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文明和發展的基本就是水土資源,怎樣對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進行整治,保持水土、建設生態文明是當前最重要的問題。保持水土工作就是實現水資源節約,生態文明建設。近年來在我國的生態建設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我國應該從行動上、措施上、認識上落實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只有實現社會文明建設,才可以保證我國可持續發展。本文討論了水土保持和生態文明的概念、區別、聯系以及在水土保持和生態文明建設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措施等,以供參考。
關鍵詞:淺談;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
我國在傳統的發展工程中,只重視經濟的發展,忽視了水土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導致了許多地區水土流失、流域污染、地下水超采、垃圾圍城等問題,導致了我國生態環境惡性循環,制約了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發展。在社會發展的新時期,我國應該把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做一個有機系統,統籌做好水土保持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使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一、水土保持與生態文明建設概念
(一)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指對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預防和治理措施,是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減輕水、旱、風沙災害,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手段。一是按照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通過廣泛的宣傳動員,加深廣大人民群眾對水土保法律法規和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預防、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的認識,提高全民的水土保意識。在生產生活活動中特別是開發建設中,優化方案,合理利用和保護水土資源,最大限度地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鼓勵廣大人民人群積極籌資、投工投勞參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監督執法機構,依法對轄區內的生產生活及開發建設項目等活動進行及時檢查督促,對自覺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積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行為給予鼓勵,對不注重水土資源保護,造成嚴重人為水土流失的行為進行處罰和打擊,規范生產生活及開發建設項目等活動,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的發生和發展。二是行政主管部門對轄區內存在的水土流失,按照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科學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針,通過調查分析因地制宜提出科學合理的綜合治理規劃,積極爭取各級各部門投資,采取預防和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相結,攔、蓄、排相結合,層設防,形成綜合防治體系,進行綜合治理,恢復植被,降低裸露地面積、增強土地含養水源,保持水、保土的能力,減少水土流失,減少泥沙蓄積,減輕水土流失的危害,改善生態環境,延長工程建設項目壽壽命,提高土地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投入,提高生產率,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加人民群眾收入,促進社會項事業健康和諧持續穩步發展。
(二)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建設生態文明是隨著社會發展所提出的全新的概念,可以保障生態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發展之間的和諧發展,使用有效管理以及高科技技術協調我國的經濟和生態環境,提高使用資源的效率、控制不斷惡化的環境,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中,需要充分的溝通與融合自然、觀念和技術的關系,建設起可持續發展、和諧以及優美的生存環境與空間,使我國的社會環境長遠、穩定的發展。
二、兩者之間的區別
(一)涵蓋范圍不一
水土保持的工作主要是改善生態環境中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系統,保持的對象是水資源和土地資源,涵蓋的范圍比較小,在應用時也比較具體。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包含著生態環境中所有因素以及系統,對所有的自然資源進行建設,包括的范圍比較廣泛。
(二)治理措施不一
水土保持主要采用預防和治理相結合、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等措施,而生態文明建設措施不僅包含著水土保持的措施,還有加強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搞好生態保護、增強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搞好制度建設,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內在動力等措施。
(三)行政管理方式不一
進行水土保持工作的行政部門是水利管理部門,但是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則是包括國土資源部門、旅游部門、農業部門、環保部門以及林業部門等,都要在一定的范圍進行生態文明建設[1]。每一個建設生態文明的部門都有各自的側重點,存在著部門分割的現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重復建設的情況。
三、兩者之間的聯系
水土保持工作與生態文明的建設工作是相輔相成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核心手段,只有建設好水土保持工作,控制好水土流失的現象,對土地資源以及水資源加強保護,才可以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點是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因為在水土環境遭到破壞之后,就影響到了原有的生態系統關系,致使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只有實現對水土流失工作有效的治理,才可以建設生態文明,改善環境、生態和人之間的環境,使環境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四、建設生態文明、保持水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和水土保持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指導規劃性低
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對治理水土流失工作進行規劃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礎內容,現在很多地區在水土保持的工作中,沒有全面科學的規劃,這就導致建設生態文明和保持水土的工作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中,甚至在水土保持和建設生態文明的工作中沒有科學指導和規范有效的管理。
(二)缺乏專項資金
在建設生態文明工作中,很多地區并沒有建設生態文明專項資金,沒有辦法適應社會建設生態文明的工作需求,尤其是在經濟比較落后的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致使沒有專門的治理資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五、建設生態文明和保持水土工作的有效措施
在建設生態文明和保持水土的工作中,應該積極探討,科學運用有效的工作措施:一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制定科學的工作規劃,使用生態技術、循環技術和清潔技術等對廢棄物重新回收利用,提高綠化面積。二是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加專項資金的投資力度,政府相關部門要對生態文明建設和水土保持工作加大專項資金投入,與林業、城建和環保等部門積極協調,全面的推進水土保持和生態文明建設[3]。三是加強植被種植,對社會環境中的散生木、林網以及林地等全面整合,有效的增加林木的數量,實現在整體上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社會環境的活力,保證社會環境穩定地發展。
結語:
總而言之,水土保持工作與生態文明建設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兩者之間要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當前在建設生態文明和水土保持工作中,應該從規劃、資金等方面入手,實現社會環境的水土保護,在發展經濟社會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同步建設、協調發展,使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達到做大化。
參考文獻:
[1]米娜,尹潔.實現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產業化的途徑——以陜西省延安市為例[J].鄉鎮經濟,2010,02:61-64.
[2]劉佳麗,歐陽菊根,程洪,李鳳,歐陽毅.水土保持與生態建設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設計[J].水土保持通報,2014,02:76-78.
[3]張金慧.積極構建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大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訪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長劉震[J].中國水利,2011,24:21-23.