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老祖先,從“神農嘗百草”那時候開始,就創立了“食藥同源、膳藥同功”的養生理念。到如今食療養生的全民追捧,也就是所謂的“寓醫于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歷代中醫藥典籍中,有不少關于食物的性、味、歸經、功能和主治等方面的記載。殷代廚師出身的宰相伊尹,還從烹飪時搭配不同種類的食物,想到中藥也可以復方熬制,從而達到了提高療效之目的。古語“陽樸之姜,招搖之桂”,說明生姜與桂枝不僅可以用作調料,也是解毒發汗的可行藥物。
對于中式菜肴的評價,包括“色、香、味、形、器、效”6個標準,缺一不可,“效”指的就是食療效果。古人對食物功能的觀察由來已久。《淮南子》里說“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記述了茶葉的解毒功能。在周代,“食醫”已成為制度,他們負責“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饈、百醬,八珍之齊”。其原則著眼于人和自然的和諧、人體功能的協調、主張合理雜食,根據季節與節令的氣候變化調整食物;注重味型與季節的呼應;強調進食者食欲與體質的關系。
讀者朋友可能還不知道,其實早在先秦時代,醫生和廚師之間配合的就很默契。此后,歷代醫家都倡導食療,將動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皮、肉、骨、脂、臟巧妙搭配,既能滋補強體,又能療疾祛病。燕窩粥、人參雞、蟲草金龜、枸杞鴨子等,都是著名的藥膳;“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粗茶淡飯、青菜豆腐保平安”,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膳食理念。“藥補不如食補”、“凡膳皆藥”的食療觀代代相傳,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繁衍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過,食療養生并非指治療疾病,而是通過飲食調理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東晉的葛洪主張“食不過飽,飲不過多”,元代飲膳御醫忽思慧提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和“薄滋味、省思慮、節嗜欲、戒喜怒”的養生觀。
毛澤東主席,對食療養生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曾經對當時的國家衛生部領導說:“先到廚房,后到藥房”,僅僅八個字,卻明確指出了食療養生的重要意義,也體現了對幾千年老祖先“寓醫于食”理念的弘揚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