詩配合山水畫使整件作品富有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汪大滄(1899—1953),字滄生,號一粟,別號桃源老農,安徽黟縣人,民國時期景德鎮制瓷名家。早年畢業于浮梁乙種工業窯業學校飾瓷科,曾師從畢伯濤學繪山水,以禿筆繪粉彩山水,設色蒼郁氣勢雄渾,用筆簡練,豪放渾厚,因常與“珠山八友”配畫而名重一時。他的畫筆墨草草,勾、皴之法同時并用,觀之仿佛逸興之筆,透出文人山水畫疏朗簡淡的風格。汪大滄一生淡泊名利,善待對人,不依附權貴的高尚品格,著實為后人傳頌。建國后,他先后在第一畫瓷合作社和建國瓷廠畫瓷,為人民群眾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
孫壽灝粉彩花鳥瓷版畫
這件瓷版畫為兩扇屏,外帶木質邊框,縱34.7、橫40厘米(圖8)。左邊瓷版繪荷花白鷺,盛開的一朵紅蓮和一大片綠葉旁立一白鷺,白鷺單腿站立于池塘中,俯首彎頸作捕食狀。水面疏點密劃的是荷葉和水草。畫面中紅蓮、綠葉、白鷺形態逼真,設色清新淡雅,前后層次分明,描繪出誘人的初秋荷塘的一派生機。
右側瓷版畫題為“最高枝上立,寰宇仰英風。”畫中老干虬枝一段,松針茂密,紅葉點點綴于蒼翠間,老鷹體形碩大強健,正俯身下望,目光銳利,鷹爪緊扣樹干,氣宇軒昂。畫面左上方有三行題記:“辛未年冬月慶公軍需長賞玩,孫壽灝敬贈”。此畫雖只作松干一段,但其開張奇崛的氣勢已淋漓展現,布局精心,筆力雄勁,洋溢著拙厚樸茂的生命氣息。
余見田粉彩花鳥瓷版畫
這件瓷版畫為兩扇屏,外帶紅色木質邊框,縱25.7、橫37.4厘米(圖9)。左側瓷版畫面左上方伸出花枝低垂,紅花綠葉繁茂,疏密有致,有的花開粲然,迎風帶露,有的含苞待放,顧盼生情,花上飛來一只鳥雀,作振翅欲飛狀。畫面左下方有一行題記:“余見田寫于珠山”。此圖構圖立意清新,姿態生動,意趣橫生,昭示著一種喜慶與歡快。
右側瓷版上繪深秋的菊花紅葉。畫面中金黃的菊花與紅葉相互映襯,構成了畫面熱烈而濃麗的氛圍。一只鳥雀靜立枝頭,似在欣賞菊花嬌艷的容顏和綻放的芳華。畫面左下角有一行題記:“見田再寫”。整件作品筆致俊逸,意境幽淡,生趣盎然,一派明麗清新的感覺。
余見田,擅長繪花鳥,是“珠山八友”早期成員之一程意亭的徒弟。程意亭毫不保留地將自己的秘方和絕活傳授給了學生和徒弟。余見田的花鳥畫是那樣一絲不茍,他將粉彩顏料重新漂研調配,色澤更加鮮明而不嬌媚、豐腴且潔雅。
余見山水瓷版畫
這件瓷版畫為兩扇屏,外帶黃色木質邊框,縱25.7、橫37.4厘米(圖10)。左側瓷版為水墨山水,畫題為“寒山積雪”,畫面遠處山巒起伏,白雪皚皚,近處山頂聳立一寶塔,山中積雪覆蓋,河岸一樹紅葉點點,岸邊小徑上一撐傘漁民正匆匆趕路。一條大河伸向遠方,一葉扁舟蕩漾河面,船上有二人。畫面右上方有三行題記:“辛未冬月為慶甫先生雅玩主珠山余見敬贈”,下鈐“余云”印。此圖構圖嚴謹,筆簡墨淡,人物富有神態,一種風雪蕭瑟、天寒地凍的意境妙然出之。
右側瓷版為粉彩山水,畫題為“煙雨歸漁”。畫面山間云煙彌漫,溪水相通,村舍隱現,草木豐盛,帶雨欲滴,一片空曠浩渺,給人以溪山無盡,煙雨迷蒙而又清新、曠達之感。山溪小橋上兩位漁民正打魚歸來。此圖設色明麗,層次分明,仿佛令人置身于江南的煙雨云山中,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