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飯菜,以前吃得津津有味,吃完還想吃,這天氣一熱吃起來竟然味如嚼蠟。這是怎么回事呢?
這就是吃飯不香,繼續(xù)發(fā)展就會沒有食欲,導致整個人沒精打采,又被稱為“苦夏”。在中醫(yī)看來,一進入夏季,雨水開始增多,濕氣肆無忌憚地飄灑在空氣中,在蕓蕓眾生中尋找目標人群——濕氣盛者。濕氣盛的人,平時脾胃虛弱,食量不大,一吃多就容易腹脹,而且大便偏稀或黏滯不爽。當空氣中的濕氣與身體內的濕氣“狼狽為奸”,脾胃更虛,自然吃啥啥不香了。
平素濕氣重的人,也不用太擔心,可以用刮痧板刮拭背部的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再刮拭腿部的足三里穴(小腿外側,膝關節(jié)下四橫指)、陰陵泉穴(小腿內側,膝關節(jié)下脛骨內側凹陷中)。刮這幾個部位,可以健脾利濕,促進胃腸蠕動。背部刮痧應先涂上刮痧油,然后以穴位為中心從上向下刮二三十下,每周刮1次。下肢的穴位也從上往下刮,最好用刮痧板角部做平面按揉,不離開皮膚,每天按揉一兩次。
需要提醒的是,刮痧一定要記住兩個要點:一是有按壓力,使作用力傳達到肌膚深部的穴位,才能達到調節(jié)臟腑的效果;二是堅持,對體內有濕氣的人來說,持續(xù)刮拭才會逐漸調動身體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
肩頸疼 刮5條線
中老年人上肢長期保持同一姿勢或重復同一動作,如長時間乘車、坐柔軟的沙發(fā),再加上吹空調,頸肩易受風寒,很多人不知不覺患上了頸肩部酸痛、僵硬、肌肉勞損等病癥。用刮痧板沿頸后5條線刮拭能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
具體方法是:在頸后和肩膀均勻涂抹刮痧油,先刮拭第一條線,即從上向下正中督脈上的風府至大椎(如圖);再刮拭膀胱經上的天柱至大杼,左右各一條;最后從風池穴刮至肩上的肩井穴,左右各一條,風池穴到頸根部從上向下刮,肩井穴從內向外刮。
頸后刮痧須注意兩點:一是每條線都要分段刮拭,每一下刮拭的長度為3-5厘米;二是刮的同時向肌膚深部按壓,遇到疼痛、肌肉僵硬、不順暢的部位要重點刮拭10-20次。建議已經出現頸肩疼痛的患者,每周刮拭1次;疼痛緩解后,2-3周刮拭一次,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