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興朝通寶是明末農民起義軍將領張獻忠之義子孫可望在云南昆明、貴州所鑄。云南在歷史上大量使用貝幣,1647年大西軍進入云南后,廢除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貝幣,鑄造“大順”、“興朝”通寶,“禁民用貝,違其令者則劓之……”正因為是在云南、貴州所鑄,而且數量不少,所以這兩個省的興朝錢比較多見,尤其是五厘錢,由于數量多,加之鑄造時間、鑄造地點不同,所以版式也不少,異彩紛呈,值得搞專題收藏。
興朝五厘錢根據“通”字的不同寫法,大致可分為兩類,即“角頭通”和“平頭通”,其中又有不同的寫法,“角頭通”中,又有起筆是一撇的、直的,直的中又包括三種:在橫上面的、在橫下面的、上下出頭的。除“通”字外,寫法明顯不同的還有“興”的寫法,主要是邊上“橫的位置”及“撇折、橫折的角度”不同。
“角頭通”興朝五厘錢計有8個版式:
第一種當推興朝五厘錢中的名譽品大字五厘(圖1),這種錢的字在興朝五厘錢中是最大的。直徑3.5厘米左右,穿徑0.7厘米,正背面緣寬皆為0.4厘米,厚1.3毫米,重7.45克,大字,窄緣,“通”字寫法與其他不同,起筆是一撇,呈弧形,而不是直的,有濃厚的書法韻味,特別是背面的“五厘”兩字顯得特別大氣,與眾不同。
第二種是與大字五厘風格比較接近的興朝五厘(圖2),只是字略小一點。此錢直徑3.5厘米左右,穿徑0.7厘米,正面緣寬約4.5毫米,背面緣寬5毫米,厚1.4毫米,重8.45克,“興”字下橫左挑,右邊有明顯的頓筆,“通”字起筆上下出頭,“寳”字反點。
第三種興朝五厘錢(圖3)最顯著的特征是背面“五”字的寫法與其他不同:五字的兩橫最短,尤其是最后一橫,不足7毫米,而最長的大字五厘達到10毫米,其他一般的也在8毫米以上。這種錢的直徑在興朝五厘中是最大的,有3.6厘米,穿徑0.8厘米,正面緣寬5毫米,背面緣寬6毫米,厚1.4毫米,重9.02克。
第四種興朝五厘(圖4)“通”字起筆在橫下面,直徑3.5厘米,穿徑0.7厘米,正背面緣寬都是0.5厘米,厚1.7毫米,重9.88克。這種錢與其他的不同之處在“寳”字的“王”接廓。
第五種(圖5)與第四種差不多,只是“王”不接廓,背面“五”字略小,直徑也沒有第四種大,只有3.3厘米,重9.08克。
第六種興朝五厘(圖6)整體上與第五種一樣,只是字比其他幾種小,直徑3.53厘米,穿徑0.8厘米,厚1.7毫米,重11.02克。
第七種興朝五厘(圖7)“通”字起筆在橫的上面,與眾不同,像一個鳳頭,通稱“鳳頭通”。還有一個明顯區別在“通”字的捺出頭,其他的“角頭通”都沒有這種寫法。這種錢直徑較小,只有3.35厘米,厚1.3毫米,重8.12克。
第八種興朝五厘(圖8)與第七種整體上差不多,只是“通”字起筆上下出頭,直徑3.37厘米,厚1.1毫米,重7.32克。
相比較而言,“平頭通”興朝五厘錢的版式就比較單一了,只有大小兩種(圖9、10)。大的直徑3.54厘米,穿徑0.7毫米,厚1.4毫米,重9.74克;小的直徑3.4厘米,穿徑0.74毫米,厚1.8毫米,重9.23克。與“角頭通”興朝五厘錢相比,從書法風格來看,比較幼稚、拙劣,尤其是背面的“五厘”兩字,沒有“角頭通”的有力、變化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