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10-0026-03
植物蛋白型日糧比動物蛋白型日糧更便宜且更安全,但肉雞是否同樣喜歡這兩種蛋白型日糧?采食植物蛋白型日糧的肉雞,與采食動物蛋白型日糧的肉雞相比,其生產(chǎn)性能是否一樣抑或還是更好?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巴西舉行的世界家禽大會上給出了答案。其結論是,他們這樣說是養(yǎng)雞業(yè)的一種退步。
谷物,如小麥、大麥、高粱和玉米是澳大利亞家禽業(yè)的主要能量來源。蛋白質及其組分氨基酸主要由植物源性(如大豆、油菜、豌豆和向日葵)和動物副產(chǎn)品(特別是肉粉)提供。植物源性蛋白通常氨基酸不平衡,而且這些來源在質量上存在顯著差異。大豆通常被認為是眾多植物蛋白來源中最好的一種。
日糧中植物蛋白的添加量也可能受限于其所含的抗營養(yǎng)因子,如植酸、酶抑制劑和其他化合物,它們會直接影響消化和營養(yǎng)代謝。動物副產(chǎn)品,如肉粉、肉骨粉、血粉、魚粉和羽毛粉,含有很高水平的蛋白質,且氨基酸組成比植物源性蛋白質更平衡。因此,這些副產(chǎn)品在傳統(tǒng)家禽日糧中的添加水平可高達10 %。
最近幾年,動物副產(chǎn)品的使用開始受到審查,歐盟已禁用這些動物副產(chǎn)品。不像牛和其他反芻動物,家禽往往能從日糧中使用的動物副產(chǎn)品上獲益最大,直接遭受更少的動物疾病,除非動物副產(chǎn)品加工不良。比較植物蛋白型日糧與傳統(tǒng)日糧的研究很少,并且這些結果也不一致。而關于使用油菜、花生、向日葵和羽扇豆等原料來替代較昂貴的植物來源(如大豆)的可行性研究已有很多。
1 飼喂不同來源蛋白的日糧
試驗采用2×2×2因子設計,利用添加或不添加微生物酶、以植物蛋白或動物蛋白為基礎的日糧,飼喂公雞(初始體重44.9 g ±0.9 g)或母雞(初始體重45 g±0.9 g)。將720羽1日齡羅斯308肉雞隨機分為8個處理組,每組6個重復,每個重復15羽肉雞,地面放養(yǎng)。另外60羽雞(混合性別)飼養(yǎng)到14 d,隨機分配入均添加微生物酶的植物蛋白型日糧組和動物蛋白型日糧組,每組6個重復。這一試驗旨在評價肉雞對飼料的選擇性。在隨后的試驗中,14~21日齡和21~28日齡分別飼喂生長期日糧和育肥期日糧。動物蛋白基礎日糧主要包括小麥(≤36.0 %)、高粱(≤36.5 %)、加工廠下腳料(5.0 %)、肉粉(≤10 %)、豆粕(≤27 %)、菜籽粕(4.0 %)和棉籽粕(4.0 %),添加固定的微量成分。植物蛋白型日糧不含加工廠下腳料和肉粉,動物蛋白型日糧不含磷酸一二鈣。兩種日糧設計為等能(育雛期、生長期、育肥期和停藥期的能量分別為12.45 MJ/kg、 12.55 MJ/kg、12.70 MJ/kg和12.70 MJ/kg)。在同一階段,每千克日糧的蛋白含量分別為229.0 g、210.0 g、194.0 g和181.0 g。以采食量、活重和飼料轉化率為指標,每7天評估雞群的整體反應。
2 明顯的偏好
至21 d,植物蛋白型日糧組的采食量減少了6 %。添加酶的植物蛋白型日糧組采食量增加了 1 %~3 %,而動物蛋白型日糧組則降低。在21 d,植物蛋白型日糧組的活重降低了3 %~4 %,而添加酶的活重增加了4 %。植物蛋白型日糧組的飼料轉化率提高了1 %,添加酶組有進一步的提高(4 %)。在14 d,動物蛋白型日糧組雞群的均勻度較好(約2 %),植物蛋白型日糧組添加酶后雞群的均勻度增加了3 %。
在整個飼喂期間(42 d),植物蛋白型日糧組的采食量比動物蛋白型日糧組大約低10 %,但添加酶后提高了5 %~6 %(表2)。植物蛋白型日糧組的活重減少達6 %,而添加酶后活重增加了5 %。植物蛋白型日糧組的飼料轉化率較好(1 %),添加酶后進一步提高了2.5 %。在28 d,植物蛋白型日糧組的雞群均勻度較好(1 %),添加酶后又增加了1 %。
當可供選擇時,雞群通常更喜歡動物蛋白型日糧。在生長期,雞群采食了62 %的動物蛋白型日糧和38 %的植物蛋白型日糧;而在育肥期,則分別為82 %和18 %。雞的采食偏好在生長期(P<0.01)和肥育期(P<0.001)存在顯著差異。
3 沒有最后的結論
以植物蛋白為基礎的日糧組,雞的采食量和增重低于以動物蛋白型日糧組的雞。然而,不同的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飼料配方得出的結果并不一致,這對于養(yǎng)雞業(yè)是一個不利消息,因為對植物蛋白型日糧的營養(yǎng)價值很難做出最后的結論。這些日糧的質量取決于配方中使用的基礎成分,以及日糧中的營養(yǎng)組成與其他日糧的相似度。由于植物蛋白來源的營養(yǎng)濃度與動物蛋白來源不同,通常很難在組成上有這種相似性。眾所周知,植物源性蛋白營養(yǎng)不平衡,特別是氨基酸組成上的不平衡。在目前的研究中,所用日糧的能量、蛋白質、礦物質和主要氨基酸非常相似。這就能解釋兩個日糧組的雞群具有相似的反應。
當可供選擇時,雞群更喜歡動物蛋白型日糧,而不是植物蛋白型日糧,且沒有明確的原因可解釋這種喜好。影響采食量的主要礦物質為Na、Cl和Zn。在目前的研究中,Na和Cl的濃度沒有明顯差異,但Zn的含量有微小差異。目前尚不能確定,Zn的這種差異是否足以引起報道中說的對植物蛋白型日糧的厭惡。根據(jù)觀察植物蛋白型日糧組雞群的生產(chǎn)性能水平,這種生產(chǎn)性能很可能會進一步提高,完全彌補動物蛋白型日糧組與植物蛋白型日糧組之間的差距。這種方案有賴于生物技術的使用,包括植物蛋白來源的一些深加工、在日糧中事先加入或使用合適的營養(yǎng)添加劑。
本研究測試的微生物酶略微提高了雞的生產(chǎn)性能,尤其是植物蛋白型日糧組,但效果不明顯,不能完全彌補植物蛋白型日糧和動物蛋白型日糧間在促進雞生產(chǎn)性能上的差距。例如,如果養(yǎng)分消化率的模式可以確定,選擇一種更合適的微生物酶也許是可能的。兩個日糧組的墊料質量之間沒有差異。
本試驗的研究結果,對日糧完全采用植物成分的澳大利亞肉雞行業(yè)具有重要意義。養(yǎng)雞業(yè)使用該日糧的主要障礙是飼料成本。然而,這為研發(fā)植物蛋白型日糧配方提供了機會,并為標記完全飼喂植物日糧的肉雞產(chǎn)品提供了一個利基市場。該產(chǎn)品與自由放養(yǎng)或有機養(yǎng)殖幾乎在同一水平。這可能是發(fā)展養(yǎng)雞產(chǎn)業(yè)的一個新方向。□□
原題名:Chickens prefer animal protein diets(英文)
原作者:M. M. Bhuiyan和P. A. Iji(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環(huán)境和農村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