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勞務市場的不斷發展,研究其建設與管理相關內容凸顯出重要意義。本文首先介紹了勞務市場建設的必要性,分析了勞務市場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在探討勞務市場存在問題的原因的基礎上,提出了規范勞務市場健康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勞務市場;建設;管理
一、前言
作為一項重要的勞動力供需市場,勞務市場在近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進步。研究勞務市場建設與管理的相關內容,能夠更好地提升勞務市場的多方面水平,推動勞動力供需的良好銜接。本文從介紹勞務市場建設的必要性著手研究。
二、勞務市場建設的必要性
1.解決勞務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發揮勞務市場信息功能的需要。要解決摩擦性失業的難題,就必須加快勞務市場建設,特別是強化勞務市場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傳遞功能,盡可能使不同市場主體對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的差異性相對縮小,從而逐步消除信息不對稱產生和存在的基礎,為實現充分就業創造必要的信息條件。
2.提高勞動力的流動幅度,擴大異地就業的需要。勞務市場建設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勞動力流動總量的增加和頻率的加快,個人的職業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勞務市場化程度的影響。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下,基本沒有勞務市場,國家通過高度統一的工資和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戶籍管理等行政手段,對勞動力在不同工作單位和經濟部門之間的流動加以嚴格控制,勞動力的流動率是很低的,已經嚴重阻礙我國勞務市場的建設和發展,影響我國勞務市場與國際接軌,也不利于我國日益嚴重的失業問題的有效解決。
3.緩解摩擦性失業的社會壓力,實現充分就業的需要。摩擦性失業幾乎在所有國家的勞務市場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過在我國問題尤為嚴重,表現為一定時期內某地某種勞動力嚴重短缺,而另一地此種勞動力卻大量過剩,處于失業狀態。這種由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形成的摩擦性失業從根本上說是在勞動力總供求基本均衡狀態下的失業,其解決路徑主要是勞務市場的健全和完善,特別是勞務市場信息的完備和對稱。而后一方面問題已越來越成為摩擦性失業問題得以緩解的制約因素,有必要作為我國政府當前一個十分重要的戰略性問題加以解決。
三、勞務市場建設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馬路變身勞務市場,埋下交通安全隱患
勞務市場多地處城市繁華路段,眾多務工者擁擠在路邊、甚至占用路面,影響正常的文通秩序。而且很多務工者找活心切,一旦發現有用工者出現,就一窩蜂式地圍上去.全然不顧前后左右飛馳的各種機動車,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
2.對環境衛生造成污染,嚴重影響市容
在勞務市場上每天有百余人聚集在這里,到了高峰期,人群混雜,打架斗毆現象時有發生,公共設施也時常遭到毀壞。由于民工不注意保護環境衛生,亂扔煙頭、紙屑。每天光打掃他們丟棄的垃圾就得清理好幾次,更有人隨地大小便,嚴重影響市容。
3.沒有勞動合同,民工權益沒有保障
勞務市場未經任何部門認可,市場無人管理和監督,交易行為無序,勞資雙方不簽訂勞動合同。一旦發生勞資、工傷事故等糾紛,很難通過法律手段維護各自的權益。一些人利用求職者迫切心情,進行非法職介活動,破壞了勞務市場秩序。
4.政府管理整治面臨極大困難
對于政府建立一個正規的農民工勞務市場,存在著很大的難度。因為多數農民工學歷低、缺乏從業技能,只能做一些短期零活兒,工作的隨意性和流動性太強,很難組織管理。另外一些用工單位“怕麻煩”,不愿和農民工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因此也就不愿意到正規的勞務市場招工。
四、勞務市場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導致勞動力需求結構變化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不斷調整變化的,一般由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當前,我國處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必要和關鍵時期,這一轉變促使傳統產業對勞動者的需求減少,新興產業對勞動者的需求增多。不同產業對勞動者的技能、知識、經驗上的要求是不同的,因而,原來從事傳統產業的人員如果無法對自身各方面素質及時作出調整或沒得到相應的培訓,就不能順利轉入新興產業,這就突出表現為由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導致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結構包括工種、技能、技術、知識、經驗等發生了變化,而勞動力的供給結構不能相應發生變動而引起的結構性失業,這會出現大中城市普遍就業飽和狀態下的某些類型職位空缺
2.教育水平的提高速度,快于整體經濟水平的提升速度,使“民工荒”和“大學生失業”并存
我國在較短的時間內,造成了高教育水平的年輕勞動者迅速增加,而市場無法消化;同時,中低教育水平的人口在絕對數量上和相對數量上都有所下降,市場供給不足。“教育產業化”提高了私人教育投入,推高了對教育回報的預期;使得年輕人向往高收入、輕體力的勞動崗位。另外,教育結構與勞務市場需求結構脫節。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不合理;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不合理,致使我們培養了一大批勞務市場上不需要的大學生,使他們畢業即面臨失業。許多企業主10萬元高薪雇不到高級技工,而進行了二十多年人力資本投資教育的研究生去爭搶一個“賣豬肉”的崗位。
五、規范勞務市場健康發展的措施
1.扶持勞務分包企業發展
成建制勞務企業制度的建立需要政策的傾斜與支撐。由前面分析得出,其他雇用模式向成建制勞務企業轉化的關鍵在于缺乏經濟原動力。為此,行政主管部門應制訂相應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其他非制度化形態向制度化形態的轉變。降低成建制勞務企業的準入門檻,降低其成本費用,具體說如降低企業注冊資金、消除總承包企業與勞務分包企業雙重上繳營業稅的問題、財務制度應允許勞務企業留有一定比例的“活動空間”,在稅收扶植、減免行政管理費、工程發包等諸多方面給予優惠政策,為勞務企業制度建立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2.健全配套法規,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
應制定結構合理、層次分明、符合實際、競爭有序的分包格局的一系列法規和規章,使市場準入界定、分包交易、勞務合同管理、勞動用工合同規范以及勞務培訓制度、待證上崗制度等有法可依。對有關現行法律法規進行適時適當的修改,如《建筑法》規定:“總承包企業必須自身完成工程主體結構”等條款作出修改,促進大中型總承包和專業承包企業盡快向管理密集和技術密集型企業轉型,盡快剝離企業所屬的和依附掛靠的勞務分包隊伍,引導其向成建制勞務企業轉化,以獨立法人和市場主體參與勞務分包市場的競爭。
3.加強對勞務市場的監管
建立勞務分包有形交易市場,從規范總包企業工程分包管理入手,制定建設工程分包市場準入管理辦法,明確分包工程交易規則,為建設工程總分包提供交易場所和信息平臺,使工程分包交易進入有形建筑市場。一方面要規定勞務分包企業必須在交易市場進行資質登記備案,淘汰那些無資質的包工頭式零散用工、超資質承包工程等行為,嚴格市場準入管理。另一方面要求總承包企業必須使用在交易市場進行資質登記備案的勞務分包企業,防止勞務分包企業的墊資、施工企業的任意壓價、拖欠勞務費等擾亂建設市場秩序的行為。通過勞務交易市場的建立來規范總分包交易行為,遏制交易雙方不簽訂合同、簽訂陰陽合同等行為,杜絕違法分包、暗箱操作等情況的發生。
六、結束語
通過對勞務市場的建設與管理的相關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目前條件下,造成勞務市場建設與管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關人員應該從勞務市場的客觀實際出發,充分研究其影響因素,研究制定最為切實可行的建設與管理方案。
參考文獻:
[1]魏歡,孫文建.勞務市場治理結構探討[J]建筑經濟.2010(12):88-89.
[2]嚴和平.建筑施工勞務分包機制研究[J].建筑管理現代化.2011(04):102-103.
[3]戴國琴.關于發展建筑勞務經濟的思考[J].建筑經濟.2013(06:69-72.
[4]黃志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促進勞務市場健康發展[J].建筑施工.2012(02):90-92.
[5]廖林書.完善勞務市場的思考[J].建筑經濟與管理.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