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簡述了上杭縣翁基礦區的區域、礦區、礦床地質情況。對翁基礦區鎢鉬礦成礦背景、礦化特點有了新的認識并總結了礦床成因及找礦標志。對以后在上杭縣茶地-溪口一帶找礦工作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上杭;鎢鉬礦
前言
上杭縣翁基礦區位于福建省上杭縣東側,該礦區寨背礦段已完成詳查工作。該礦段主礦體部分出露地表外,絕大部分為隱伏礦體。其形態為似層狀、脈狀、少量為透鏡狀、豆莢狀、扁豆狀,礦體總體走向15~30°,往北西傾斜,傾角20~35°。
1、區域成礦概述
勘查區位于閩西南拗陷帶西南端之南東側,與上杭—云霄北西向斷裂帶交匯處的東側;處于云山—賴源北東向火山噴發帶與上杭—云霄北西向火山噴發帶交匯處。該區斷裂構造發育,自加里東期至喜山期以來,巖漿巖活動十分強烈,又經歷長期的構造變動,地質構造復雜。與本勘查區同處于云山—賴源北東向火山噴發帶與上杭—云霄北西向火山噴發帶交匯處已發現的礦床(點)有:紫金山大型銅鉬礦、廟前大型錳礦以及本公司的通賢鎢鉬普查區、鄒坑礦區天寶寨銅多金屬礦詳查及外圍普查區等近十個規模不等的多金屬礦床(點),故該區有著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是一個良好的鎢鉬成礦遠景區域。
2、礦區地質特征
2.1 地層
出露地層較復雜,以晚元古代和晚古生代地層為主,分布有震旦系下統樓子壩組(Z1lz)、泥盆系上統天瓦崠組(D3t)、桃子坑組(D3tz)、白堊系上統沙縣組(K2s)、第四系全新統(Q4)等。
2.2 侵入巖
勘查區內巖漿活動頻繁,分布廣泛,大多分布在東部及西南部。侵入的巖體主要有加里東期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3)、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第一次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52(3)a)、印支期輝綠(玢)巖(βμ4)、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第三次黑云母花崗巖(ξγ52(3)c)為主,區內晚期脈巖相對發育,主要有花崗巖(γ)、花崗斑巖(γπ)、閃長巖(δ)等,多呈巖脈、巖墻狀產出等。
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主要發育有北東、北西和近南北向斷裂。其中北東向斷裂為本區域的主要控礦構造。
2.3 構造
2.3.1褶皺構造
勘查區內斷裂發育,褶皺多被斷裂改造和破壞,基本能恢復的有塘豐向斜。
塘豐向斜:分布于普查區西北部塘豐村東側,由震旦系下統樓子壩組(Z1lz)、泥盆系上統天瓦崠組(D3t)、桃子坑組(D3tz)等組成。核部為泥盆系上統桃子坑組(D3tz),軸向主要為北西向,南東端揚起,形成于印支期。
2.3.2斷裂構造
勘查區內斷裂發育,主要有北東、北西向、南北向三組斷裂。
北東向斷裂:為區內重要控巖構造,控制了燕山早期第三階段第三次黑云母鉀長花崗巖(ξγ52(3)c)、印支期輝綠巖(βμ4)的分布。由于巖體侵入,區內斷斷續續見到一系列北東向斷裂或地質體沿北東向展布。主要有塘豐斷裂、下連村、俞家橋-青山崠斷裂,單條長4~10km,寬3~20m。產狀:走向NE30~55°,傾向北西,傾角60~70°。斷裂帶內常見有一些變形的構造透鏡體和片理化現象,同時見構造角礫巖、硅化巖;局部石英脈及斑巖脈等侵入,顯示出早期壓扭性和后期張性特征。
(1)北西向斷裂構造帶
勘查區內主要見翁基、興彩科、俞家橋一帶,巖體界線呈線狀分布。
興彩科斷裂:總體呈南北向舒緩波狀展布,多條成組出現,出露長大于5km,寬3~10m。走向為NW320~330°,傾向南東,傾角55~75°。斷裂帶多具張扭性特征,由斷層角礫巖、硅化、黃鐵礦化蝕變脈等組成,同時見有花崗巖小巖體和斑巖脈等侵入,帶內可見一些受擠壓變形的特征,石英被拉長成似流動構造,局部見片理化現象。
和礦化蝕變脈組成的斷裂破碎帶,總體呈南北向舒緩波狀展布,多條成組出現,斷續出露長大于20km,組成寬3.5~4.0km,單條長4.0~11.5km,寬3~20m不等??傮w走向為南北向,傾向東,局部傾向西,傾角55~85°。斷裂帶多具先壓后張多期次活動的特征,帶內可見一些受擠壓變形的特征,石英被拉長成似流動構造,局部見片理化現象。后期斷裂又有活動,形成破碎帶,由斷層角礫巖、硅化、黃鐵礦化蝕變脈等組成,同時見有花崗巖小巖體和斑巖脈等侵入,顯示后期張性特征。該斷裂帶是區內鉬多金屬礦的主要控礦構造。
(2)南北、近南北向斷裂構造帶
主要為增坑—寨背斷裂帶,可見由數條斷裂和巖脈組成,斷續出露長大于8Km,組成寬約1Km破碎帶。區內斷裂單條寬5~25m,產狀:走南NW340~20°,傾向北東,傾角65~80°。斷裂帶內見有構造角礫巖,蝕變構造巖或碎裂巖,局部見有片理化和發育有輝鉬礦化黃鐵絹英巖脈及輝鉬礦化黃鐵礦化硅化脈,后期中基性巖脈侵入。該方向斷裂帶在勘查區的寨背一帶見有鉬礦化。
3、礦床地質特征
3.1寨背礦段蝕變礦化特征
3.1.1蝕變特征
區內圍巖蝕變較強,但種類不多,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巖體的外接觸帶上和斷裂帶中,即以695高地為中心,蝕變為云(絹)英巖化帶(高溫熱液蝕變帶)—黃鐵礦化帶→硅化—黃鐵絹英巖化帶(中高溫熱液礦化蝕變帶)→綠泥石化帶(中低溫液蝕變帶);從現有資料來看,黃鐵絹英巖化、硅化均呈面型分布,據已有的分析資料,鉬礦(化)體分布于云(絹)英巖化帶、黃鐵絹英巖化帶中。
3.1.2礦體形態、規模及產狀
寨背礦段主要為低品位鉬礦體,本次工作采用單指標Mo(邊界品位0.03%、工業品位0.06%)來圈定區內鉬礦體。已圈定18個鉬礦體,主要分布于泥盆系上統天瓦崠組(D3t)、華力期輝綠巖(βμ4)、加里東期片麻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ηγ3)中,礦體主要呈層狀、似層狀,少部分呈透鏡狀。
平面上,各主礦體分布于3線-22線,垂向變化上,礦體主要分布于600~300m中段之間并以500~400m中段最為集中。礦體均埋藏較淺。
礦體總體走向15~30°,往北西傾斜,傾角20~35°為主,局部達45~50°。
3.2青山崠礦段礦化特征
經槽探、鉆探揭露,本礦段4個蝕變帶中Ⅱ、Ⅲ蝕變帶見鎢鉬礦(化)體,另外二個蝕變帶未進行槽探、鉆孔揭露,因此未圈定出礦化體。
Ⅱ蝕變礦化帶
經槽探揭露、鉆孔控制,圈定礦化體2條(MoⅠ、MoⅡ),其中:
MoⅠ由ZK5001、ZK5002及地表露頭控制,礦化體真厚度4.16m,鉬品位:0.067%,產狀石英脈帶群,礦體走向長大于250m,傾向長大于180m。
MoⅡ由ZK5003及探槽控制,礦化體真厚度5.77m,鉬品位:0.062%,產狀同前,礦體走向長大于200m,傾向長大于280m。
Ⅲ蝕變礦化帶
經槽探(TCB3)揭露,圈定礦化體1條(MoⅢ),礦化體真厚度3.35m,鉬品位:0.028%,產狀走向北東60°,傾向南東、傾角55~65°。
4、寨背礦段礦石質量
4.1礦石礦物成分
據巖礦光片、薄片鑒定資料的統計,礦石礦物成分如下表。
硫化礦
氧化礦
金屬礦物
脈石礦物
金屬礦物
脈石礦物
名稱
含量(℅)
名稱
含量(℅)
名稱
含量(℅)
名稱
含量℅
輝鉬礦
0.1~0.15
石英
40
鉬華
0.10
石英
30
黃鐵礦
0.2~0.3
絹云母
10
彩鉬鉛礦
0.05
絹云母
10
褐鐵礦
0.1~0.2
綠泥石
6
褐鐵礦
0.2~0.4
水白云母
15
方鉛礦
微量
綠簾石
2
硅孔雀石
微量
高嶺土
12
黃銅礦
微量
水白云母
10
鉬酸鈣礦
微量
水綠泥石
8
砷黝銅礦
個別
黑云母
2
蛋白石
4
赤鐵礦
0.1
方解石
4.5
粘土
15
斜長石
6
巖屑
4.5
鉀長石
6
高嶺土
7
巖屑
6
合計
0.5
99.5
0.5
99.5
從上表可知,礦物組成較簡單,有用金屬礦物僅為輝鉬礦。
4.2主要金屬礦物特征
輝鉬礦(MOS2)
顏色為鉛灰色,金屬光澤,條痕呈亮灰色。平行(0001)軸解理極完全。硬度小于指甲,具撓性,有滑感。鏡下具反射色多色性,反射色為純白色至微灰色。在反射光下,呈彎曲的葉片狀、彎曲鱗片狀。
輝鉬礦的晶形以片狀、葉片狀集合體為主,嵌布于石英脈的脈壁及脈中。粒徑0.05~0.45mm為主,連晶大者達4mm。有的呈鱗片狀散布于礦石和石英脈中,還見有呈皮膜狀集合體分布于綠泥石細脈之脈壁,粒徑較小,在0.05~0.15mm。
5、找礦標志
⑴構造標志:本礦床位于燕山期斷陷盆地東側邊緣,與東側中-高山區有明顯地形反差,分界線與北北東向斷裂帶大體一致。在這一構造帶上巖石有糜棱巖化、破碎及巖脈發育地段,并疊加硅化、黃鐵礦化、絹英巖化等蝕變組合,可能是礦床所在部位,這是本區域找礦的宏觀構造標志。
⑵化探異常標志:礦區土壤化探成果揭示,Mo含量在50ppm以上的異常區是鉬礦床的礦化部位,大于200ppm的異常則指示有鉬礦體存在。
⑶巖石裂隙發育,特別是貫通性裂隙發育地段,又有黃鐵絹英巖化等蝕變疊加,則可能是工業礦體部位。
⑷硅化、黃鐵礦化、絹英巖化疊加部位,多有鉬礦化或鉬礦體存在。
⑸地表氧化帶,裂隙中含鐵錳質氧化物較多,裂隙面常見“火燒皮”,指示有礦化存在。
⑹小溪流有銹水出現,且礫石表面有銹色,指示其上源流域硫化礦物較多,可能發現硫化礦床。
6、結論
通過對翁基礦區工作基本查清了礦區成礦背景,礦區片麻狀似斑狀花崗巖為主要賦礦圍巖,礦體呈似層狀,礦體與接觸面產狀基本上套合。
礦化富集的主要因素與片麻狀似斑狀花崗巖、輝綠巖侵入有關,并且應注意與片麻狀似斑狀花崗巖、輝綠巖接觸較新的花崗與地層外接觸蝕變帶。
參考文獻:
[1]張順金、曹明志、肖俊民等.福建省上礦杭縣翁基礦區寨背礦段鉬多金屬礦詳查地質總結報告 環閩礦業有限公司 2014.
[2]李德倫,王恩林.構造地質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
[3]范永香,陽正熙.成礦規律和成預測礦[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4]薛春紀,祁思敬,隗合明,等.基礎礦床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