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察冀邊區銀行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建立最早的一家銀行,也是敵后19個抗日根據地中唯一一家經當時國民政府批準成立的銀行,而它所發行的紙幣更是敵后各抗日根據地發行最早的貨幣。1938年2月18日,晉察冀邊區銀行正式成立,歷經10年5個月又4天后,于1948年7月22日與冀南銀行合并組成華北銀行。其間晉察冀邊區銀行先后印制發行了58種不同版式、版別、面值的邊鈔。這些深受抗日根據地軍民歡迎的“抗日票”、“紅票子”在晉察冀邊區3000多萬人口中廣泛流通,勝利完成“籌集軍費、打擊雜鈔、保護經濟”的特殊使命,為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重要貢獻。我們從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收藏的品種繁多的晉察冀邊區銀行紙幣中,擇其精品進行介紹。
1939年貳拾枚券(圖1),豎式,票幅93×53毫米。正面呈綠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銅牛圖景和“貳拾枚”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廿八年印”年份。背面呈棕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是“關學文”、“胡作賓”兩人名簽字,下端有“1939”年份。
1938年壹角券(圖2),豎式,票幅100×60毫米。正面呈棕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亭橋圖和“壹角”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廿七年印”年份。背面呈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是“關學文”、“胡作賓”兩人名簽字和“10”數值,下端有“1938”年份。
1940年貳角券(圖3),豎式,票幅105×60毫米。正面呈紫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農村圖和“貳角”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廿九年印”年份。背面呈橙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是“20”數值和“關學文”、“胡作賓”兩人名簽字,下端有“1940”年份。
1938年伍角券(圖4),豎式,票幅120×65毫米。正面呈棕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高塔圖和“伍角”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廿七年印”年份。背面呈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有“50”數值和“關學文”、“胡作賓”兩人名簽字,下端有“1938”年份。
1939年壹圓券(圖5),橫式,票幅164×78毫米。正面呈綠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左側有“壹圓”面值,右側有牌樓圖景,下端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印” 年份。背面呈紫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有銅牛圖景,兩側有“1”數值,下端有“1939”年份。
1939年貳圓券(圖6),橫式,票幅135×75毫米。正面呈紫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貳圓”面值,兩側有耕作圖景,下端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印” 年份。背面呈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有亭橋圖景,兩側有“2”數值,下端有“1939”年份。
1939年伍圓券(圖7),橫式,票幅155×80毫米。正面呈紅綠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伍圓”面值,兩側有長城圖景,下端有“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印”年份。背面呈棕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有園林圖景,兩側有“5”數值,下端有“1939”年份。
1945年伍圓券(圖8),橫式,票幅120×60毫米。正面呈綠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高塔圖景,兩側有“伍圓”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年份。背面呈棕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及兩側有“5”數值,下端有“1945”年份。
1943年拾圓券(圖9),橫式,票幅127×68毫米。正面呈紅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牧羊圖景和“拾圓”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印”年份。背面呈棕紅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及四角有“10”數值,下端有“1943”年份。
1941年伍拾圓券(圖10),橫式,票幅165×80毫米。正面呈紫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伍拾圓”面值,兩側分別有打水和橋圖,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年印”年份。背面呈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有長城圖,兩側有“50”數值,下端有“1941”年份。
1943年伍拾圓券(圖11),橫式,票幅150×78毫米。正面呈棕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伍拾圓”面值,兩側分別有過河和春耕圖,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二年印”年份。背面呈黃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及四角有“50”數值,下端有“1943”年份。
1944年壹百圓券(圖12),橫式,票幅130×67毫米。正面呈綠棕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左側有“壹百圓”面值,右側有插秧圖景,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三年”年份。背面呈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及四角有“100”數值,下端有“1944”年份。
1946年伍百圓券(圖13),橫式,票幅127×68毫米。正面呈黃赭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牧牛圖景和“伍百圓”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年份。背面呈赭黑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及兩側有“500”數值,下端有“1946”年份。
1946年伍佰圓券(圖14),橫式,票幅125×65毫米。正面呈淺棕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伍佰圓”面值,兩側有趕驢和馬耕圖,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年份。背面呈藍灰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兩側及四角有“500”數值,下端有“1946”年份。
1946年伍佰圓券(圖15),橫式,票幅131×68毫米。正面呈赭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左側有“伍佰圓”面值,右側有農夫收麥圖景,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年份。背面呈紫灰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兩側及四角有“500”數值,下端有“1946”年份。
1946年壹仟圓券(圖16),橫式,票幅130×68毫米。正面呈黃棕色,上端有“晉察冀邊區銀行”行名,中間有清河橋圖景,兩側有“壹仟圓”面值,下端有“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年份。背面呈灰綠色,上端是英文行名,中間、兩側及四角有“1000”數值,下端有“1946”年份。
這些紙幣的構圖富有鮮明的政治色彩。紙幣立足于服務邊區人民抗戰和生產生活,票面以晉察冀邊區銀行名稱表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貨幣。
紙幣的色彩清秀淡雅、簡潔大方。紙幣多以棕紅色為主,配以黃、綠、藍、紫諸色,洗練明快的色彩與莊嚴肅穆的構圖相得益彰。
紙幣的尺寸規格不盡相同。由于邊區物資匱乏,技術設備簡陋,因此紙幣的印制只能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簡。紙幣的印刷工具有石印機、木版或銅版印機,有時用蠟紙油印。沒有鈔票紙,就用土紙、竹紙、毛邊紙等來代替。限于當時所能獲得油墨種類,造成紙幣面背顏色不同,甚至套色印刷。版式設計有“橫”和“豎”,以橫為主。
由于日軍一直對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致使根據地條件艱苦,紙張和印刷質量較差,加之邊區紙幣主要在農村流通,因此保存至今的晉察冀邊區銀行紙幣品相都不是很好,但這已屬不易。作為珍貴的革命文物,這些邊區紙幣為我們透過70多年彌漫硝煙的歷史,進而了解邊區人民的抗日生活,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