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仔豬腹瀉一直是困擾豬場管理者和獸醫的一個頑癥,它直接影響仔豬的成活率和豬場的經濟效益,而仔豬腹瀉又以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白痢最為嚴重。它傳播途徑廣、速度快、發病率高、病死率高,嚴重威脅著養豬業發展。因此,采取綜合措施防治仔豬黃白痢,對提高養豬經濟效益、促進養豬業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本文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本人多年來控制仔豬黃白痢的實際經驗,全面論述了仔豬黃白痢的臨床癥狀、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為養豬實際生產提供預防和治療仔豬黃白痢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仔豬;黃白痢;防治;方法
仔豬黃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的仔豬的腸道傳染病,它嚴重危害養豬生產,尤其是現代化、集約化的養豬場飼養密度高,調運頻繁,更易受到傳染及侵害,給養豬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預防該病發生尤為重要。現將本人多年來控制仔豬黃白痢的經驗總結如下。
1 病例分析
1.1 白豬育種場病例
2012年涼州區白豬育種場存欄基礎母豬46頭,產種仔豬86窩,產活仔數972頭,平均產仔數為11.3頭,其中在哺乳期下痢39窩,發病率45.3 %,產仔1 d~3 d發病7窩,發病率7.1 %,死亡率49 %,病仔排黃色漿狀稀糞,內含凝乳樣小片,很快消瘦,剖檢尸體嚴重脫水,腸道膨脹,有多量黃色液體狀分泌物,腸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變化。產仔7 d~30 d發病32窩,發病率37.2 %,其中7 d~10 d發病28窩,10 d~30 d發病4窩,病仔突然腹瀉,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漿狀、糊狀糞便,腥臭,腹瀉次數不等,病程2 d~3 d,長的一周左右,剖檢尸體消瘦,腸粘膜卡他性立癥,腸系膜淋巴結輕度腫脹,死亡較少,病仔多發病于秋末冬初。
1.2 防治措施
根據流行病學、癥狀初步診斷為仔豬黃白痢,提出了綜合性防治措施。
1.2.1加強消毒衛生工作
發病產房內徹底清掃,每天用清水沖洗1次產床及床下,每天消毒1次,特別對下痢仔豬的糞便要徹底沖洗,徹底消毒,以防繼續傳染。
1.2.2 免疫
給懷孕母豬產前20 d注射K88、K99基因工程苗。
1.2.3 抗菌素
⑴ 給哺乳母豬服用土霉素片、氟哌酸膠囊等。
⑵ 給下痢仔豬整窩灌服氟哌酸1粒,慶大霉素8萬單位,每日2次。
⑶ 同時采取所有生產仔豬一律在吃初乳前灌服一支慶大霉素。
1.2.4 初步效果
經過2~3個月的控制治療,涼州區白豬育種場仔豬黃白痢的發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經過治療發現,仔豬黃白痢的控制重在預防,要從衛生消毒工作入手,2012年涼州區白豬育種場重點進行了衛生消毒,對初生仔豬灌服慶大霉素等預防方法,對抗生素的應用,則應盡最大限度降至最少利用,以防止破壞腸道正常菌群。
2 仔豬的生理特點及黃白痢發病的規律
2.1 仔豬的生理特點
2.1.1 環境條件
仔豬出生后的生存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由母腹中的恒溫環境到外界的常溫環境,由原來的被動獲取營養和氧氣到自主吸食母乳和呼吸來維持生命等等這一系列的變化,使這一特定階段減少仔豬死亡率、增加仔豬體重成為仔豬管理的重中之中。
2.1.2 體溫調節能力
哺乳仔豬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體內能源貯備有限,在較低的環境下,不易維持正常體溫。
2.1.3 消化系統
由于仔豬階段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機能差,需要逐步誘食、開食,適當增加飼喂次數,來保證仔豬獲得足夠的營養。
2.1.4 免疫系統
仔豬缺乏先天性的免疫力,抵抗疾病的能力差,因此仔豬出生后應盡早吃足初乳,以獲得盡量多的免疫球蛋白,使一周內仔豬獲得足夠有效的免疫力。
2.1.5 營養需求
此外仔豬階段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對營養不全的反應非常敏感。
2.2 初生仔豬發生黃白痢的規律
2.2.1 仔豬黃痢階段
第一個腹瀉多發期,仔豬黃痢階段,又稱早發性大腸桿菌病,主要發生于7日齡內的仔豬,1~6日齡多發,以拉黃白色或黃色稀便為特征,且同窩仔豬發病率高達90 %以上,在寒冬和早春多發病。分析原因:初生仔豬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體內能源貯備有限;初生仔豬消化機能不健全,食物通過消化道的速度快,胃內排空時間較短;仔豬本身沒有保護免疫機能,抗病、抗微生物入侵能力弱;主要是其生理特點的原因;加之豬舍內污染嚴重,陰冷潮濕,氣候變化頻繁,吃乳不足而易致病。
2.2.2 仔豬白痢階段
仔豬白痢階段,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多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階段,以排乳白色糊狀或漿狀糞便為特征,一窩內發病率可達50 %,對仔豬的體質和生長速度影響嚴重。分析原因:仔豬的體溫調節機能不健全,加之誘食開料對消化系統的影響,其次寒冷、保溫差、濕度大和自體抵抗力低是主要誘因。
3 仔豬黃白痢的病因、癥狀及病變分析
在仔豬的不同生長期,因病源菌血清型不同,本病在仔豬的臨診表現也有不同,可分為。
3.1 黃痢型
仔豬黃痢是初生仔豬的急性、致死性傳染病。其特征是排黃色或黃白色稀糞。
3.1.1 流行病學
仔豬黃痢主要發生于7日齡以內的哺乳仔豬,尤以1~3日齡最多見,隨日齡的增長而減少。一窩仔豬中發病率可高達90 %以上。個別耐過的仔豬,經較長時間才能恢復生產。
帶菌母豬是主要傳染來源。病豬隨糞便排出病原性大腸桿菌,散布于周圍環境中,從而污染母豬乳頭和皮膚,仔豬吮乳或舔母豬皮膚時經消化道感染。仔豬發病后,又成為同窩仔豬的新的傳染來源。
病的發生和流行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主要發生于產仔季節。豬場一旦發生本病,若不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則經久不斷,造成嚴重危害。
3.1.2 病狀
潛伏期很短,有的在生后12 h內發病,但以1~3日齡發病最多。
流行初期的病仔豬突然表現軟弱,呈昏迷狀態,很快死亡。隨后則出現以腹瀉為主的病仔豬。病仔豬排黃色或黃白色稀糞,其中含有凝乳塊。糞便粘污尾、會陰和后腿等處,被毛和糞粘結在一起,形成痂塊。病仔豬精神沉郁,吃奶減少或不吃。由于脫水眼球下陷,迅速消瘦,最后呈昏迷狀態死亡。
3.1.3 病變
尸體呈嚴重脫水狀態,干而瘦,體表粘污黃色稀便。常見頸、腹部的皮下有水腫,粘膜和肌肉蒼白,腸道膨脹,有大量液狀黃色內容物和氣體。腸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癥,腸壁變薄,松弛,尤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
3.1.4 鑒別診斷
根據發病日齡,嚴重腹瀉和排黃色稀糞、急性死亡、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點,可作初步診斷。
仔豬紅痢(魏氏梭菌下痢)是以排紅色粘液性糞便為特征,剖檢腹腔積液增多,呈紅色,空腸呈紅色病變和正常腸道界限明顯。
仔豬白痢:流行時只發生于7~20日齡哺乳仔豬,拉白色或灰白色稀糞為特征。
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時可發生于各種年齡的豬只,傳播迅速,多能自愈。
3.2 白痢型
仔豬白痢是7~30日齡仔豬常發的一種腸道傳染病。特征為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稀便。本病死亡率很低,但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
3.2.1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發生于1月齡以內的仔豬,以10~20日齡發病最多。各窩仔豬發病的多少、先后及嚴重程度不盡相同,有的僅個別發病,有的多達80 %;有的此愈彼發,拖延十余天才終熄,有的經過數天后全窩康復。有的病情嚴重,有的輕微。
仔豬生后,由母豬初乳獲得的抗體,隨日齡增長其含量逐漸減少,到10日齡以后,抗病力大大降低,又因仔豬喜舔啃飼料及異物,從而給感染發病造成有利機會。
本病的病因,除特異性的病原性大腸桿菌外,氣候突變,陰雨潮顯,圈舍污穢,母豬飼料質量不良,配合不當或飼料突變,母豬乳汁中含脂率過高或泌乳量降低等都是促使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
3.2.2 癥狀
病仔豬一般體溫正常,精神、食欲無明顯變化。但隨著病程發展排出乳白、灰白、淡黃或黃綠色,內含粘液的稀便,隨后腹瀉的次數增多,排泄物腥臭而稀薄,有時有氣泡。仔豬逐漸消瘦,被毛粗亂無光,尾和后肢被糞便污染。
3.2.3 病理變化
病程短促的病豬,胃內有凝乳塊,腸內有氣體和稀薄的食糜,部分粘膜充血,其余大部分粘膜蒼白,腸系膜淋巴結水腫。病程長的胃腸空虛,病仔脫水、消瘦,腸壁薄而透明,腸系膜淋巴結水腫。
3.2.4 診斷
本病根據流行病學和癥狀即可診斷。主要與仔豬紅痢、仔豬黃痢、仔豬副傷寒、豬傳染性胃腸炎鑒別診斷。
4 預防措施
4.1 加強消毒工作
在一批豬全部出欄后,必須對豬舍、產床進行嚴格消毒,空置5 d~7 d后再轉入新的豬群。母豬在轉入分娩舍前必須對豬身進行徹底擦洗消毒。
4.2 提供適宜的環境
初生仔豬體溫調節能力差,為母豬、仔豬提供一個干燥、溫暖、無賊風的環境,能有效預防本病發生。實踐證明,溫度高低對仔豬黃白痢的發病影響較大(表1),仔豬出生后采取保溫措施,使用紅外線燈泡、電熱板、暖氣等方法給仔豬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溫度。
4.3 免疫接種
建立科學的免疫程序,在產前3周給母豬注射大腸肝菌K88、K99雙價基因工程苗。第一胎母豬以及常發病的豬場,建議在預產前1周再免疫注射一次,同時在產前3 d、產后3 d各注射一次長效土霉素10 mL/頭,有很好的免疫效果。
4.4 藥物預防
預防仔豬黃白痢要從妊娠母豬抓起,妊娠母豬食欲旺盛,日糧要保持衛生,定量限喂。產前半月,用0.1 %亞硒酸鈉、維生素E粉10 mg~15 mg,均勻地混拌在飼料中喂給,每隔4 d/次,連喂3~4次。母豬料中可加入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如土霉素、磺胺咪等,對預防該病有良好的效果。仔豬出生后1 d~3 d內肌注1 mL鐵劑,7 d~10 d再補注1 mL,預防仔豬因缺鐵性貧血造成混合感染。
4.5 減少應激
母豬產前產后飼料營養要合理,采食量增加要循序漸進,勿使饑餓或過飽,更換飼料要逐漸過度,不能突然改變。仔豬出生后要加強護理,生活環境保持常態,避免應激反應。
4.6 做好分娩工作
母豬進產房前對豬舍、床欄、豬體徹底消毒、滅菌、清潔、產房內提前預熱。分娩前接產時每個乳頭要擠去少許初乳并用0.1 %高錳酸鉀對母豬乳頭進行清洗和消毒,仔豬出生后立即擦試清理口腔及皮膚粘液,并盡快讓仔豬吃到初乳,使仔豬獲得母源抗體,以增強仔豬的非特異性抵抗力。對于有發病史的豬場,仔豬出生后在吃初乳前,灌服慶大霉素對預防此病有良好效果。
4.7 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
從青年母豬抓起,要提高青年母豬的免疫力,注意飼料的營養平衡,保證母豬的健康和適度體況,從而保證仔豬從初乳中獲得某種特定的抗體,實際生產中也可將老母豬與青年母豬混養。
母豬無乳可導致仔豬饑餓性腹瀉,發現母豬泌乳不足時,要及時進行治療。乳水不足,可使用代乳奶飼喂仔豬,效果較好。母豬便秘是引起無乳的重要原因,可在哺乳母豬日糧中添加0.5 %氯化鉀或1.0 %的硫酸鎂,也可用中藥車前子煮水讓母豬飲用,也可適當飼喂青綠多汁飼料。
4.8 及時補鐵
鐵是形成血紅素和肌紅蛋白所必須的微量元素,初生仔豬體內的儲存量少,母乳中的含量不能滿足仔豬生長的需要。缺鐵仔豬生長發育慢,抗病力弱易造成仔豬下痢,因此應及時給仔豬補鐵,一般仔豬出生后1 d~3 d內肌注1 mL鐵劑,7 d~10 d再補注1 mL,預防仔豬因缺鐵性貧血造成混合感染。
4.9 強化補飼
初生仔豬消化機能不健全,仔豬從7日齡開始補飼,不僅可彌補母乳不足,又可促進胃腸發育,增強消化功能,提高仔豬抗病能力。
5 治療措施
5.1 治療原則
由于仔豬黃白痢病情很短,傳染迅速,發病后常來不及控制。因此,仔豬發病時應采取“一頭發病、整窩用藥”的原則治療,除立即對發病仔豬進行治療外,應同時對全窩仔豬進行預防性藥物治療。此外,大腸桿菌較易產生耐藥性,當使用一種藥物效果不明顯時,應采取換用其他藥物或聯合用藥的辦法。
5.2 治療方法
對于腸道疾病而言,通常抗生素藥物口服效果優于注射。飲水中添加抗生素是一種有效的防治方法。
⑴方法1:發病豬群用補液鹽(氯化鈉3.5 g,氯化鉀1.5 g,碳酸氫鈉2.5 g,葡萄糖20 g,水1 L)和抗菌素(慶大霉素、諾氟沙星、新霉素、丁胺卡那霉素、三九克痢注射液),并配合水溶性多維素治療。
⑵方法2:使用活菌制劑,如促菌生、調痢生等治療。
5.3 控制傳染源
將已發病豬只進行隔離,加強管護,藥物治療。對周圍環境、用具、設施進行徹底消毒,大腸桿菌對消毒藥物抵抗力不強,強力消毒靈、過氧乙酸、燒堿等消毒劑均能迅速殺滅病源。病死仔豬處理要有專門場所,進行焚燒或深埋處理。
6 小結
對于仔豬黃白痢,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搞好飼養管理、防疫衛生、預防接種、隔離、消毒等綜合性防疫措施,以提高豬群的健康水平和抗病能力。
參考文獻:(6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