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遼闊美麗神奇的內蒙古阿拉善高原,孕育了300多年的和碩特蒙古族的燦爛文化。從清朝雍正年建旗至今涌現了眾多的詩人、歌唱家、名醫、高僧,也有為數不多的丹青高手展現過他們輝煌閃亮的藝術光環。被大漠風塵封存了近百年的民國蒙古族畫家田協安先生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
田協安,原名田濟,字協安,號亦檀,蒙古名孟克寶音。1888年出身于阿拉善旗一個望族之家。田協安自幼聰慧出眾,學習努力刻苦,他熟讀四書五經,還讀過不少史書和古典文學,文化修養功底深厚,不但熟悉近代蒙古語文還鉆研過古蒙文,他從小跟著父親學習繼承了家傳中醫、國畫、書法、金石篆刻等,還向當地名畫家王司恭學習國畫書法,他的祖傳技藝又提高一步,形成自己風格,這樣的才能受到阿拉善王爺的賞識。
1904年后他隨著塔王爺出差,常年居住北京或往來于北京阿左旗之間,在京期間得以結識京城名畫家,更使他眼界開闊,技藝精湛。跟塔王在北京的日子里,他又上了北京蒙藏學校,那正是辛亥革命之后國內政治風云變幻之時。而蒙藏學校是蒙古族熱血青年匯集的地方,在此結識了一批老師和有志革命青年,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渲染影響。后于1928年參與并組織了阿拉善旗以蒙古貴族德欽一心諾爾布領導的、以推翻該旗封建王公政權的軍事政變,任革命軍參謀長。七個月后“革命”失敗被迫逃亡他鄉——寧夏銀川、北京、南京等地。
在外流亡生活,經濟方面只能靠自己解決,早年練就的繪畫手藝成了他生存的法寶,在朋友幫助下他成功參加了民國第一屆美展,是唯一的蒙古族畫家,他深厚的國畫功底和清新的畫風使他成為了美展上的一顆明星。他工筆、寫意、山水、翎毛俱佳,尤精畫馬。年輕時在大草原上對各種形態的馬仔細觀察和臨摹使他畫的馬個個活靈活現,深得社會各界青睞,展品很快被認購一空。畫展中他結識了不少朋友,他和畫家齊白石、范振緒等交往密切,常有互相唱和,齊白石贈送他一幅扇面保存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不慎丟失;范振緒贈他一副對聯和手書,至今仍在,另外他和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胡小石、宗白華、馬萬里私交都不錯,和徐悲鴻也有來往。
由九世班禪等各界名人在報紙上向社會作宣傳介紹,使他的社會知名度大增,以后在南京、上海、北京、蘇州、張家口、綏遠等地舉辦或組織過多次畫展,均取得成功,賣出不少作品。當年在南京舉辦畫展時,新聞媒體是這樣報道的:1935年11月,初冬的南京,各種書畫展覽爭芳斗艷,異彩紛呈。有異國風情的比利時現代美展,古韻悠長的荊州劉氏古畫展,還有薈萃當代名流佳作的明德慈善堂籌賑書畫展,和方人定、柳子谷、張善孖、鄭曼倩、陶冷月、胡獻雅,黃賓虹、趙安之、汪采白、錢云鶴、王濟遠等眾多名家的個人畫展,使人感受到六朝古都的濃厚文化氣息和江南的郁郁人文。就在這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的畫展中,內蒙古阿拉善旗田協安的馬畫展以其獨特的題材和濃郁的北國風韻嶄露頭角,備受關注。
在班禪額爾德尼,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黃慕松,蒙古政要思克巴圖、白云梯、克興額、伊德欽、包悅卿、東景濤、誠充、杭錦壽、巴文峻、李永新、吳鶴齡等人推介下,田協安馬畫展于1935年11月20日至24日在中華路青年會舉行,共展出作品六七十幅。敢在名家云集、畫展林立的首都舉辦畫展,足見田協安的自信。但這畢竟是自己首展,他內心既有些緊張不安,又充滿希冀,大約是出于對蒙旗畫家的陌生和好奇,以及推薦人的影響,開展當天參觀者竟多達五千人,報紙在介紹展況時,稱田協安“對于馬之各種形態,千變萬化,無不惟妙惟肖,活現紙上,蒙古人畫展,此為創舉”。
展覽成功,田協安自然心情舒暢,由于對繪畫的摯愛,他經常去參觀名家畫展,觀摩學習。11月8日,媒體曾報中央大學國文系教授胡小石、宗白華等到太平路環球飯店參觀泥皇閣主,夏自怡與指畫專家陳范合開的書畫印泥展時,蒙古畫馬專家田協安亦聞訊往訪,夏氏親煮佳茗饗客,圍談書畫藝術,雅興不淺。
一年多后,田協安又以百余幅作品于1937年1月1日至5日再辦畫展,地點仍在青年會,當時報道說:其祖父二代曾服官京師,且均以善畫馳譽,當時先生秉承兩世真傳,孜孜研習,年未二十,藝術已登峰造極,不論山水人物,翎毛花卉,無不妙到毫顛,名臻佳境,尤于畫馬,更所擅長,飛譽西北者三十余年。蓋先生生長蒙地,對于馬之形狀,以及各種神態,觀摩領悟,經驗極富,故每一動筆,無不惟妙惟肖,不讓郎世寧專美于前。展出第二天,參觀者漸多,國民政府監察院委員白瑞,蒙藏委員會委員克興額等數人買走了六七幅畫。第三天,自晨至晚,參觀者絡繹不絕,觀者均以田氏者蒙古唯一畫家,關于蒙古風景作品,在江南藝術中獨具特色,萬口稱譽。此次作品百余件,三日之內,已定出甚多。1月4日,雖元旦假期已經結束,各機關團體均已上班,但參觀者仍很踴躍,下午4點以后人更多,售畫量亦增加。有一幅《鵪鶉》被兩位女士同時看中,爭執不下,田協安只好答應再畫一幅方作罷。據說到場者有“識家多人,僉謂田君所用顏料乃乾隆御制五種寶石,古色極屬可貴,為日愈久,愈見鮮艷,絕非普通顏料所能及”。
1949年寧夏解放后,田協安受聘于寧夏文史館任館員,并于1950年作為寧夏藝術界代表參加西安“西北文聯”成立大會,當選為文職委員和常委,75名委員中排名12,和趙望云、石魯齊名。
他懂中醫,能開方治病,還有不少業余愛好,他做紙糊風箏很好,很講究。田協安曾糊過一個3×5米的“三英戰呂布”的風箏,丹青彩畫,必須用指頭粗細麻繩拴在柱子上才能放飛,他喜歡自制賀蘭石硯臺,有空親自上山尋找好料石頭后,精雕細刻,山水、人物、花鳥活靈活現。另外還自己親手裝裱過書畫,有時高興了還為身邊朋友拉拉胡琴,唱唱京劇。晚年生活淡泊而充滿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