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速戰速決”
王季青1913年出生在沈陽市一個小商業資本家家庭。東北淪陷后,王季青隨在國民黨東北軍里供職的哥哥來到北平,進入北師大附中就讀,后考入北平大學歷史系。1936年4月,王季青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北大地下黨組織的聯絡員。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王季青一行九人于9月中旬到達太原,找到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彭德懷、肖克熱情地接待了他們,歡迎他們參加八路軍。在去山西岢嵐縣城120師師部的路上,王季青見到了時任120師359旅旅長的王震。王震英姿颯爽、談笑風生,給王季青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到120師報到后,王季青被分到120師民運部工作,執行擴兵任務。賀龍、關向應很賞識王季青的工作能力,也很關心她的終身大事。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愛將王震。
在賀龍、關向應等師首長的介紹下,王季青對王震逐漸產生了好感。不久,在兩位首長的撮合下,王震與王季青舉行了婚禮。關向應說:“志同道合者一見如故,才有這戰場上的‘羅曼蒂克’。”爽朗幽默的王震說得更干脆:“么子‘蒂克’,這叫‘速戰速決’!”
“老子打鬼子后繼有人啦”
1938年秋,王震和王季青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孩子生下來時,王震正率部與日軍激戰。當師部的一位參謀把這個消息告訴他時,王震只是隨口應了聲“噢,知道了”,并未記在心上。戰斗結束后,王震忽然想起了什么事,就問那位參謀:“哦,你曾報告過么子事?”參謀說:“王教員給你生了個大胖小子,已經好幾天了。”王震聽了,哈哈大笑:“好么好么,老子打鬼子后繼有人啦!”他給兒子取名叫王兵。在同日軍浴血苦戰的那些日子里,王季青不得不把剛出世的孩子寄養在綏德一個老鄉家里,她隨359旅轉戰晉察冀。直到1940年春天,王震率部奉調衛戍延安,她才把兒子從老鄉家接了回來。
抗戰勝利前夕,黨中央和毛主席決定,讓359旅挑選一位團長率主力組成八路軍南下支隊挺進敵后,到南方各省份去開辟根據地。王震卻主動向毛主席請纓,親自率部南征。臨行前,王震在三個孩子的頭上都撫摸了一把,笑道:“哈哈,我們如今已是‘兵軍之家’(他給三個兒子取名叫王兵、王軍、王之),老子趴下有兒子!一切有組織安排你們。”
“夫唱婦隨”,情系教育
1949年,王季青隨王震進駐新疆。一直到1953年王震擔任鐵道部司令員,王季青才來到北京。在眾多職位的選擇中,她以行政12級之位出乎意料地選擇了北京女八中,當了校長。
1986年5月,國家成立一個教師獎勵基金會,王震主動出任理事長。為籌建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王震四處奔走,還帶頭為基金會捐資,每月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200元。王季青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100元。
1991年11月15日,王震住進了解放軍總醫院,被診斷為急性支氣管炎。王季青看到醫生從王震的肺部抽痰時,王震渾身抽搐,痛苦異常,不禁流下了淚水。王震看到后,馬上抓住她的手,安慰風雨同舟幾十載的老伴。1992年9月,王震由北京轉移到廣州軍區總醫院繼續康復治療。1993年2月6日,這是個晴和美好的日子。王震特地找人買了一個“祝老伴生日快樂”字樣的大蛋糕,為王季青做80大壽。王震高興地說老伴像60歲,王季青很高興,說王震也像60歲,廳堂里響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和歡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