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基礎前提,是城市發展的先行者,對城市布局以及城市發展有重要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能有效提升城市建設質量,減少能與資源浪費,優化城市環境,促進城市發展。文章以順德德勝區及周邊為例對城市規劃的可持續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規劃設計;可持續發展;空間
1.關于可持續發展城市
可持續發展城市是在近代工業化帶來的城市大規模建設導致日益破壞的生存空間與高效的生產建設在有限的可利用土地資源上形成矛盾的背景下,人們在不影響后代生存發展空間的前提下尋求人口、社會、資源、環境、經濟的相互協調持續發展的基本城市模式。
2.城市設計可持續發展原則
城市設計要遵循整體全面但有重點的發展原則-整體與重點的融合,創造出現代大都市最為理想的人居環境;尊重當地歷史文脈,加強歷史文物保護原則-將歷史與現代的結合以提高文化品位;以人為本原則-強調人的參與性、體現人性化尺度空間;尊重自然環境,復合共生原則-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證生態功能完整性和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維護生物多樣性及持續增長;有步驟的分期發展計劃原則。
3.可持續城市發展策略實踐(以順德德勝商務區為例)
3.1項目背景
改革開放后,由于時代背景的不同造成本次設計深化的范圍內實質上包含了兩個時代的城市形態:一個是較早期發展的依靠河運為主要運輸工具的沿河發展的三舊廠區以及一個因應新經濟環境需求發展起來的以公路運輸為主的德勝商務區。
3.2現狀及問題
a)東西分割:105國道將德勝商務區及三舊廠區分割為東西兩個部分。
b)山水相隔:三舊廠區用地北面緊鄰順風山山系,南面緊臨德勝河水系,形成背山面水的宜居環境。但由于當年陸路交通不發達,所有的運輸基本上依靠海運,造成順德大量的工業區沿河分布,使順風山山系和德勝河水系之間缺乏積極的聯系。
c)肌理不協:由于兩個時代發展對運輸的不同需求,導致現德勝商務區和三舊廠區未能較好地承接。
d)尺度不宜:街道及公共空間缺乏人氣。
e)交通單一:由于現時順德公共交通并不完善,當地居民也主要依靠這種點對點的交通方式出行,交通較為單一。
f)活力不足:整個片區缺乏活力。
3.3切入點
傳承本土工業文化;加強區域連系;預留南北向的城市綠廊重建生態網絡;依托軌道交通換乘站為原動力,集中發展城市中軸;調整地塊尺度、建立慢行交通系統,承接城市中軸的成熟發展,輻射商業發展,將人氣不足的新城區變成繁華熱鬧的商務區。
3.4策略
3.4.1.公共空間的規劃控制與布局
現整個片區僅有一城市中軸較為明顯,缺乏較有效的組織,特別是以105 國道為界的東西兩部分聯系較弱。因此通過增加一個以本土工業保育區,重新打造一生活區商業林蔭大道,延伸濱江綠帶形成一連續的濱江公園,同時以政府、雙島和保育區為焦點,城市中軸、生活區商業林蔭大道及沿江綠帶為承托,形成一穩定環狀公共空間規劃結構。并采取預留城市公共綠廊用地、控制建筑限高及退線等措施保障城市公共空間的落實。
3.4.2.地域文化的傳承再生
a)建議設保育區主題公園:利用糖廠部分建筑物有可能列入為國家保護文物的契機,建議原區保留順德糖廠這個當地馳名的工業品牌的廠房,并改造成一個集本土工業博物館、本土工業生產示范區、本土農業體驗區于一體的大型本土工農業歷史主題公園傳承近代工業文化。
b)重現水鄉文化:通過水網入城的方式,鼓勵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加入水的元素,還原順德‘水鄉’的文化特色。
3.4.3.人性化的開放空間設計
通過增加城市支路和水網細分地塊,將原來過大尺度部分地塊面積重新分配于城市街道,集中公共空間在城市街道,增加街道地面人流同時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間尺度。
3.4.4.多樣化的景觀生態系統
a)一河兩岸的生態濕地公園:延伸105國道以東德勝河以北濱水公園至三舊改造片區及鏡像至德勝河 南岸,形成以德勝河為核心形成結構基本對稱的一河兩岸濱江綠帶及住宅區。
b)城市綠廊:片區內打造若干南北走向綠廊,南連德勝河河濱公園,北至順風山,并兼作城市通風走廊,最終達到山水相連的自然格局。
c)生活區商業林蔭大道:建議向西延伸興順路,連結建議的本土工農業歷史主題公園和現有的城市中軸公園,打造一條生活區商業林蔭大道,打破原105國道將整個片區東西分割的局面。
d)城市綠肺中軸公園:城市中軸公園需體現德勝商務區于城市規劃的中軸角色,應具導向性,從區政府大樓、德勝廣場、綠軸、濱水公園、以至順風島及德勝河南岸容桂作一視觀聯系,給密集的德勝商務區提供一個市肺,同時亦為市民提供休憩場地。城市中軸中的綠地型式不是一個封閉公園系統,而是要回應城市的肌理,連接城市的脈絡,透過綠軸整合步行街,架空連廊系統及將來城際及市級路軌系統的轉乘站。同時城市中軸中的綠地需提供多元的活動空間,如兒童游樂、靜態綠化園景、運動場地、互動景觀、廣場、展覽、餐飲及小量商業零售等。
e)可循環的水網系統:主要通過深水道、淺水道及園景水道這三種方式實現并結合自然落差及人工泵水的方式實現活水循環。深水道:南北走向為主,南面連接德勝河河道,北面連結興順河河道,保證了中心區內興順河河水的水質,同時可兼作片區泄洪通道。淺水道:東西走向為主,只要設置在步行街內,作為景觀水道用途。園景水道:主要指結合中軸公園設置的斷續性的觀賞水道,形似以噴水池、小型景觀瀑布、水幕等以增加公共空間景觀趣味的景觀水體小品為主。
3.4.5.多層次交通系統
a)規劃中的肇順南城際軌道及地鐵3號線的
b)軌道慢行系統:結合步行街設置慢行電車軌道及站點,鼓勵使用人群步行;方便無私家車人群到達中心區(包括學生、老人、小孩、外來工及旅客);結合中軸公園及河濱綠化分期綜合發展;加強德勝新區與外圍區域的公共交通聯系
c)人性化的道路網絡:結合慢行交通系統,將該區域所有道路分為車主導道路、人主導道路及步行街三種類型。車主導道路主要指主要用于解決大量的車流交通的道路,該道路人能車流和人行兼用,該類道路主要布置在跨區交通的重要道路及商業區外圍以解決大量的過境車輛交通問題。人主導道路時指以人行為主,人車兼用的道路。該類道路一般車速較慢,有較多的人流穿行。一般指布置在主要的商業區內的道路,以解決商業區內的車流及人流的交通問題。步行街是指街道兩旁有大量的沿街商業。該類型街道主要以步行為主,只允許貨車在特定時間內進入裝卸貨物或上下班高峰期臨時開發車輛進入以緩解周邊道路的交通壓力及緊急情況下作消
防車道,其余時間則作純人行處理。
3.4.6.可持續發展計劃
a)地下空間:德勝商務區建議適度開發地下空間,但需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地下空間開發的前提條件是地鐵三號線已投入使用,結合地鐵換乘站優先集中開發中軸地下商業空間;然后當中軸地下商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再鼓勵開發中軸兩側地塊的地下商業空間,并通過預留的地下走廊連接到中軸地下商業,形成集中規模效應;最后當中軸及其周邊地塊的地下商業發展成熟后,承接商務區地下商業的輻射,再向周邊地塊自發開發、拓展各種地下商業活動。
b)空中連廊:當德勝商務區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建議適度開發架空步行連橋,但需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因此建議周邊地塊開發時應預留架空步行連橋發展的空間。架空步行連橋開發的前提條件是地鐵換乘站已投入使用而且整個中軸商務區已發展到一定規模需進一步人車分流,這時可結合地鐵換乘站集中發展中軸與其相鄰地塊間的架空連橋,換乘站作為連橋的始發點;然后當中軸商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再鼓勵中軸架空連橋連接兩側地塊商業,形成集中規模效應;最后當中軸及其周邊地塊的商業發展成熟后,承接中軸區域部分的商業的輻射,再向周邊地塊自發開發、拓展各種連橋系統,使周邊地塊自發連接。
c)軌道慢行系統:分期建立河濱沿線及商務區區域環狀有軌電車系統。近期結合河濱綠化、中軸公園、體育公園及糖廠保育區建立旅游觀光性質為主的慢性有軌電車線路;遠期結合地鐵換乘站建立商務區區域環狀有軌電車線路,聯系商務區與地鐵換乘站,擴散換乘站的活力覆蓋范圍;軌道沿線設置換乘站連接其他公共交通系統;調整公交線路,減少線路迂回;限制跨區域的公交線路進入商務區。
4.小結
綜上所述,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必要也是必須的,通過順德德勝商務區及周邊的規劃設計,可是看出,可持續的發展設計不只決定著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還影響著當前城市建設活動的開展,在城市規劃設計中,可持續發展規劃還面臨的諸多的挑戰,只有解決了這些難題,城市規劃才能發展作用,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