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縣規模養豬場戶經常發生豬繁殖障礙類疫病,嚴重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新生仔豬感染發病,發病率高達90 %,死亡率達50 %~80 %。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武山縣畜牧獸醫局實施了《豬繁殖障礙性疫病防治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項目,開展病原檢測、抗體監測、疫苗免疫效果試驗、程序化防治技術試驗,2011~2013年在全縣45個規模養豬場推廣示范,仔豬的發病率由33.2 %下降到3.11 %,致死率由34.22 %下降到5.61 %;母豬流產率由18.2 %下降到5.5 %;母豬產死胎率由22.3 %下降到4.34 %;生產母豬淘汰率由14.25 %下降到5.15 %。三年增收利潤 1 494萬元,投資效益比1︰6.3,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關鍵詞:豬疫病;防治技術;示范
中圖分類號:S8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4)10-0059-02
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是以種公豬種用性能下降,母豬返情,久配不孕,妊娠母豬流產,產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豬死亡、弱仔、畸形、少仔和公母豬不育癥為其主要特征表現的一類疫病的總稱。近年來,我縣生豬發展勢頭強勁,規模養豬場迅猛發展,種豬大量調入,生豬流通頻繁,引起豬繁殖障礙性疫病呈常發態勢,嚴重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經調查武山縣豬繁殖障礙性疫病主要有豬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瘟等6種疫病。為有效預防和控制豬繁殖障礙性疫病,縣動物疫病防控部門開展了《豬繁殖障礙性疫病防治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其目的是通過病因調查、血清學檢測和綜合防治技術集成示范,制定科學有效的防治辦法,并在全縣推廣應用,預防和控制豬繁殖障礙性疫病,保障養豬業健康發展。
1 材料和方法
① 向45個規模養豬場發放調查表,根據日常監測和掌握的情況,調查2008~2010年項目實施前和2011~2013年項目實施期間豬繁殖障礙性疫病發病、死亡情況,發病的種類、發生次數等。
② 在45個規模養豬場隨機采集540份監測樣品,監測豬繁殖障礙性6種疫病感染情況。RT-NPCR、RT-PCR、PCR、血凝抑制試驗監測豬瘟、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和豬流行性乙型腦炎。
③ 在45個規模養豬場開展豬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豬瘟等疫病免疫。
④ 在45個規模養豬場定期開展免疫抗體監測。豬瘟采用抗體正向間接血凝試驗,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病采用ELISA監測抗體。
⑤ 在45個規模養豬場開展藥物敏感性防治技術試驗。
2 結果
2.1 發病情況調查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檢查相結合的辦法,通過調查分析,在豬繁殖障礙性疫病中,豬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圓環病毒病、豬流行性乙型腦炎、豬瘟為引起我縣豬繁殖障礙疫病的主要病種。在全縣45個規模養豬場戶開展了疫原調查分析,共檢查生豬1.12萬頭。項目實施前后仔豬的發病率由33.2 %下降到3.11 %,致死率由34.22 %下降到5.61 %;母豬流產率由18.2 %下降到5.5 %;母豬產死胎率由22.3 %下降到4.34 %;生產母豬淘汰率由14.25 %下降到5.15 %,防治示范效果顯著。
2.2 病原監測
2011~2013在10個規模豬場定期開展病原學檢測,檢測豬樣品540份,檢出陽性34份,陽性率5.15 %。項目實施前后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由10.83 %下降到5.45 %(6/110),偽狂犬病由11.67 %下降到6.25 %(5/80);豬細小病毒病由18.33 %下降到7.5 %(6/80),圓環病毒感染由10.83 %下降到4.44 %(4/90),豬流行性乙型腦炎陽性率 5 %(4/80),豬瘟陽性率3 %(3/100)。
2.3 程序化免疫
根據豬繁殖障礙性疫病流行特點,結合每個豬場的發病情況,制定了豬瘟、豬細小病毒病、豬圓環病毒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偽狂犬病等疫病的免疫程序。2011~2013年疫苗免疫生豬36.1萬頭(次),免疫密度達92.83 %,其中,豬瘟免疫11.8萬頭、免疫率96.83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免疫12.34萬頭、免疫率99.6 %,偽狂犬病疫苗免疫9.62萬頭,免疫率83 %,豬細小病毒病疫苗免疫1.12萬頭、免疫率85.6 %,豬圓環病毒病免疫1.22萬頭、免疫率86.22 %。
2.4 免疫抗體監測
觀察3個月內的免疫效果,分別于免疫后21 d和3個月進行2次免疫抗體水平監測,監測血清1280頭份,免疫抗體平均合格率達到75 %以上,免疫效果顯著。其中,豬瘟415份、抗體合格率85.78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430份、抗體合格率84.88 %,偽狂犬病345份、抗體合格率86.38 %,豬細小病毒病43份、抗體合格率79.07 %,豬圓環病毒病47份,抗體合格率76.6 %。
2.5 藥物敏感性試驗
為防止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和豬圓環病毒病的混合和繼發感染細菌病,導致發病死亡增加,選用青霉素、鏈霉素、諾氟沙星、磺胺嘧啶鈉等4種抗菌藥物進行防治試驗,根據存活率和實驗室檢測綜合評定,它們的療效依次為諾氟沙星、青霉素、磺胺嘧啶鈉和鏈霉素。預防和治療生豬0.82萬頭,治愈率81.5 %以上。
3 討論
3.1 原因及對策
近年來武山縣生豬養殖迅猛發展,特別是規模養殖戶發展勢頭強勁,種豬大量引進,生豬外銷加大,市場流動頻繁是發生豬繁殖障礙性疫病的主要原因。在發展生豬養殖業時,盡量不要從外地引進,應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如果必須引進種豬時,應在引進后隔離飼養至少45 d經檢疫合格后再混群飼養,最大程度地避免外來病原的引入對已有豬群的侵害。同時,應對加強生豬檢疫工作,及時處理染疫生豬,凈化豬群。
3.2 分析
豬偽狂犬病、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細小病毒病和豬圓環病毒病的混合和繼發感染細菌病,是導致發病死亡增加的重要因素,這些病菌多是繼發感染形成的。據調查,飼養管理條件好的豬場發病少,多發于管理粗放、圈舍條件差的豬場,主要有初乳飼喂過晚或不足、妊娠母豬營養不良、飼養管理不善、圈舍陰冷潮濕等,各種不良的環境條件一方面能降低生豬的體質和抗病力,另一方面能促使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和毒力增強,從而導致生豬發病死亡。因此,要通過加強飼養管理,改善豬舍環境,加強消毒滅源控制該類病的發生。
3.3 調查和監測表明
豬繁殖障礙性疫病在我縣呈散發流行態勢。本病病原較多,常存在于健康生豬體內、與宿主呈共棲狀態。當飼養管理不良時,如寒冷、悶熱、潮濕、擁擠、通風不良、疲勞運輸、飼料突變、營養缺乏、饑餓等因素使機體抵抗力降低,發生內源性傳染。病畜由其排泄物、分泌物不斷排出有毒力的病菌,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和外界環境,從而感染健康生豬。該病常年可發生,在氣溫變化大、陰濕寒冷時更易發病;常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性發生。預防豬繁殖障礙性疫病主要是加強飼養管理,避免各種應激,增強抵抗力,定期接種疫苗,定期監測免疫抗體,抗體水平常年控制在70以上。
3.4 檢測結果
發現個別豬監測呈現陽性情況,但被監測豬臨床表現正常,說明有隱性感染情況。處于隱性感染的動物,雖然不表現臨床癥狀,但會持續帶毒,當動物機體免疫抗體下降、營養不良、其它應激因素影響時可能會發生疫病。因此今后要進一步加強監測,嚴格落實各項防疫措施,確保不發生疫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