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詩,是我們這代人很早的理想。
寫詩需要天賦,然而,寫詩的人功夫在詩外,詩,則在語言之外。我沒有潛心去研究詩歌的流派和主義,沒有刻意追求某一類詩歌的風格,甚至說不出一首好詩的評判標準。我以為,詩人還是不入流派為好,這樣,才可以進行發揮,自在而為。
我一直喜歡和欣賞一種“白描式”的詩歌寫作,常常是寫完之后,擱置一段時間,然后以一個讀者的心態去閱讀和審視。詩不厭改,寫成一首詩或許要不了一個時辰,但要寫出一首好詩,需要窮盡一個詩人一生的時間。至今為止,我一直沒有寫出一首令自己滿意的詩歌。我始終認為,好詩在民間,在網絡,在每一個不經意的日子里。那些能夠引起震撼和共鳴,能夠讓人在冷靜中頓悟和思考,能夠讓人反反復復咀嚼和回味的詩,自然是好詩。
一個功利、浮躁、人情冷暖的時代,花開花落的聲音,云彩的倒影,海市蜃樓的奇幻,高處的城市和低處的鄉村,都有著沉重的一面。寫詩的人,只有把自己放低點,再放低點,才能有冷靜的視角和觸角,才能把一些尋常或不尋常的事物看得更清,從而讓自己的詩歌接上“地氣”,釋放出這個時代所蘊含的“正能量”。
詩歌在疼痛的地方活著。這些年,我試圖把目光和觸角伸向社會金字塔的底層,伸向那些邊緣的、卑微的人群,伸向那些陽光暫時照耀不到的地方。世間的草木萬象都有靈性,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和脈動,詩人,需要有一顆靜觀人世的草木之心,需要有一顆對時代、對故鄉、對大地和親人的敬畏之心。
寫詩是一種釋放,一種追溯,更是一種良知和使命。與詩歌為伴,有時會有一種邊緣、冷寂的感覺,說實話,我喜歡這種感覺,深深地享受這種感覺,如果生活拋棄了詩歌,我寧愿帶著她去私奔,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與她一同起舞。
草木之心
秋天接近尾聲,那些好看的花
一茬接一茬凋謝
山腳下的小草,像一群怯生生的孩子
使勁綠著
冷風吹過它們的頭頂
它們垂下腦袋,在浪一般的起伏中
分開又合攏
我被它們深深吸引,我的草木之軀
漸漸和它們融入一體
以匍匐的姿態,將一座山
高高舉起
世界對我夠好了
我哭他也哭
我一安靜,他也變得安靜
我們之間有著某種
不為人知的契合
他總是用含情脈脈的目光
注視我
給我溫暖或者清涼
更多時候,他在聽我訴述——
我是他的世界
世界對我夠好了
我欠他太多,無以回報
只有當他黑下來的時候
我用一雙眼睛
為他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