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臨床癥狀和病理學特征仍然是懷疑和診斷PCV2感染相關疾病的基石。隨著時間推移,對該病毒感染的臨床病理認識不斷增加。從最初報道的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到一些腸道、呼吸道和繁殖紊亂都與PCV2有關。一種免疫復合性疾病,豬皮炎與腎病綜合征也與這種病毒感染有關。這些疾病一起被歸入豬圓環病毒病(PCVD)或豬圓環病毒相關疾病(PCVAD)。感染PCV2的豬發展成為PCV2亞臨床感染或臨床PCVD/PCVAD的具體機制還有待闡明,但是對田間基本樣本的基于臨床、解剖和組織病變的觀察有助于揭示該病毒感染的致病機理。本綜述目的是更新現有對于PCV2感染的臨床、病理以及它們的診斷方法的認識。此外還提出了統一的PCVD/PCVAD命名方法的提議,并給出了確切的診斷標準。
關鍵詞:豬圓環病毒2型(PCV2);臨床征象;病理學;診斷分析
中圖分類號:S85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11-0078-03
1 引言
最早在1991年,Saskatchewan(加拿大)報道了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征(PMWS)。該病是一種散發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衰竭和黃疸(Clark, 1996; Harding, 1996)。該病的發現者(John Harding是一名臨床醫生,Edward G. Clark是一名病理學家)在1994年后再次觀察到該病毒,并且很快在包括大洋洲的所有大陸都有報道(Grau-Roma等, 2011)。這種新型疾病臨床現象表現為衰竭,皮膚蒼白,呼吸困難,晚期保育豬和育肥豬偶爾表現腹瀉或黃疸(Segalés等, 2005a)。受疾病侵襲的動物表現多組織(多系統)特征性病變,主要病變在淋巴結(Clark, 1997; Rosell 等, 1999)。
PMWS最初報道后不久,在受疾病侵襲動物的組織中發現大量豬圓環病毒(PCV2)抗原(Clark, 1997; Segalés等, 1997)。因為PCV被認為對豬沒有致病性(Allan等, 1995; Tischer 等, 1986),所以全球的豬病專家和獸醫迅速研究PCV引起PMWS的原因。次年,人們將引起PMWS的PCV與已知來自PK-15細胞(ATCC CCL-33)的PCV進行序列比對后發現了重要的差別(Hamel 等, 1998; Meehan等, 1998)。因此將細胞培養來源的病毒稱為PCV1型,疾病相關的病毒稱為PCV2型(Allan 等, 1999b)。
1998年后PCV2的實驗研究集中在PMWS的復制(Allan 等, 2004)。很快發現憑借PCV2單獨接種很難復制出該病(Bolin 等, 2001; Harms等, 2001; Okuda等, 2003)。很多情況下當PCV2與其它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病原同時接種可以復制出臨床疾病(Allan 等, 1999a; Krakowka等, 2000, 2001; Opriessnig 等, 2004; Rovira 等, 2002)。因此PCV2是引起臨床疾病的充分非必要因素(Ellis, 2003; Tomas等, 2008)。
對PCV2感染的臨床和病理學認識在1991年后加深。除了PMWS,PCV2還牽涉到其它因素。PCV2在繁殖障礙,豬呼吸道復合疾病(PRDC),腸炎,皮炎與腎病綜合征(PDNS)和增殖及壞死性肺炎(PNP)發揮作用(Opriessnig等, 2007; Segalés 等, 2005a)。此外先天性顫栗A2型最初被認為也與PCV2感染有關(Stevenson等, 2001),但是隨后的研究證實病毒與這種情況無關(Ha等, 2005; Kennedy等, 2003)。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情況中PCV2的作用,在病變中發現該病毒的明確解釋,多年來是一個充滿爭議的事件。這些復雜的情況造成了PCV2相關疾病有很多命名,一些情況下確實充滿混淆。PCV2相關疾病的明確診斷標準的建立也充滿混淆。
本綜述的目的是更新現有對PCV2感染的臨床,病理及它們的診斷方法的認識。此外還給出了命名的建議和明確定義的診斷標準。
2 PCV2感染相關的臨床特征
2.1 PCV2亞臨床感染
基于PCV2的血清學研究表明,PCV2感染在全世界普遍存在(Segalés等, 2005a),而臨床疾病很少流行。另一方面,PCV2感染的證據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德國(Jacobsen等, 2009),第一例PMWS的回顧性診斷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Jacobsen等, 2009; Rodriguez-Arrioja等, 2003)。因此,PCV2最常見的形式為亞臨床感染。雖然沒有明顯的癥狀,不同的田間證據表明PCV2疫苗可以在PCV2亞臨床感染條件下改善繁殖參數(平均日增重,產仔率,身體狀況和胴體重)(Young 等, 2011)。然而,必須強調的是PCV2疫苗在亞臨床感染情況的作用還有待深入研究。
此外有實驗證實PCV2亞臨床感染與疫苗有效性減弱有關(Opriessnig等, 2006c)。相比之下,其它實驗性的PCV2亞臨床感染不能對偽狂犬病毒疫苗產生的免疫反應造成有害的影響。
2.2 PCV2臨床感染
許多臨床綜合征與PCV2感染有關。描述最多的是PMWS,它在不同的文獻中有不同的名字,如:環狀病毒病(Rosell等, 2000b),PCV2相關系統感染(Opriessnig等, 2007)和豬圓環病毒相關疾病(PCVAD,Carman等, 2008)。其他與PCV2相關的病理變化有豬皮炎及腎病綜合征(PDNS)(Allan等, 2000; Rosell等, 2000a; Wellenberg等, 2004),流產(Madson 等, 2009a; Mateusen等, 2007; O’Connor等 2001; West等, 1999),增殖和壞死性肺炎(Grau-Roma和Segalés, 2007; Szeredi和Szentirmai, 2008),呼吸道疾病(Cheng等,2011; Kim等, 2003; Wellenberg等, 2010)和腸炎(Kim等, 2004; Opressnig等, 2007)。
這些臨床疾病最初都稱為豬圓環病毒疾病(PCVD,Allan等, 2002)。該名字在歐洲廣泛使用,但是在2006年,北美認為與PCV2有關的新術語應該使用“相關”,從而創造并引入術語(PCVAD,http://www.aasv.org/)。在結尾,John Harding博士(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學、來自北美PCV研究首席專家)解釋:“使用PCVAD比PCVD更能區分歐洲型。因為我們用同一種病因學,發病機制和病理學來處理一種全世界的疾病,因此必須對這些綜合征有統一的命名。”(Harding, 2007)。為了保持一致性,此次修改的作者提出使用提議的命名法,豬圓環病毒病——PCVD,以此命名所有提到的情況,包括PCV2亞臨床感染。
此外,基于許多出版物,表1提出了目前對不同PCVD的命名方法,特別強調了Opriessnig等(2007)貢獻。這些作者提供了許多特定PCVD的命名,這些在現在文獻中是不合規矩的(表1)。本綜述將會使用提議的命名方法。
從臨床視角來看,表現明顯癥狀的PCVD在廣義上可能包含以下征兆。
PCV2系統性疾病(PCV2-SD):受疾病侵襲的農場動物發病率通常在在4 %~30 %(偶爾50 %~60 %),死亡率為4 %~20 %不等(Segalés和Domingo, 2002)。PCV2-SD臨床癥狀有衰竭和體重減輕,皮膚蒼白,呼吸困難,腹瀉,偶有黃疸(Harding和Clark, 1997; Krakowka等, 2004; Rosell等, 1999)。皮下淋巴結腫大是系統性疾病臨床早期階段的常見癥狀(Clark, 1997; Rosell等, 1999)。更多PCV2-SD臨床癥狀的描述參見別處(Chae, 2005; Harding, 2004; Harding和Clark, 1997; Madec等, 2000; Segalés和Domingo, 2002)。
PCV2肺部疾病(PCV-LD)和PCV2腸道疾病(PCV-ED):主要的臨床癥狀分別是呼吸困難(Harms等, 2002; Kim等, 2003)和腹瀉(Kim等, 2004; Opriessnig等, 2007)。PCV2-SD的診斷與以上兩種情況有重疊(Opriessnig等,2007),因為這些臨床癥狀很容易出現在系統疾病中。它們的區分方法,即使臨床獸醫并不感興趣,也必須依賴組織病理學和檢查肺、胃和淋巴組織(必須不表現PCV2-SD的微觀病變)。重要的是,PCV2被認為是引起PRDC的額外病原(Hansen等, 2010b; Kim等, 2003)。因為PRDC的診斷基于臨床癥狀(Dee, 1996),PCV的參與可能導致診斷情況變得復雜,包括PRDC的臨床評估和實驗室確認PCV2-LD和PCV2-SD(加上其它呼吸道/系統性病原)。
PCV2繁殖性疾病(PCV2-RD):PCV2與晚期流產,死胎和木乃伊胎有關(Brunborg等, 2007; West等, 1999; Madson 等, 2009a),與細小病毒發病相似(Mengeling, 2006)。然而,田間情況下PCV2相關繁殖疾病非常少見(Pensaert等, 2004)。這可能由于PCV2血清陽性率在成年豬群很高,因此很多養殖場沒有發生臨床疾病。受影響的豬群都在剛啟用的豬場,小母豬的數量很高或PCV2陰性豬群(Opriessnig等, 2007; West 等, 1999; Togashi等, 2011)。雖然母豬(Calsamiglia等, 2007; Rodrigue-Arrioja等, 2002; Shen等, 2010)和公豬(Larochelle 等, 2000; Madson等, 2008; McIntosh等, 2006)可能亞臨床感染PCV2,這對它們后代的影響還不知道。事實上,實驗性感染PCV2的公豬精液中PCV2 DNA的含量為105.6~105.8 病毒基因組拷貝/mL不等(Madson等, 2009b),這可能不足以引起繁殖障礙,母豬血清轉陽或仔豬感染。隔離器污染PCV2與后代分娩過程的相關性有待深入研究。此外實驗數據顯示PCV2感染可能與轉換為發情期有關,因為PCV2可以在胚胎中復制,可能導致胚胎死亡(Mateusen等, 2007)。重要的是懷孕21 d以前,少數胚胎暴露于PCV2后不會對胚胎發育造成有害的影響(Mateusen等, 2007)。
豬皮炎與腎病綜合征(PDNS):受PDNS影響的豬臨床上表現厭食和沮喪,有一點或沒有發熱(Drolet等, 1999)。它們可能表現為虛脫,不愿走動,和/或步態呆板。最明顯的癥狀是皮膚出現不規則、紅紫色斑點和丘疹,主要發生在后肢和腹股溝處,有時呈廣泛分布。隨著時間推移,病變被黑色結痂覆蓋。皮膚病變逐漸消失,有時留下疤痕(Drolet等, 1999; Segalés等, 1998)。PDNS影響保育豬、生長豬和成年豬(Drolet等, 1999)。綜合征的流行率通常低于1 %(Segalés等, 1998),雖然有時報道了有更高的發生頻率(Gresham等, 2000)。3月齡以上豬的死亡率達到100 %,年輕豬則為50 %。臨床癥狀出現的數天內,感染豬急性死亡。存活豬在癥狀開始后7 d~10 d康復并增重(Segalés 等, 1998)。
2009年,美國PCV2免疫豬群經歷了稱為急性肺水腫(APE)的特急型綜合征,該病主要影響保育豬和年輕的育肥豬(Cino-Ozuna等, 2011)。一些感染群體死亡率達到20 %,臨床癥狀為出現急性呼吸困難,然后迅速死亡;事實上經常發現一些豬死亡但沒有明顯的疾病癥狀,在許多檢查組織中發現的一致病原只有PCV2(Cino-Ozuna等, 2011)。有人推測這種情況下可能的發病機理。大量的病毒可能在年輕豬肺部血管中的單核細胞和內皮細胞內復制,這樣可能更易感染PCV2并支持它們高水平的復制。年輕豬可能在免疫之前和缺少保護性的母源抗體被感染病毒。血管內皮細胞損傷伴隨著單核細胞中細胞因子釋放,導致血管壁完整性破環和血管內容物外流至間隙。APE易感豬缺乏足夠水平的抗體,可能在免疫前被感染(Cino-Ozuna等, 2011)。因此,這些作者懷疑這些動物實施免疫時間過晚,更早的投放疫苗可能預防這一情況(Cino-Ozuna等, 2011)。然而,PCV2與這種新情況的聯系僅僅報道了一次,建立可能的致病機理還為時尚早,不能得出其與PCV2的因果關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